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中的创新

1997-07-15赖德霖

读书 1997年9期
关键词:沙利文赖特建筑师

赖德霖

去年深秋时节,我去波士顿参观那里的建筑。第一件事自然是先买一本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编的《波士顿建筑导游》。书挺厚,对波士顿大大小小的重点建筑都有详细的介绍。图片也很多,使人可以按图索骥。但翻了一遍,只看到一张建筑师肖像,是个胡须满颊,体型肥硕的人,再一看名字,是亨利·霍布森·理查德森(HenryHobsonRichardson)。在国内曾经学习过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现代著名的建筑大师的名字知道得不算太少,但理查德森,只隐约记得教科书在讲到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时曾经提到过他,但据说他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他用砖石做承重结构的手法正是芝加哥学派所反对的。可是,偏偏只有他的肖像和设计手稿被收录在这本美国建筑师学会的权威建筑介绍书中,似乎对他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他那些名重四海的大师,这使我感到很是奇怪。赶紧查书,才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理查德森在美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并不亚于路易斯·沙利文和弗郎克·劳埃德·赖特,他们一起被称作是“三位最伟大的美国本土生建筑师”。

理查德森生于一八三八年,二十一岁时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去法国巴黎留学,成为巴黎美术学院的第二位美国学生。一八六五年回到美国,开始了自己的建筑师生涯。一八八六年因病逝世,年仅四十七岁。

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它的文化也受到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在理查德森生活的时代,美国流行着很多种外来的建筑式样,如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维多利亚意大利式、罗曼式、安妮女王式、法国第二帝国式、府邸式等等。然而理查德森却在自己仅仅二十年的建筑师生涯中,把外来的罗曼式变成了既富有他个人特色,又不失建筑逻辑的新形式,为美国的建筑史留下了一个独立的篇章,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查德森罗曼式”(RichardsonRo-manesque)。《美国建筑大百科全书》称:“这是折衷时代的建筑中第一个由一位美国建筑师探索成功,而不是从欧洲的建筑师那里照搬过来的一种风格。”

罗曼式原是欧洲中世纪早于哥特式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的特征是采用半圆拱做门窗发券和墙面的装饰。在十九世纪那个建筑的折衷主义时代,这种建筑形式和其他许多种建筑的历史形式一样重新“复兴”。

理查德森早期的作品是维多利亚哥特式的。从一八七○年以后他开始了对罗曼式的探索,一直到他去世之前,在欧洲治病期间,他都在搜集罗曼式建筑的照片。他的成名作是一八七七年为波士顿设计的三一教堂。这是第一个充分表现他的新罗曼风格特征的作品,即外立面用毛石,显得非常雄浑厚实,窗洞很深,表现出建筑的体积感,柱子细小,半圆券得到夸张和强调。这件作品在一八八五年被美国建筑界评选为美国最佳建筑。

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建筑曾一直被欧洲视为“浪费土地”和“对英法当下建筑苍白的模仿”。理查德森的创作使他成为第一位受到欧洲建筑界重视的美国建筑师。一八八八年,在他故去二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在讨论皇家金奖的候选人时,主席曾不无遗憾地说,理查德森的死“阻碍了他的名字进入有资格获得皇家金奖的人名单之中”。但是,历史却没有忘记这位创造者的名字。他的新罗曼式风格和独特的建筑语言在他身后被许多建筑师采用,并继续得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还要说是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劳·赖特。

路易斯·沙利文比理查德森小十八岁。一八八九年他设计了著名的芝加哥大礼堂,这时候理查德森已故去三年,他的马歇尔批发商场刚刚落成。沙利文大量借鉴了理查德森的手法,大礼堂立面四层以上部分几乎就是马歇尔批发商场的照搬,体形平直,并通过深凹的窗洞显现出厚重的体量,底部三层的外表用的是毛块石,入口开理查德森罗曼式的半圆券。在此后的许多建筑设计中,沙利文继续采用了这一母题,但已显现出自己的设计风格,最明显的就是他大量用砖和自己设计的图案陶砖做建筑材料。他的作品不再像理查德森的那样粗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典雅和精致表现得很充分。

由于沙利文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的杰出设计,法国装饰艺术中心联盟在一八九四年授予他金、银、铜三种奖牌。联盟的一位委员认为,博览会大多数的建筑都是仿制品,只有沙利文设计的世界博览会火车站是“成功的和原创的”,“它具有欧洲建筑所没有的特殊的品质。”

