APP下载

集合在主战场上——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共青团

1998-08-20

中国青年 1998年6期
关键词:跨世纪共青团市场经济

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共青团工作充满了浓郁的市场经济色彩。

共青团要创造自己的“名牌”,要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名牌产品”,这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被人们重视的概念进入了共青团工作的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生了根本转变的象征。5年前,当共青团中央在十三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以“跨世纪”意识统揽共青团工作,“要把跨世纪青年工程变成共青团的工作‘名牌”时,共青团工作思路已明确地脱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共青团的整体工作从要“适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这种被动局面中脱身出来,她不再是那种带着失落感色彩寻求人们“理解”的传统角色,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革命中,共青团以意识的革新启动了崭新形象的塑造工程,那就是“要把共青团事业汇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真正成为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业”。共青团工作不再只是要“面向市场”,而是要乘“市”而上,因为她不是站在社会发展主流的边沿摇旗呐喊,而是身在其中,她所代表的一代青年正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生力军。

但是,原则性的语言最容易表述,而清晰的思路必须运用于可以操作的工作方法上,才是真正的思想。谁都明白摆在共青团面前的是机遇和挑战,怎样抓住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才是最大的难题,这也正是5年来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共青团正在解答的一道可圈可点的试题……

“跨世纪”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刻历史内涵的观念。让“跨世纪”意识深入青年,就是要明白一个责任;把“跨世纪”意识注入共青团工作,就是要明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代青年自然而然地站在了跨世纪的位置上。时间的自然更迭,使这次两个世纪的跨越成为不用选择的必然。

可是,整个世界在一种力量的积蓄中不安地迎接着这个必然到来的新世纪。因为除了时间的转换,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机遇和巨大希望已逐渐显现,每一个国家、民族及政党、团体和组织,都在紧张地思索着自己在新世纪中可能占有的位置。显而易见,在新世纪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将影响着每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机遇和挑战总是在一起。

在这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世纪进军中,中国青年能不能完成历史使命,能不能担负起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的责任,势必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与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无疑已融为一个整体。作为党的助手,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中心任务此时不言自明。

但是这依然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90年代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新的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发生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以他明确的“三个有利于”的阐述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场大的变革中,如何带领青年一代主动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之中,是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次非常重大的考验。一场新的变革孕育着新的机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上,保守思想最少的青年一代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活动舞台,这为共青团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一百年不变的基本路线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的战略目标,使以带领青年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为己任的共青团工作中心更加稳定;党对培养有远大理想、勤奋学习、艰苦创业和道德高尚的一代青年的要求使青年工作更为重要,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任务也更为紧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为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打开了活力之源,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的工作渠道随之扩大,共青团的工作将进入更新的领域。但是,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必须面对挑战: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共青团工作中心如何融汇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建立共青团新的育人机制;如何解决传统的自上而下行政化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日益增加的新的经济组织而使团的组织保持生长的活力;如何使共青团的工作走出“就团论团”的束缚,而在社会化的转变中符合经济发展和青年的切实需求。一句话,就是要把共青团放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研究,放到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去研究。从认识到实践,共青团准备着一次大的飞跃。

1993年5月,共青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团“十三大”的历史意义可以这样表述:在明确了当代青年在跨世纪发展进程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明确了今后5年共青团要努力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带领青年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等主要任务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在新的形势下每一个团干部都在关心和迫切寻找答案的课题: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的共青团究竟怎么办?

团“十三大”结束后,新一届书记处在随之召开的一中全会上,提出要集中全团智慧,广泛调查研究,而调研的方法就是“开阔思路、深入实际”。一个月后,团中央105名干部在书记处7位书记的带队下,走出机关大楼,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调研的题目就是: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现状和发展战略。可以说这是共青团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明确转变思路的一次重要准备。199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其精辟的论述和充满自信的语言阐述了中国改革和建设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前景和目标。共青团在这迅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立刻作出反应。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在坚持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相协调、与青年需求和发展相适应、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原则基础上,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工作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可以说,在进入一个新世纪之前的重要时刻,《规划》标志着共青团青年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造。它的突破在于,摆脱了传统思路和工作机制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和发展时的困惑和被动,在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共青团在学习理解“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文选》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工作格局,以“办事业”的意识把共青团的工作定位在国家和青年发展的大格局中,以国家和青年事业发展的标准,用社会和青年评价的尺度,来观照团的工作,因此,共青团的工作完全有机地汇合于党的中心工作之中。它的创造在于,在清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青年发展的需求相互关联的基础上,构建了跨世纪的青年系统工程。

“跨世纪”的概念在《规划》中体现出一种责任,负责任才能有发展,一代青年是如此,共青团的工作也是如此。《规划》更为有时代意义的实践性贡献是,结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共青团工作的特点,正确选择了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作为工作突破口,把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跨世纪一代新人作为努力方向,以共青团具有的整体优势,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这是在本世纪最后关键时刻共青团集中优势力量要创造的“共青名牌”。以共青团各方面的改革建设为牢固基础,以跨世纪青年工程为重点工作,一个贯穿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工作思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展开的共青团“品”字形战略形态初步构成。

共青团工作动力源自于市场经济发展,共青团新的工作方式形成于市场经济发展,共青团工作评价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所以,共青团的光荣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一次创举。在这次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人的各种观念也必然有所改变和丰富。在这次巨大的变革中,社会中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的成长走向,势必决定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为了最终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当代青年就要在这一进程中成为有远大理想、勤奋学习、艰苦创业和道德高尚的一代,完成由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这是党对成长于世纪之交的青年一代的期望。作为党的助手,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历史使命因此神圣而艰巨。

