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未来通话——北京大学生业余无线电台采访札记

1998-08-20迟耿杰

中国青年 1998年3期
关键词:远征周先生联络

迟耿杰

1997年7月14日,中国业余无线电台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下午5点,渺渺太空中宇航员的声音,传到了久已等候在会议电话旁边的清华附中的中学生耳朵里,世人关注的航天飞机业余无线电实验开始了!

事先准备好的8个问题早已被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任军问道:“CanyouseetheGreatWallChina?(你能看到中国的长城吗?)”宇航员Roger Crouch答道:“The OrbitismuchlOwerOnthismissiOn.Wec8n1seetheGreatWallfrOmthismission.Ifthe Orbitwashighr.WecOuldseetheGreatWallofChin8。(这次飞行的轨道太低了,我们从这个角度看不到长城,如果轨道高一些,我们就能看到长城。)”宇航员的声音忽远忽近,虽然不甚清晰,但通过电台与太空对话,它带给中学生的恐怕不仅仅是莫名的兴奋,应该还有很多。

现任台长章继东与李宇、陈傲华同学在大厅里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这些业余电台的年轻成员们经过两年多的争取,终于成功进入了航天飞机业余无线电实验计划,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组织在校学生与宇航员进行实时通话的业余电台。

与未来通话——友爱

北京邮电学院教学二楼四层某室——

黑色长方体的仪器就是电台。围着它,李海东、李领、代刚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我进行着启蒙。

“你看,这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从上海寄来的QSL卡,BAICY/4,斜线‘/后面加一个数字表示离开了原台地址的操作者现在所在的业余分区,‘4是上海的分区号。

“QSL在通信简语中是‘收妥了的意思,‘QSL卡片是业余电台特有的一种确认联络或收听的凭证,每个电台都应有自己的‘QSL卡片。”

……

第一次目睹业余电台的开通是颇有些神秘感的。只见代刚打开电台,调到某个频率,倾听,稍倾拿起话筒:“CQ,CQ,CQ,ThisisBYI-BY……”如此重复多次,喇叭里果真有了模糊信号,不过在代刚与对方互报呼号后,讲了没有几句,便听到对方说“再见”了。代刚无奈地向我摇摇头:“对方是一个日本电台,他正急于和其他台联络,正好我的呼叫被他接收到了,都是ham嘛,所以他只是简单地报了信号。”

大概是怕我失望,李领赶紧说:“不是所有的ham都这样,大多数是非常热情的。”

哦——在此后的采访中,我领教了许多ham对刚刚进入他们领域的我的那种一见如故的热情。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业余电台一起远征长白山,山下县城里一个从事个体经营的ham在通话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在他的盛情邀请下,大学生们在他家连吃带住,如同家人。“因为我们都是ham”,代刚认为和他们通话能得到很多信息,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通话扩大了视野,“我觉得我比我的同学从战略上更有眼光了”。

李海东整个过程都是微笑着站在一旁,有时会插上一两句,研究生三年级的他可算是北邮的元老级ham。业余电台的竞赛,多数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联系的电台多、距离远、范围广。在竞赛中,联络双方必须按比赛规则的规定交换特定的竞赛信号,为了争取速度和不影响别人,竞赛中的联络要尽量简洁。李海东喜欢这种简练的对话,“尤其是发出CQ的普遍呼叫后,‘哗啦一大堆电台过来想对话,只能挨个儿与之交换信号”。我虽然刚入门,但仍听出纰漏:“你能CQ,别人也可以CQ呀!”他面露惊色:“你不错呀!的确每个人都能CQ,但如果在某一波段上你的功率很弱,发出的信号别人收不着,你再怎么呼叫也没有用。关键看你的技术及选择频段,你必须使你CQ的信号让别人收着,对方才能回应你。”

清华业余电台因其设备先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ham,国外的ham若来北京肯定不会错过拜访BYIOH的。采访中我曾遇见一个日本ham叫津村重彰,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从事业余无线电的目的是“提高技术,交朋友”。

“friendly(友爱)”是业余无线电活动的六大精神之一。

清华新台员徐平言有一段永远难忘的经历。那是他第一次上台联络,免不了很紧张,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对方是一位老人,大概听出了他的紧张,老人用英文安慰他:“孩子,你说得很好,发音很准确,别着急,慢慢来,你会很快适应的。”徐平言说,那一瞬,他就镇定下来了,而且从此以后便有了自信心,上台联络再不打憷了。遗憾的是,他忘了记住老人的呼号,也不知老人的名字。大约是个美国人吧,他只有这么个模糊印象。与未来通话远征DXer(远征通讯爱好者)的特点在于,他们常常在严肃地思考着,然后严肃地实践,他们总在克服自然的、自身的极限。他们赢得荣誉,并用此来记载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远征者,ham中的精英。

