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馆”现象大家谈

1998-03-31

知识窗 1998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读书

主持人:魏佐国,江西省博物馆馆员,本刊特约主持人。

讨论者:宋三平,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余从荣,广东江门《五邑大学学报》编辑

周梅夫,江苏太仓市利泰纺织厂职工

谢弟铨,江西于都县图书馆副馆长

楼台依旧学子难留

主持人:曾几何时,图书馆被世人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享受终身教育的场所”,读者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而今却门庭冷落,读者屈指可数,有的图书馆读者比工作人员还少,有的则干脆闭馆。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形势下,图书馆竟如此零落,这是图书馆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始料不及的。不知各位专家对此看法如何?

宋三平:文献利用率低,读者队伍萎缩,是当前各类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某省图书馆建筑造价2600万元人民币,藏书量达240万册,除一万余平方米的藏书楼外,还拥有八个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400多个阅读座位。然而每当开放时间,除报刊阅览室里有十来个人在翻阅各种新到的报刊外,几乎所有的阅览室都是是空荡荡的。据了解,如今前往该图书馆读书的人少之又少,从前花巨资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图书馆以及它所包容的无法估价的书籍正在被人们所遗忘。

余从荣: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国人读书的热情在逐步减退。某省图书馆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说:“80年代社会流行文凭热,我们图书馆阅览室的座位每天有人争抢,稍稍来迟,便无座可入,人们读书成风;现在人们一门心思挣钱去了,认为读书根本没用,因此来我们这里的人越来越少,阅览室里经常空无一人。”

主持人:八十年代出现的文凭热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为文凭而读书不可取,但为挣钱而放弃读书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宋三平:公共图书馆无人问津,大学图书馆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现在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净土一方,咖啡屋、歌舞厅、录像室、娱乐中心时隐时现。为人师表者竞相炒股、下海、谋求第二职业;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也尝试着挣钱,拉关系、走后门,至于读书那是考试前夕的事。江西某大学图书馆,1991年接待读者8.6万人次,1995年跌至3.3万人次,减少了5.3万人次;北京某大学,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有80%以上的大学生经常上图书馆,如今这个比例连一半都达不到。

余从荣:专业图书馆读者到馆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某省博物馆资料室有线装古籍2.6万余册,平装书3万余册,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杂志。然而资料室经常十天半月接待不到一名读者。人们在一起整天谈论的是股市行情,挣钱购物似乎是许多人唯一感兴趣的话题。

周梅夫:市县图书馆的状况更加糟糕。由于读者稀少,有的图书馆将所有图书集中保管,腾出场地出租赚钱,将图书馆变成琳琅满目的商业网点;有的则闭馆了事,大门一锁,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堂而皇之外出从事第二职业。经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

宋三平:读者锐减的直接后果,是图书馆文献利用率下降。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平均利用率为62%,高校图书馆为45%,许多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仅为30%。南昌市某中专学校师生员工近2000人,学校有2.5万册自然科学书籍流通外借,但从1992年到1995年平均每年外借数量只有3391册,流通率仅为13%,一年下来,全校每人平均借书不足二册。

门可罗雀缘由何在

主持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对科技知识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名目繁多的信息公司、情报中心和情报经纪人的出现便是明证。既然社会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内理应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宋三平:造成图书馆读者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并且互为因果。我国国民文化基础较差,图书馆意识较为淡漠,而人们对图书馆属性和效能的认识,以及对其需求和依赖的程度,支配着人们的借阅行为与对图书馆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对图书馆认识不足,只知道图书馆是借书阅读之所,根本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有人统计,目前社会上只有11%的人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会想到图书馆。只有认识图书馆,才能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受冷落,正是公众图书馆意识淡漠的一种反映。

谢弟铨:从客观原因上看,书刊价格上扬,图书馆显得十分无奈。有不少馆,藏书中的大部分是20年前的。面对陈旧的书刊,多数读者不感兴趣。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包干,政府为了保工资、保重点建设,已是捉襟见肘,能用于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经费就更少了。就拿我们江西省的情况来看,1996年全省县级馆的平均购书费只有1.2万多元,3万元以上的县级馆只有9个,而5千元以下的则有8个,有30多个县级馆的购书经费在万元以下。很多人想读书,但却无法读到他需要的书。

