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寒食节的传说
1997-04-02刘法民
刘法民
农历三月,我国民间有三大节日:娱乐节日——踏青节;祭祀节日——清明节;纪念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火节”、“禁烟节”,在过寒食节的一两天中,民间严禁烧火做饭,人们只能吃冷饭干粮,所以这个节日,有“禁火”、“寒食”之称。
寒食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到底在哪一天过节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山西志书》就记载同州“清明前两日寒食”。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冬至节后的105天或106天,《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所以寒食节又有“百五节”、“百六节”之谓。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甚多,但像寒食这样以禁忌为基础的节日却很少见。寒食节虽说时在暮春,但地气尚寒,北方须穿棉衣。南方也离不开夹袄。人们之所以自觉自愿地吃凉饭饮冷汤蒙寒受苦而不肯举火取热,据说是为了纪念和哀悼2600年前的一位宁死也不肯受封做官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叫做介子推。
介子推,又作介推、介之推,是春秋时晋献公之子重耳的门人。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献公二十二年,重耳为躲避谗害逃出晋国,先后在狄、齐、宋、楚、秦等国流亡许多年,这期间,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后。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做了国王(即晋文公),大封功臣时,因故未能封到劳苦功高的介子推,介子推自己又不愿开口邀功请赏,就放弃了俸禄,跑到山里过起了隐居生活。他的随从们都为他愤愤不平,就写了一封信挂在王宫大门上,信的内容是: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其所”。
重耳见到信后自然明白是讲介子推,就派人召见他,听说他已逃走,又叫人四下追查他的下落,得知他隐居在緜上山中,就把整个緜上山都封给他“以为介推田,号日介山”。
从文献资料来看,我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严格的禁火制度,《周礼》说当时有一种管火的官,任务就是“季春出火,民咸出之;季秋内(纳)火,民亦如之”。但在《史记》和《左传》、《新序》里,都没有提到介子推与这种民间的禁火制度有什么关系。把禁火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的,是汉朝末年蔡邕的《琴操》等书中记载的关于介子推的一则故事传说。
据说介子推跟随重耳逃亡路过卫国时,有一次他们被人追杀逃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正在饥饿难当时,突然发现介子推不见了。别人都说介子推是单独逃走了,可重耳却深信他不是这种人。
果然没有多大一会儿介子推回来了,他给重耳端来一碗香喷喷的肉汤。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后,才知道这是介子推从他自己腿上割肉做成的。重耳非常感动,表示他将来做了国王后一定要重重封赏介子推。那知重耳复国之后,那些跟随他逃亡的功臣都有厚赏,唯独没有封到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在怨恨之中躲进繇上山隐居起来。重耳派使节迎接他出山受封,他就是不肯。重耳下令放火烧山赶他出来,他竟抱住一棵大树被火烧死。重耳见此痛哭流涕感伤不已,下令全国,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民间不得举火,冷饭寒食以示哀悼。由此相沿成习,便发展成后来的寒食节。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