当然,仅仅说沙利文对理查德森罗曼式的继承与发展是不足以全面认识这位现代建筑的先驱的,历史让沙利文降生在现代建筑发生的前夜,在他的名字背后是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探索和“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理念。

在设计完芝加哥大礼堂之后,沙利文便开始探索新的高层建筑形式。起初他求诸古典的手法。在他一八九○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大楼中,底部两层对立的是古典柱式的基座,中部七层则是柱身,其中窗下墙退后于窗间墙(壁柱),在立面上形成仿佛柱式凹槽的竖向划分,顶层用图案繁冗的陶砖做外饰材料,并做檐板封顶,使人联想到柱头。这种柱式般的构图在他设计的一连串“大楼”和其他一些未实施的方案中继续得到采用。

但是沙利文大概意识到这种构图的不合理处,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一九○四年设计的芝加哥卡森百货公司大厦,宽大的窗户和细窄的窗间柱完全是框架结构的显露。这栋建筑被史家们公认为他最好,也是最具现代化意味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哲学。

一九四四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沙利文金质奖章。但遗憾的是,这种理解和承认来得太晚了。沙利文的后半生极其失意潦倒。家庭破裂,事务所解体,更主要的是一八九三年以后,学院派古典主义在美国开始盛行,他的设计受到冷落,昔日芝加哥学派的许多同道也都纷纷激流勇退,转入学院派的阵营。一九二四年四月,沙利文在一家三等旅店中孤寂地死去,那正是芝加哥风寒雨冷的季节。

然而,有一个人一生都在感念着沙利文,并尊敬地称他作“师傅”,他就是弗郎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在一八八六年到一八九二年间为沙利文的事务所工作,参加了许多建筑的设计。他和沙利文之间的关系曾像父子一样的亲密,他们经常在工作之后,坐在芝加哥大礼堂高塔顶层的事务所里,俯瞰着城市明亮的灯火和密西根湖浩瀚的水面,聊至夜深。对于赖特,大概没有人比沙利文对他的影响更大。

就像任何天才在孩提时期的哭声和别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一样,在赖特最早期的设计中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多是当时美国极为流行的建筑式样。与众不同的是,在从一八八九年到一九一一年建造的住宅和工作室中赖特采用了沙利文式的图案陶板。不过,沙利文对于赖特的影响并不止于此,而是更深层次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

《弗·劳·赖特的原则与形式》一书(PaulLaseau和JamesTice著)认为,赖特的UnityTemple的设计过程与沙利文生成图案的过程明显地极为相似,“赖特在做设计处理不同尺度层次的问题时,都用与此相似的方法,以保持它们在艺术上的统一性。我们相信,赖特构思和发展他的建筑时,主要是通过对形的开发,他用以几何形为基础的布局体系使他的建筑具有必要的灵活性以适应并完善功能要求。他的建筑的品质来自他对形式和功能双方面理解的深入和周密。”

一八九三年赖特脱离开沙利文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业务,也开始了他自己建筑道路的探索。在新的世纪开始之际,他的个人风格初步形成了,人们把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统称为“草原学派”(PrairieSchool),他们的住宅作品被称为“草原住宅”。这种崭新的住宅内部空间互相渗透流通,打破了隔断墙造成的封闭感,外观舒展平缓,出檐深远,平台、阳台、门道或入口侧围都有平伸的矮墙,窗户排列成水平的采光带,有时延续至墙的转角,外墙通常在白灰底色上用深色的木条装饰,或在砖墙上砌放顶板。这些处理加强了建筑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效果,仿佛大地、草原舒展平缓的韵律的固化。

伴随着这种新的建筑形式,一种新的装饰风格也产生了。沙利文的装饰特点是自然的植物纹样和繁冗的曲线,与他在建筑上追求的几何感和简洁效果并不协调,赖特的装饰设计则是纯几何体——点、线、面、方、圆、菱形的排列组合,完全是他总体设计思想的深入。

在继承并超越沙利文的同时,赖特也继承并超越了理查德森。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他对理查德森罗曼式拱所做的崭新诠释。在一九○一年设计的弗兰克·托马斯住宅、一九○二年设计的阿瑟·赫尤特里住宅和一九四四年设计的V.C.莫里斯礼品商店等建筑上,他都采用了这一母题。前一例是在白灰的墙面上用木做拱券,后两个全部采用砖券。尤其是礼品商店的人口拱形完全仿自理查德森的约翰·格里斯纳住宅,但赖特改换了材料,又对立面的构图、虚实、肌理做了精心的设计,使它不仅具有崭新的时代感,也带上了赖特的个人风格。

