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997-03-31曹涛
曹 涛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姓氏文化,但令许多人疑惑不解的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人的姓氏,怎么与中国的姓氏很相近?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体制完备,著述丰盛,在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传播交流中国文化的同时,姓氏文化也就随同流向那些国家和民族,并产生重大影响。
朝鲜与中国隔江相望,是一个与我国有着长期交往的古老国家。传说殷纣王时,大臣箕子因谏被囚,佯狂为奴。周武王灭殷,箕子率五千人逃奔朝鲜,建立箕氏王朝。时至今日,北朝鲜、南朝鲜(韩国),使用的姓氏一如中国。朝鲜也有单姓、复姓。单姓中有:金、李、朴、崔、郑、林、张、安、白、孔、曹、尹等二百五十余姓。其中以金、李、朴、崔、郑为大姓,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光是金姓约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二十二。同姓不婚的禁忌,曾是南、北朝鲜人的一大烦恼。南朝鲜法律虽未明令禁止同姓结婚,但同族婚姻则认为是乱伦,为礼法所不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南朝鲜规定每十年为一次婚姻大赦年。准许同姓登记结婚,1978年约有4500对同姓男女登记结婚。1988年人数遽增为14000对。也有人为了避免麻烦,初次见面一发现是同姓,就停止交往,免得有了感情,斩断情缘就不容易了。朝鲜复姓有皇甫、诸葛、东方、南宫、鲜于、独孤等,但人数不多。
朝鲜“孔”姓人数不少,本世纪九十年代初统计,就有58000多人。据说是元代至正年间,一位孔子的第56代孙随使前往高丽,因故居留未返,其子孙繁衍达三十代,已成泱泱大族。孔姓后裔虽不谙华语,但多识汉字,并以孔子传人为荣。
越南位于我国西南部,秦朝前后即与中国互通往来。公元十世纪建立了封建王朝。越南主要民族为京族,也称京越,其他还有岱依、傣、高棉、芒、侬、苗、华等族。但不论哪一族,使用的姓基本与中国相同。京族第一大姓为阮。十三世纪陈氏夺取政权,赐李姓为阮姓。此外,黎、李、胡、杜、孙、吴、武、范、黄、陈、丁、林、邓、潘、朱、段等均为常见姓。现在一部分越南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另起姓名,以示自已独立的意志与突特的性格,如友梅、勇河、奎武等,有名无姓,别具一格。
日本位我国东部,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公元四世纪建立大和国。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派遣了大量的僧人、学者赴中国留学。大到国家政体、创立文字、学术思想,小到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结合日本实际进行了汉化改革。中国的姓氏文化也同一时期传入日本。
中国的姓氏体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大讲门阀的阶段,不论在取得姓氏的途径方面,或是在姓氏的定型方面,都已经相当完备。早在春秋时期,《左传》就归纳了五种取得姓氏的途径,计有:<一>因先赐姓、胙土命氏(即以国为姓)。<二>以字为氏。<三>以谥为氏。<四>以官为氏。<五>以邑为氏。随着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取得姓氏的途径越来越多,宋代郑樵的归纳就有三十二种之多。这种取氏的方法,输入日本,逐步形成了日本以地形、以职业、以住所、以事态、以数字、以动植物等等为姓的姓氏文化。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只有贵族、武士、官吏(领主)有姓,如佐藤、铃木、田中、德川等。僧侣则一律姓神宫。一般平民百姓,有名无姓。明治维新以后,准许庶民百姓可以拥有自已的姓,但因与生活影响不大,除僧侣重新申报姓氏外,一般人兴趣不大,申报者寥寥。
明治政府为加强统治,调整征兵与教育制度,认为一般平民没有姓氏不行,明治八年(公元1875年)公布了“平民名字必称义务令”,规定没有姓氏者要受处罚。这一法令,使民众大为恐慌。又因为多数人不识字,为给自己起一个新姓,就纷纷拥进当时的知识阶层的僧侣或村长、庄头等基本官吏的家里,请求帮助。村长、庄头、僧侣则参照了惯例将中国传统取得姓氏的方法,或按地名,或按屋号,或按所从事的职业,给他们起了:山中、山口、小村、大山、山田、喜多川、东山、海老原、长岛等姓氏。有的是起姓时看到什么就姓什么,如:鳟、太古、岩志、株菜、根澡等。有的姓起非常怪,如:本名、假名、留守、浮气、马面、左手。更怪的姓叫尻无(意即没有屁股)。据说姓这姓的女孩都希望早早出嫁,好改姓夫家的姓,摆脱窘境。有的姓忒长,如:勘解由小路、大身狭屯仓,有五个字之多,若加上名就有七、八个字了。据日本通用自动计算机公司用电脑调查,日本现有十万三千姓,也有说十二万至十三万姓。日本天皇为了显示其特殊地位,没有起姓。近百年内,皇室男性成员,一律带“仁”,如睦仁、裕仁、明仁、德仁等。女性则带“子”,与其他女性相同。
总之,朝鲜、越南所使用的姓氏,直接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则参照了中国取得姓氏的方法,给自己取新姓。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影响。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