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闯火锅路 探出鼎食源

1997-03-31李开森

知识窗 1997年2期
关键词:火锅餐馆武汉

李开森

1995年7月16日。我个人举办的民间收藏馆在武汉市宣告成立,馆名“武汉鼎源”由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亲笔题写,全国20个省的收藏、考古、饮食方面的专家和知名人士200余人发来贺信、贺电,省内几家电视台、电台、报纸相继报道。在一片欢呼声中,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成功的?我的回答——偶然的机会加上执着的追求。

16年前,我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大学毕业的同学,都走上了领导岗位了,我还在社会上游逛。一天,我来到成都,在一家小饭店吃火锅。我想多尝几种原料,每种要量极少。这时服务员有点不耐烦,同我吵起来了。我说:“你们是火锅店,我就是要买你的锅你也应卖给我!”她说:“你要买锅,拿钱来!我原价卖给你!”一气之下我买下了火锅,从成都拿到重庆。一天晚上,我睡在旅社的床上,突发奇想:何不利用旅游机会。将全国所有不同的火锅都买来呢?——将来办一个火锅博物馆。

回到武汉。我真的干起来了。开了一个小餐馆,以餐馆收入养收藏。几年过去了,刚刚有了一点起色,一场大火几乎吞噬了我的全部财产,其中有心爱的火锅藏品,几年的心血白费了。大火后,我又继续干了起来。当我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火锅和火锅菜谱时,做了三个大架子,把火锅摆出来。

摆好后一看,总像差一点味道,是何原因呢?我苦苦的思考,并与前来参观的人探讨。最后确认是“缺源”。从而,我懂得收藏的目的在于研究,终于找到火锅的来龙去脉——火锅的老祖宗陶鼎。陶鼎放在火锅体中,如龙点睛,大大增添了火锅对观众的吸引力。

我陶醉在火锅的研究中,发现西汉时的一种器皿,现在人称它为“温酒器”,原来是当时贵族们享用的一种单人火锅。新的发现引起专家们的兴趣,江苏饮食研究所所长蒋华女士看到我的火锅文字材料后题词:“从鼎到火锅的研究,是考古学与烹饪学的最好结合,前景辉煌。”用餐馆养藏馆,我取得了成功。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这种情况下,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以博物馆来养餐馆。

我在武昌著名的黄鹤楼对面租了一间房子挂起了“武汉鼎源收藏馆”的牌子。一百多件火锅及古代饮具一排展出,每天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当人们看到这些各种各样的火锅体时,无不称奇。当听到各种火锅的吃法和典故,没有人不想品尝的。但由于馆子的面积太小,只备了一套“仿西汉火锅案”,每天只开一桌,坐八个人,还得先预约。半年来接待参观者七万多人次,而有幸品尝者仅有一千余人,只占参观总数的百分之二。当人们在这里一边吃火锅,一边看实物,一边听火锅典故时,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时得到享受。湖北著名的书法家、82岁的陈义经老先生,在这里吃完火锅后,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鼎”字。著名书法家王士杰先生品尝后,写下“鼎集神州风采,源藏华夏文章。”全国著名画家、湖北工学院教授彭祖华先生品尝后,画了一副“雄鹰图”。北京市延庆饮食服务公司经理一行四人,外出走遍半个中国,意外走到我的收藏馆,观看火锅并品尝之后说:“真没想到,这次外出取经,最大的收获竟在武汉!”

从吃火锅到玩火锅到收藏研究火锅,这就是十几年来我走过的风风雨雨的成功之路。酸、甜、苦、辣、麻样样滋味我都尝过,得到的是才、学、识、真、善、美。

(责任编辑/吕昭明)

猜你喜欢

火锅餐馆武汉
火锅博物馆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伤人的火锅
趣说火锅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