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洋人”
1998-03-18秋玲
秋 玲
大哥的同事在一家中日合资的服装厂任中方经理,我来到这个厂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妹。合资企业不像国内一些企业那样——上班松松垮垮的,一道接一道的工序成流水作业,让人忙乎得有时觉得喘不过气来。工作的时候大家彼此没有什么话说,沉闷得让人感到有点压抑。有时真想有人来调侃调侃,放松放松一下绷紧的弦。
中方经理是个学识渊博的假“洋鬼子”,他读过研究生,还到日本留过学,见多识广,在企业管理上也颇有一套方法。尤其是他说话幽默诙谐,待人和蔼可亲,工人们都乐意与他打交道。每次他出来调侃几句,大家便活跃起来,气氛与平常大不相同。可他毕竟是经理,不可能常常和我们调侃。不久前,来了一批真的“洋人”,经理令人叫绝的调侃,让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本来厂里只有几名日本人,他们是全厂少得可怜的白领阶层。这回来了一批英国人,好家伙,一下子来了七、八个。据说他们是些大学生,学管理的,到这里来见习;也有人说他们是技校学生,到这里来实习的。总之,他们是一伙“洋人”,长着高鼻子蓝眼睛,一看便与我们中国人不同。
“哈罗!”一向活泼开朗的“洋人”一点也不认生,老喜欢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开始还觉得有点拘束,他们跟我们打招呼时,我们只是点点头而已。时间稍长,我们觉得这些高鼻子的“洋鬼子”并非过去的“八国联军”,也没啥可怕的,于是我们也跟着“哈罗!哈罗!”地叫。没过多久,这些“洋人”和我们便成了朋友,其中几位略懂汉语的,还用生硬的普通话,有时与我们说上一、两句。
有一天,经理告诉我们说,这些“洋人”忽然赶起时髦来了,要经理给他们取个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中文名字。不知谁说了一句:“经理,你可是学古典文学的研究生,这批名字得好好给他们取,如果体现不出中国特色来,你可砸了自己的牌子啰!”
“这点小事能难倒我吗?”经理很自信地表示:“我保证让他们满意,也让大家满意。”
第二天中间休息的时候,经理将这些外国人叫到一起来,对他们说:“你们的中文名字我已经取好了,下面我一个个告诉你们。”经理转身对在场的中国工人们说:“如果我取的名字还凑合,你们就鼓掌。”
“先说明一下,你们是一起到中国来的,这是难得的缘份,到了这里你们就如同兄弟姐妹一样,所以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相同,表示你们是一种亲如兄弟的关系。”
经理接着说:“你们要求我取最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我认为乡土气息越浓就越有中国特色。经考究,‘根字在中国男子的名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给你们都取个‘根字。好不好?”
“洋人”点头认可,经理开始“对号入座”。
“约翰,你的中文名字叫李金根;史密斯,你的中文名字叫要杨木根;莱克的名字叫刘水根;汤姆逊的中文名叫王火根;路易斯的中文名字叫张土根……”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都用上了,真够有“乡土气息”了!对几位洋姑娘,经理分别给她们按上了“花”、“兰”、“梅”、“英”之类的大众名字。
经理说完,我们中间有的大笑,有的拼命鼓掌。“洋人”们有的跟着鼓掌,有的则看出了其中什么似的,但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以后的日子里,经理和我们都叫“洋人”们的中文名字,每次叫到“木根”,经理用南昌话一拖音,便成了“木根哩”,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开始史密斯自己也跟着笑,笑过几次后他觉得不对头,找经理更换名字。经理学着日本人的口吻说:“这个名字大大的好!”一位日本人也帮腔说:“约希(好)!”
“木根”开心地笑了,我们也开心地笑了。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