BYIBY曾经的辉煌:1994年,远征甘肃、青海、四川。

1995年,为庆祝北邮建校40周年暨校业余电台成立5周年,远征云南。

1996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业余电台联合远征长白山。

远征队员的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吴云(BYIBY台员):

为了这次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仍觉得还有太多工作没做。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对长白山的实际情况了解仅限于旅游手册上的介绍和一些去过的人的描述,而在山上怎么住宿、架台、供电,都是一个未知数。远征队到达延边大学,早晨便开始在延大校园内架天线。天还没有亮,我们摸黑在操场上架另一副“倒V”形天线,当我们开台联络时,时常有好奇的人们驻足观看,传播情况不好。北邮的同学把机器架在山坡上,为避开日光,躲在帐篷里工作。哈工大的同学用木板制了一副天线杆,设计充分考虑了山大风大,我们都笑着说要为它申请专利。

张鹏(哈工大业余电台成员):

我们在气象站前就着咸菜匆匆地咽了些面包,然后开始架天线。山上比山下冷多了,而且气温还在下降,干了一阵觉得手不听使唤了。架好之后,我们把设备搬进屋,等待发电机发电。

6点钟时来电了,尽管我们又饿又累,但叫通第一个台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们六个人,由一个人联络,其他人在一旁守候,大家都没有心思吃饭。后来还是欧松想起来去烧了点开水,用来泡方便面。当时传播情况很好,对国内和日本的电台信号都很不错。11点时,灯闪了几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关掉机器。屋内又潮又阴冷,气象站的人好心地借给我们7件军大衣,不然我们带的根本不够。军大衣在地上一铺就当床了,我们躺在乒乓球台上,不敢翻身,一动球台就晃。

气象站站长说我们来的正是时候,之前下了21天雨。我们顺便采访了一下站长,他介绍说,该站海拔2600米,建于1957年,冷时屋门被冻住打不开是常事。他指着一个约1.5吨的铁箱说,风大时它也被刮翻滚过。室内没暖气,靠烧柴取暖。他说有一次大雪封山,前任站长下山去背粮食,被风刮下山,次年雪化时才找到遗体。听完我们不禁默然。

中午,天池水变成了深蓝色,显得更幽深。

远征,给ham带来的是艰苦的环境、意想不到的磨难,还要加上耐心地调试设备、维修电台,昼夜不停地连续值机联络……正是这些挑战使他们对于远征通讯实验充满了热诚和信心。HAM原意为火腿,现为世界业余电台爱好者的通用昵称。BYIBY北京邮电学院业余无线电台的呼号。B代表中国大陆,Y代表集体台,I是北京地区代号,最后的BY是北京邮电学院拼音字头。每一个业余电台均有自己特定的呼号,他们之间不允许同名同姓。除BY代表中国集体电台外,BT表示为某个重大活动临时设立的特设电台,BA,BD,BG分别表示持有一、二、三至四级《操作证书》的个人业余电台。73无线电通信用语,意为再见。

BYIQH:为中国而呼叫

considerate(体谅)loyal(忠诚)progvessiue(进取)friendly(友爱)bal-anced(适度)patriotic(爱国)。这是业余无线电精神,它就贴在清华大学业余无线电台(BYIQH)的门背后,采访的时候,这些蓝色的手写体字母时常进入我的眼帘,柔和的一片蓝色,感觉很温馨。

1993年,神州大地申办奥运会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清华业余电台不甘落后,他们在当时的台长牛小鹏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特设呼号BT2000BJ向全世界发出信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一万多次联络,密切了中国青年与各国人民的联系。台长牛小鹏由此荣登当年清华十杰榜首。

1997年9月8日至9月22日,国际业余无线电台第3区主管负责人大会在北京召开,章继东、陈傲华、李宇等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前去服务。他们要去机场接陌生的客人,要做大会的秘书工作,要充当口头翻译,还要应付难缠的官员,做得很辛苦,但他们想:我们是中国的ham,我们要向世界树立中国ham的良好形象。陈傲华开玩笑说她很好地充当了中国外交官的角色,把中国人的善良、热情的一面展现给了每一位参加会议的负责人。前来参加会议的日本区负责人船仓纯子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傲华的英语很好,又懂一点日文,故而纯子每到一处总要拉上傲华,而傲华也总是热情地为其服务。回国后纯子发回E—mail:“我没有想到你们会这样地认真负责,这样地耐心服务,中国人真是太好了。我无法理解60年前我们民族的那种举动,如果你们的亲人在战争中受到伤害,我向你们道歉。”傲华说当她看到这段话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竟至于热泪盈眶。ham的群体是一个温馨、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里,一个ham会为另一个他们从未谋面,仅做过几次联络,有的甚至都没有联络过的ham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SAREX通话时用的会议电话是瑞典ham马林从爱立信驻京公司里借出来的;做月球表面反射技术时用的旋转器是一个荷兰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在美国有一个ham专门为BYIQH收、寄QSL卡,无偿服务。