但是此时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已呈现苍白之色,那些自上而下展开、依赖行政命令推进的活动方式已根本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以往共青团开展工作所依附的外在环境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规则中形成的群体之间、个人之间和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自下而上展开,在这其中个人的因素会被强调,个人对组织的依附程度则在减弱。青年群体已不再是固定在某个区域的板块,其流动的形态使共青团的工作体验到了吃力的感受。与市场经济共生的还有观念的革新。个人利益的驱动冲淡了集体主义的奋斗色彩,日渐浓郁的商业氛围使传统的理想主义受到冷落,个人价值的追求视为人生的主体,多元化的道德认知释放出的活力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惊异和感叹在所难免,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共青团在这纷纭变化的现实面前看到的是社会进步的主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程带给共青团工作的宝贵机遇,是一代青年渴求发展与我国跨世纪发展要求的一致,是共青团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显现出的振兴之路。

共青团“十三大”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准确地找到了青年工作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的结合点。而突破口,就是后来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跨世纪青年工程。

1993年12月19日,一面“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寒冷的冬天点燃了热情之火。这一天,由铁路系统2万多青年在京广线120个车站、33趟列车上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启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开始的原则就是“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这与传统的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不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开展,而是以引导、启发、激励和影响来呼唤青年奉献内心特有的热情,让青年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展示个人的素质,体验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青年志愿者活动适时的展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在商品交换气息日渐浓厚,人际关系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渴望建立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和渠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文明建设需要新的载体的时候,青年志愿者行动把社会的需要和青年的需要融为一体,这正是它在全国迅速展开的关键所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延续和丰富,它在符合青年特点的前提下,发挥了共青团的优势,动员青年在自我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994年4月,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文明号活动首先在民航、公安、铁道、交通、内贸等社会重点“窗口”行业相继展开。这一旨在引导青年岗位创优,建设职业文明,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活动因为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立刻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4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青年文明号”题名,表明了党中央对这一活动的重视。团中央联合国家22个部委组成了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委员会,使之在全国主要窗口行业得以广泛展开。创建青年文明号,就是要鼓励青年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上全面领先,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青年的成长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青年文明号活动正是生长于各种需求的交汇之处,它因此得以蓬勃展开。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与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影响的“希望工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们在充满竞争情绪的市场经济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温情与关爱的珍贵和必需,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在社会进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1994年9月,“中国青工技能月”活动开始,共青团中央旨在为经济建设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和技术素质人才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从此启动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造就优秀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在青年中推广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这一涵盖了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培养、表彰优秀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和青年科技标兵以及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等工作的系统工程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迅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名牌”。1994年12月22日,在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上,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明确了实施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首先是各类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朝气的一部分,当代青年是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以及随后开展的服务万村行动,可以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应市之作”。市场经济机制一方面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人才成长的种种束缚,占有科技知识和技能对实现个人价值的作用至关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和青年迫切需要的一致之处也正是共青团工作的突破口,跨世纪青年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在几年之中已成为社会“名牌”,其原因就在于它是“顺市而生”,它广泛培养和提高青年素质的努力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亟须,也正是广大青年的渴望。动员、推动和带领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实现人生价值,共青团的工作优势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示。

用办事业的方式推动共青团工作,借市场经济之调动社会资源,让基层团组织发挥出创造力,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过程中壮大共青团的实力

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它使每一个团体和个人在追求最大效益的同时必须具有平等竞争、相互合作的意识,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新型道德观念的确立、良好信誉的形成及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这一要求下,共青团的事业就不仅仅是团的事业,它必然是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事业。也就是说,它是国家和青年发展的大事业。因此,就活动搞活动、就团论团的工作观念和方式必须在思想的解放中彻底放弃,而要代之以办事业的观念和方式推动共青团工作的展开。跨世纪青年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正是这一观念和方式的具体实践,它使共青团组织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共青团工作的新机制在这些扎扎实实的事业中迅速建立,在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之中,共青团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在今天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它的成果最终将在市场经济的健康、蓬勃发展中体现,因此它成为共青团工作进行中扎实的着力之处。跨世纪青年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开展一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积极响应,共青团可以在借助、调动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为青年成长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团结青年在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中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正由于它积极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它的展开更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得,因此它的意义可以更广泛地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共青团从中央到基层都可以从中把握住工作的原则,特别是基层组织结合实际在更多的场合展开行之有效的工作,为共青团组织的基层建设创造了发展的良机。跨世纪青年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站在了一个强调跨世纪意识、担负国家经济社会进步责任的制高点上,而它的实践操作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具体工作中,因此不仅带动了全团的工作,而且牵动了社会,它使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得以在新的社会、经济领域获得有力的支持,共青团组织的实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同步发展壮大。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5年,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替代旧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领域的5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正是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中,共青团找到了一条带领青年在完成跨世纪目标中成长成才、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切实之路。5年来共青团工作的成就和共青团组织富有蓬勃活力的发展,使一代青年的青春热情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得到尽情发挥,这正是共青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的证明。

猜你喜欢

跨世纪共青团市场经济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跨世纪的恋爱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肯尼威克人的跨世纪之争 美洲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