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情的追问

1998-07-15广

读书 1998年9期
关键词:导论本体论中心

广 林

《文学解读学导论》以文学解读活动中的文本解读规律和读者的理解过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人类的解读实践,调动抽象思维和深度体验,致力于揭示为感官遮蔽着的文学解读的深层规律和奥秘,用一种追问终极的激情建构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解读学理论体系。

人类的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但历史上对文学的研究却总是喜欢以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中心。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世界到作家到作品再到读者的一系列的转变过程。在西方,相对于每一个重心的确立,都有一种理论学说产生。如相应于作品中心有文学本体论,相应于读者中心有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文学本体论立足本文,孤立地发现形式特征所对应的深层内容,它使对文学的研究从重视社会历史的“外部研究”转向重视文学本身的“内部研究”。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把读者推到首要地位,它彻底打破了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封闭模式,把文学的意义看成是由于读者参与而永无止境的创生过程,实现了文学本质的意义的开放性。二者的研究在文论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文学本体论和接受美学,分别由于他们极端的客观化和极端的主观化,极度的封闭性和极度的开放性,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而伊塞尔强调本文和读者交互作用的解释理论,就显得更为合理。《文学解读学导论》正是超越了作品本体和读者本体,建立了一种“文学解读本体论”。文学解读本体论把文学的本体看成是文学的解读活动,而解读活动则是本文和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样它既不是单纯的作品中心,也不是单纯的读者中心,而是作品与读者共同构成的二维中心。同时,这里的作品并不仅指静态的构成物,它也包括从作家到作品的创造活动,这样作家一极并没有被排除在新的本体论的视野之外,解读活动就是一个三向量的立体结构。这种全方位的动态视野和历史性的开放态度,使得《文学解读学导论》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有着更具科学性的理论基础。

文学解读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以纯粹的概念术语编造理论的迷宫,而是在进行形而上的理性思辨的同时,辅之以具体的文学解读实践性例证分析,使得这门需要慎思明辨的理论,极富实践性和亲切感。在具体的解读实践例证分析中,作者没有陷入机械的技术操作,而是同时调动犀利的智性触角和深度的情感体验,在验证自己理论的同时,也在动情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如果说作者的理论构思是“图式化”方面,而具体的解读实践例证分析就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化”。正是这种“具体化”,使得文学解读学的理论骨架化为血肉之躯,它在作者那遏制不住的来自于理性的激情的推动下,极富生命的美感和朝气。

猜你喜欢

导论本体论中心
数据科学导论课程设计与实践
A Study of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 Cas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n English News Report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先定中心后搭配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