宋三平: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信息公司、信息市场以及情报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从而打破了过去单一依靠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采集信息的格局。面对来自高新技术的挑战,除国家图书馆、少数省级图书馆和重点院校图书馆外,全国99%以上的省级以及省级以下的中小型图书馆,由于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而束手无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图书馆日益陷入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

余从荣:近年来,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歌舞厅、录相厅、卡拉OK、电影、电视、VCD,先进的生活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是电视文化,自从有线电视兴起之后,从早到晚都有看不完的精彩节目,这吸引了社会上大批娱乐消遣型的读者。

主持人: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有不少人,特别是青年,阅读的兴趣被扭曲,他们求乐的欲望大于求知的欲望。而今街头地摊摆着的、车站码头书贩手上抱着的,几乎全是以凶杀、武打、色情、赌博、迷信、猎奇为主要内容的“畅销书”。人们读这种书,有的纯粹为了消磨时间,有的完全为着寻求感官刺激,并不想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有60%的青年喜欢看武打小说或言情作品,95%的青年喜欢看惊险、侦破、武打、言情内容的国外和港台影视片。而图书馆是保管知识和智慧记录的场所,图书馆的藏书与这一读者群体的口味明显不符,他们自然也难以光顾图书馆的大门。

宋三平:以上是就读者而言。从图书馆看,文献资源贫乏、陈旧老化的书多,新近出版的书少,这也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外借业务和读者的就读热情。众所周知,图书馆的活力在图书,丰富的藏书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书刊价格大幅上扬,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早已不堪重荷,各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在迅速下滑。1986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每年入藏新书1359万册,1991年降至771万册;大学图书馆1986年入藏新书3107万册,1990年降至1123万册。每年以百万册的速度递减。全国有近

500家图书馆甚至连续几年不购一册新书。各图书馆现藏图书大多是20年前入库的,馆藏严重老化。结果。无论是科技书,还是文艺书,除少数读者需要外,大部分读者均不感兴趣。

余从荣:图书馆自己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繁琐的借阅手续和低下的工作效率,也使不少读书人对图书馆望而却步。我国图书馆现今大都尚停留在原始的手工作业阶段,读者借书需查目录,递书单,没有,再递,循环往复,繁琐至极。加上图书馆书库“贫血症”严重,有时费了半天劲,仍然一无所获。对此,人们颇感厌倦,但又无可奈何。

走出困境路在何方

主持人: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阵痛在所难免。图书馆事业虽然处于沉寂状态,但那只是暂时的。我国图书馆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坚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图书馆事业再度辉煌的一天定将来临。关键在于如何面对现实,深化改革,走出困境。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宋三平:要摆脱困境,我认为首先要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图书馆要抓住国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图书馆,使国民真正认识到图书馆的信息功能和存在价值。全民图书馆意识增强之日,也就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之时。

谢弟铨:各级政府和领导,要真正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图书馆这一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社会教育阵地的重要性,在政策指导、经费投入等具体行为上给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以支持。此外,各新闻媒介要采取积极有效手段,宣传和引导全民读书活动。现在,许多报刊、电视节目都开设了专门的读书版面、栏目,颇值得图书馆方面很好地参与和利用。

宋三平:要让流失的读者重新回到图书馆来,还必须重新塑造图书馆的形象。美好的形象会使人为之向往与追求,反之,则会招致人们的厌恶与唾弃。图书馆人既要大力丰富自己的文献资源,改善图书馆的装璜、实施等硬件形象,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图书馆流通部门的质量决定着图书馆的地位,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一个称职的图书馆员,必须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服务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当人们把图书馆看成是自己的家,自己是馆中的一分子的时候,图书馆欣欣向荣的一天才会到来。

周梅夫:图书馆内部机制落后,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家是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图书馆还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只要没有犯大的错误,干多干少一个样。一些工作人员因此服务态度很不好,使借书者望而却步。此外,图书馆应该调整好服务时间,节假日以及平时的晚上适当开放,以满足平时无暇读书的人之需求,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

余从荣:图书馆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社会信息库的观念,加快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各类型的图书馆要突破馆藏书刊资源的樊篱,扩大信息资源,将图书馆办成全方位的社会信息库,最终纳入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使全体社会成员真正从图书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图书馆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