赖特在一九○四至一九○六年完成UnityTemple和Robie住宅之后,他的个人风格就已经成熟,并奠定了他在美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一九一○年,德国出版了一本精美的赖特建筑作品集和一本关于他的建筑的书,这不仅是赖特本人的成功,也是美国建筑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得到承认的又一标志。然而,他并没有固步自封,停步不前。对于他一生的创作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开端。此后他一系列的不朽之作,如流水别墅(一九三六年)、约翰逊制蜡公司大楼(一九三六年)、尤森尼住宅(一九三九年)、西塔里埃森(一九三八——一九五九年)、M.C.普赖斯大厦(一九五三年)、格根汉姆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等等,又在不断地向人们昭示着这位天才的大师一生从未停歇的奋斗和超越。他既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自我。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一书评价他说:“赖特是尝试创造一种美国的建筑的最好代表。”“赖特的杰出成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全套的建筑表述方式,而却没有直接参照任何历史程式。他将各种建筑传统的复杂体同化、改造,又将它们转变成一种统一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一九四九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赖特金奖。人们把他比作那位从奥林匹斯山上给人类盗取了火种的勇士普罗米修斯,称赞他说:“赖特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到建筑内在的美来自需要,来自土地,来自材料的本性,他过去是,现在也是促成人们这一认识的强大动力。……赖特点燃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崛起的一代热情的建筑师就是他的活的丰碑。他用语言和作品给予他们实现建筑理想的勇气,这些建筑师正在领导我们这个职业和他们自身,为创造秩序和美而奉献。他们不是做模仿者,而是做真理的侍卫者。”

赖特一生创作了五百多件作品,建成了三百多件。他死于一九五九年,活了九十二岁。被后人称为现代建筑运动的四大师之一,与德国的格鲁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柯布西耶齐名。

从理查德森到赖特,美国建筑经历了三代人。对于美国建筑师来说,这是摆脱因袭欧洲风格,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场接力赛。理查德森、沙利文、赖特跑得最快,因此他们被称作是“三位最伟大的美国本土生建筑师”。

其实,美国人创造自己的建筑的愿望并非始自理查德森时代。早在摆脱英国的控制,获得独立地位的初期,杰弗逊总统,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就试图借鉴古罗马的传统,建造能够表达共和理想的建筑。这样说来,美国从一七七六年独立开始,到一八八八年理查德森获得欧洲建筑界的好评,其间经过了一百一十二年。

英国著名的建筑史家弗莱彻(SirBanisterFletcher)在他的《比较法世界建筑史》中曾画过一张“建筑之树”图。它的主干是希腊、罗马和罗曼建筑,其他中世纪的、文艺复兴的以及以后的各国建筑是它繁茂的枝叶,主干的最上端是美国的现代建筑,显然他已承认美国建筑是西方建筑体系的嫡传和新的代表。而别的非欧洲体系的建筑则被画在早于或低于希腊的几个分枝上,包括中国和日本。这张图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受到很多批评,所以在该书后来的版本(共有十九版)中已被删除。虽然如此,我也希望中国人能够多反省自己。从造型角度去看,中国建筑直到十九世纪还只是用屋顶、柱廊、基座作为造型要素,与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腊建筑差不多。而用木梁柱的结构施工技术始终远逊于希腊罗马当年的石梁柱、拱券,以及混凝土。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建筑师也想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之路,“融合东西方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固有之色彩。”(一九三二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赵深语)很多人试图用“嫁接”中国传统形式与西方的结构技术和构图法则的办法创造新的建筑。然而,困守“千年一律”的固有建筑语汇到底比不过地球那半边两千多年来从没有停止过的花样翻新。如今日本已经赶上去了,一九六六年丹下健三就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学会的金奖,接着又有文彦和安藤忠雄。从明治维新后的一八七二年创办现代意义的“造家学科”(建筑系)开始,日本花了九十四年。那是全方位吸收和大踏步创新的结果。

中国是在一九○二年引入“建筑学”的概念的,到如今已经过了九十五年。……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中国队,加油!”

猜你喜欢

沙利文赖特建筑师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小小建筑师
沙利文 最后的裸拳拳王
又到乡间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如何让你不杀我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