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997-03-31曹炳坤
曹炳坤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1919年12月,茅以升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完成了长达30万字的(框架结构的次应力)博士论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因此获得了“斐蒂士”金质奖章。1920年1月,他怀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激情,回到了贫穷、动乱的祖国,从此与祖国的桥梁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3年,在天津北洋工学院任教授的茅以升被调到浙江省建设厅,担任钱塘江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后又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工作。钱塘江潮汛汹涌,江底流砂深达40米,受水冲刷,随时下陷,故有“钱塘江无底”的说法。经过半年勘测,茅以升对十几个方案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集中每个方案的长处,最后确定了“钱塘江桥设计书”。按照设计,大桥全部经费只需510万银元,比美国工程师华德尔设计的大桥经费要节省250多万银元。
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以当时尚不发达的施工技术,用了不到三年时间,由我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并监造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打破了当时欧美国家垄断中国大型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旧中国铁路桥梁史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事实,证明了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并且能做得更好。
在大桥完工的前夕,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大桥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茅以升为抗战需要,决定加快施工速度。1937年9月及10月大桥铁路及公路相继通车。数十万民众通过大桥撤向浙江南部,上百列火车通过大桥为前线送去了军火,向后方转移了物资。大桥的建成,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12月23日17时.在大桥建成仅89天之际,日军骑兵逼近大桥桥头,眼看大桥即将陷入敌手,其后果不堪设想。大桥是以茅以升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湛杰作,是浙江老百姓的幸福之桥,但在这危急形势下,只有炸毁钱塘江大桥,才能切断一条敌人的运输钱。茅以升眼含热泪亲手炸毁了大桥,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悲壮而又动人的故事,他发誓胜利后一定要重建大桥。
大桥炸毁后,茅以升携带有关大桥的全部资料撤往后方。大桥的破坏是严重的:桥墩被损五座,钢梁炸毁五孔,其中三孔一端坠入江中,两孔全部坠入江中。日寇入侵杭州后,虽曾多次修理,但困难重重,进展缓慢,直到1944年底才勉强恢复铁路运输。数月后,日本战败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凭借精心保护下来的十四箱资料,开始动工修复大桥,由于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经济崩溃加剧,修桥经费时断时续。工程进展异常缓慢,修复工作一拖再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9月,才完成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工程。
后来,茅以升还主持了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尽管由20多位中外专家组成了技术顾问委员会。对建桥工作进行献策献力,但仍有许多难题无法解决。最后.茅以升刻苦攻关,使这些难题都得到了解决。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茅以升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承认。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