当我第二次去清华采访时,台长章继东正陪一对美国ham吃饭,饭后我们直奔电台而来,在联络间隙,这位曾经在驻德美军服役的美国ham告诉我,在美国,也有许多年轻的ham:“年轻人做这项活动很狂热,做ham要付出很多,要架设天线、钻研技术,还要出去远征。但由于有了计算机,现在也有些人不搞了。”

我问:“是不是互联网络对业余电台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老人说:“他们各有各的长处。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需要一定的设备,掌握一定的技术,这些并不复杂,掌握之后就非常有意思,不仅能通过声音互相交流,还可以传送图象。两者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关系,现在许多ham已借助网络来加强交流了,比如先通过网络约定时间,然后再上台呼叫,许多地址的传送也是通过E-mail的。”

老人对在中国遇上了这些年轻的ham显得十分高兴,临走时,夫妇俩把他们在中美洲诸岛远征时做的QSL卡送给了清华业余电台。老人有一句话老不离嘴“ThePeopleinChinaareverygood.(中国人太好了!)”后记

写完此稿,我萌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想把稿子送给周海婴先生看一看。因为采访过程中,许多ham向我说起周先生,BYIBY收到周先生的QsL卡;BYIQH的章继东于中学时在少年宫联络就和周先生通过话,章说他当时不知周先生是谁,后来才晓得是鲁迅先生的儿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章说。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稿子送到周先生家里,当天下午便得到回音:文章已看完,写得不错,你可过来我们当面谈一谈。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

这是真的。周先生坐在挂有鲁迅先生画像的客厅里,拿着铅笔逐句地给我说稿子,本来只想就无线电方面的知识请教周先生,没想到他连我的造词遣句也给指正了。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

周先生共帮我修改18处文字不妥的地方,其中先生意见最大的是对我的“玩电台”的提法:“我知道时下北京人很流行说‘玩,玩游戏,玩网络。但电台不能说‘玩,玩一样东西消遣性很强,而业余无线电运动是科技活动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通过它可以进行科学试验,提高无线电制作水平。在这一点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老古板。”

周先生怎么会是一个老古板呢?他从小就喜欢拆装各种机械,家里的缝纫机、留声机、门锁他都拆过。12岁时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件,到中药店买了天然铜矿石做检波,组装了第一台矿石收音机。1946年他就考到了业余无线电台的执照。1992年12月22日,他成为我国第一批拥有个人业余无线电台的人士。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ham,自然不会人云亦云地追潮流……

尊重周先生的意见,我把文章中所有的“玩”字都改了过来,其他失误之处也按周先生的意思做了变动。

HAM原意为火腿,现为世界业余电台爱好者的通用昵称。

BYIBY北京、邮电学院业余无线电台的呼号。B代表中国大陆,Y代表集体吧,I是北京地区代号,最后的BY是北京邮电学院拼音字头。每一个业余电台均有自己特定的呼号,他们之间不允许同名同姓。

除BY代表中国集体电台外,BT表示为某个重大活动临时设立的特设电台,BA,BD,BG分别表示持有一、二、三至四级《操作证书》的个人业余电台。

73无线电通信用语,意见为再见。

责任编辑:杨浪

美国最有影响的业余无线电杂志《QST》去年9月刊登文章:

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SAREX话1997年7月14日,星期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与清华大学的学生进行通话。清华现场的语音先通过一条电话线转接到澳大利亚vK6IU业余电台,再由这个电台发射到航天飞机。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第一次成功地进行SAREX与在校学生进行通话的活动。

在第一次与清华大学进行对话的轨道上,宇航员Roger Crouch的实验还未做完。SAREX地面成员不得不推迟了一会儿,在下一个轨道上这个通话才顺利地进行。清华大学现场学生有30多人,在场的还有电视记者、中国政府官员、中国无委会代表。章继东,BYIQH组织了这次活动,“除了一些组织上的小意外,这次通话非常成功”,他们说。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这次16天的飞行中共要做17次sAREx通话,与中国学生通话是其中的一个。除此之外,它还可与全世界各地的ham进行交流。

注:美国无线电转接联盟、业余无线电卫星集团和美国航天总署从1983年开始联合资助航天飞机业余无线电实验(简称SAREx)。该计划的内容是在大量业余电台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帮助下,安排宇航员们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后在业余无线电频率上进行通信,他们将向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展示业余无线电对于激发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所起的作用。在一次sAREx任务中,宇航员们主要进行以下几种业余无线电联络:与在校学生进行事先安排好的通话;与全世界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进行随机联络;与宇航员的家人进行私人通话。其中,与在校学生进行通话是sAREx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远征周先生联络
新的远征
远征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近Hermite流形上联络的关系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细腻不等于多情
远征一号甲——升级版太空摆渡车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礼必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