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的“马文化”

1997-04-02叶岱夫

知识窗 1997年5期
关键词:马头赛马会草皮

叶岱夫

为了迎接1997年回归祖国,香港流行这样一句话:“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用于表达他们渴望平稳过渡的心情。

香港尽管经济繁荣,但“赌马”也很风行。曾有一位名叫昆克尔的德国人,在香港对赌马活动费尽一番明察暗访功夫后,得出结论:香港人对待赌马,犹如对股票那样,全情投入,而香港的马迷,亦足称为世界上“最具赌马专业知识”的,且赌马的瘾头,世界上难寻对手。每逢赛马日,在轮渡、地铁、火车、巴士、电车、的士、私家车上,马迷莫不人手一份专业马报,或是各种报纸的马经版,全神贯注,钻研当天赛事大势。每场赛事开赛之前和结束的刹那间,入场马迷的表情更是变化万千!每逢赛马日,不管烈日当空,还是风雨交加,出赛马匹依次集中于起跑线前的闸厢内,只等待起跑的信号发出。这时,人人呼吸急促,随着电脑显示的赔率在不断地变动,空气中飘荡起嗡嗡之响声,有如成千上万只蜜蜂在周遭争鸣。终于,起跑信号发出,蜂鸣声渐渐加大,最后变成狂风暴雨,这是感情的爆发。马匹跑过了终点,人们在欢呼,在跳跃,在号叫,在挥动手臂或在跺脚,叹息,垂头丧气,表情千奇百怪,仿佛自己的生命,全压在这一场赛马上。

在香港,赛马往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的形式加以报道和渲染,据统计,全港各种赛马报纸不下20种,加上其他报纸的马经版,讲马的“阵地”可谓数不胜数。各家电台、电视台皆配有水平很高的马评家,为马迷分析、讲解,就马匹状态和胜出机率指点迷津。总之,所有新闻媒体都不会置赛马于度外,从而形成了香港特有的“马文化”。至于在赛事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到黄大仙、天后庙等寺观求神问卜、许愿、还愿者更是络绎不绝。上自拥有洋博士头衔的“哲学家”,下至庙宇门外的“解签佬”,无不生意兴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社会独特的“马景观”或“马文化”。香港的“马文化”与(麻)“雀文化”合称之为“禽兽文化”,而靠传播“禽兽文化”为生的人,数目已达数万之众。

香港的“马文化”,追流溯源,当初是由英国人引入的。自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以来,香港就有赛马。1882年,英国人在入侵香港之初,当时只有5000左右的居民。但“英皇御准赛马会”,却是最早成立的机构之一。起初,能加入赛马会是殖民统治看享有的特权。时移势易,今天的香港赛马会,1.4万名会员中,95%是华人。

赌马是香港的三驾“马车”之一。有这么一个说法——即香港由三种力量统治,一是马会,二是汇丰银行,三是港督。统治香港的“三头马车”中,马会赫然居首!且不论这样的说法和如此排列是否过于夸张,事实上马会在香港社会的重要地位,几乎无可置疑。

香港现有两个赛马场,一是位于港岛的快活谷赛马场,赛马场所在地原称黄泥涌,后称快活谷,它历史久远,影响甚广,人们把那一带称为“跑马地”,位居港岛市区的中心地段,名缘马场而生;二是70年代在九龙北部的沙田靠填海建成的现代化赛马场。

赛马活动与香港人的生活关系甚密,长期以来,港人在日常交往中产生了许多与赛马有关的口头语,如造马、马主、外围马、马夫、铺草皮……等;此外,香港城市还出现了不少带“马”字的街道和街区地名,如位于港岛的马师道、跑马地、马宝道和宝马山道,位于九龙半岛的马头围、马头角、马头围村、马头围道、马头角道、马头涌道和金马伦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赌马活动已成为当今香港的一道“风景”,有名的“香港八景”中就有“快活蹄声”一景。据记载,本世纪20-30年代的“香港八景”中并无“快活蹄声”,自40年代开始,由于赌马活动日渐发展,“快活蹄声”便成为八景之一。

香港人赌马,输家永远占绝大多数,然而众多的“铺草皮”(赛马场要铺草皮,以利于百骏竞逐,港人把赌马赢了叫做“挖草皮”,相反输了叫“铺草皮”,意即将投注钱化作马蹄下的草皮了)者总想反败为胜,因而屡败屡战毫不改悔,有时演出许多人间悲剧。

(责任编辑/丰霖)

猜你喜欢

马头赛马会草皮
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
阅读理解专练(五)
“帽”美如花(环球360)
冰岛草皮屋
英国 皇家赛马会女士日
余草皮的大学梦
可爱的小马玩偶
街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