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必须重视改善教师的心理前提
1997-03-17王天仕蒋杏芝
王天仕 蒋杏芝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充满活力,真正担负起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学改革所期望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无时不表现和伴随着复杂的心理过程。由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所综合的教师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形成物等方面的教改活动中的特征性体现构成了影响教师活动效果的心理前提,它往往受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组织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教学设施等社会性因素会使教师职业被赋予某种价值取向,并通过教师个性的内部心理条件而影响其活动。各种不同因素影响教师心理、改变其心理作用量,会提高或降低教师活动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活动效果,使教学改革的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使教师心理的结构与机能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要求与变动。
一、从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看改善教师心理前提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几年来,教学改革在先在变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通过改革逐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建立了一支质量合格、规模合理的师资队伍,改善了办学条件,完善了管理制度等。但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变量方面改革的进程显得十分缓慢,突出地表现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与当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改进
那么,为什么教学改革的先在变量方面容易取得成效,而在过程变量方面却举步维艰呢?从理论讲,改革的初期先进行先在变量方面的变革为过程变量的变革创造了必要的外部基本条件,但先在变量必须通过过程变量才能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先在变量改革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过程变量的改革。由于先在变量的变革涉及因素较为单一、宏观,更多地依赖于行政行为,因而易于出现规模效应;而当教学改革推进到过程变量之后,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具体地落实到了教师的活动上了。一方面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案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活动,另一方面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信息,以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效应,在多角度动态信息修饰下去影响学生,才能实现教育过程。同时,教师活动有个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自己劳动方式和方法的自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量的多少、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何又影响着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直接依赖于由教师心理活动特点所推动的教学过程的逐渐展开,而教师心理状况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由此可见,过程变量改革的微观性、动态性、多因性在客观上加大了改革的难度。这就要求高校和社会各职能部门在进行理论导向的同时必须注重研究教师的心理的状况,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优化教师参与改革的心理前提,消除不利心理因素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过程变量的改革建立在优化的教师心理前提驱动的基础上。
从实践上看,这些年来我们恰恰是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前提状况的研究,更缺乏改善教师心理前提的有力措施。有关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高教改革的思路虽然明确,但动作迟缓、无实质性进展;70%以上的人认为目前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不够或很不够,仅有2%的人认为充分发挥;52%的人认为收入降低、生活困难,79%的人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2]。在各地区、各高校的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着厌教、弃教、“跳槽”现象。所有这些向人们提示,目前教师的心理前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到了与教学改革目标期望不相适应的负面位置上,教学改革的目标难以内化为教师活动的个人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全部教学活动,缺乏持久的心理驱动机制。这是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深层原因。
二、负面心理前提形成的原因
负面心理前提形成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社会的、经济的、组织的、个人的等几方面。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评价,影响着教师对自己工作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心态。如果社会舆论轻视教师职业,不尊重教师的劳动,视教师为“文人末路”、只会教几节课的“教书匠”,那么,必然会给教师的心理蒙上阴影,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自豪感,很难以良好心境从事教学工作。目前教师职业威望差与社会上通行的轻视教师职业的言行不无关系。
对职业活动的经济报酬,客观上起着对职业价值的衡量、认定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敬业程度、择业取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善教师的待遇,但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工资改革后,教师的实际收入与其它行业比没有明显提高,增加的工资抵不上物价的上涨[3]。1991、1992两年教师平均工资在全社会各行业中分别倒居第三和第一,高校教师的工资又在教育界中位居后列[4][5]职业威望差、经济待遇低使得他们心理上难以平衡,生活和个人素质发展上困难重重,已经成为影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积极性的首要因素[6]。从事第二职业、厌教、弃教、跳槽已成为他们极不情愿的选择。因此给予他们与其工作性质相适应的经济待遇和报酬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高校内部组织管理方面看,各职能部门为科学地组织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作的努力还不够。首先。系、教研室组织教师探讨高校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方面工作做得不细,目前业务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在专业课题的选择、研究、技术开发,课程分配和检查,教学改革缺乏细致的理论指导,缺乏一定氛围的探究,基本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其次,在考查教师工作业绩时,惯于用静态的管理办法,平时缺乏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动态变量的考查,难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质和量作出真实把握,往往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硬性标准,结果势必挫伤教师投身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三,一些高校缺乏“教师是办学主体”的思想,官僚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甚至某些部门利用手中所掌握的人、财、物权人为制造障碍。这样就很难为教师提供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必然降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从教师队伍自身状况看,有些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如教育理论缺乏、敬业态度差、认识偏激、观念陈旧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个人素质的修养,即使外围性因素解决了,也很难说其心理前提就会自然地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改善教师心理前提的途径
1.转变观念是先导。尽管形成高校教师负面心理前提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更深层的原因与观念陈旧有关。这里陈旧观念包括基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旧观念和承袭下来的旧的教育观念。由于传统观念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积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便极
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教学、教师职业的基本看法,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不由自主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的成就价值取向的最高形态,“官→权→利”是封建社会激励读书人搏取功名的内在动力。这种以“官”为核心的职业价值取向自然使教师职业在世人择业的排行榜上暗然失色,形成轻视教师的社会心理。近年来师范院校生源不佳,学生毕业纷纷挤向行政或其它行业,许多教师纷纷改行,围绕教师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现象,固然有种种现实原因,但与轻视教师职业的传统社会心理的不无关系。
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教师的工作轻闲。这似乎成为教师工资低的正当理由。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一种最困难的智力活动[7],创造性的讲课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紧张性劳动。现代生理学把一定时间内人体内的能量代谢率作为判定劳动强度的客观标准,这是正确认识教师劳动性质的依据。讲课时,教师的代谢率较安静时提高94%,在教室上课时的代谢率比一般脑力劳动者高17—19%,而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工人的劳动和农业机械师的劳动相近[8]。至于备课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价的,特别是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对脑神经组织的慢性损伤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毫无理由轻视他们的劳动。
由此可见,若不以社会控制机制的强力推动作用荡涤人们内心深处的陈旧观念,就难以根本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就难以更好地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高校教学,教师的心理前提就难以与教学改革的目标达到最佳的耦合状态,最终影响改革的进程。
2.应从改善教师经济待遇着手提高教师职业威望。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求为尺度评价对象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意义的根本观点,它是通过人们对未来的种种美好的憧憬和纷繁复杂、彼此交错冲突的行为的主导倾向而展现自身的。就社会职业价值而言,如果无视一种职业对职业成员自身需求的满足状况而人为规定其价值,社会只能面对人们的实际择业倾向陷于尴尬的境地。目前存在教师职业的理论地位与实际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明显反差、高校教师待遇与其它行业同类人员待遇之间的明显反差,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单单靠理论阐释、舆论呼吁就能改观的。只有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改善教师经济待遇,利用经济杠杆重新调整社会各职业集团的利益分配,才能触动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才能清除轻视教师职业的传统文化心理,使教师能以自豪的心境从事教育事业。
3.应尽快建立起科学的教学工作管理评价体系。在操作导向上,教学与科研相比一次次的失衡,也使教师的心理偏向了科研,不愿意做教学工作。为此必须从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人手,在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学生素质提高水平、优秀教学的具体标准等方面加强可操作性。在评价教师的业绩时,不要光看几个静态的条件,还要较多地注重过程变量方面的实际付出,健全校系领导、专家、学生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力求客观、公正、细致地考查教师的教学业绩。同时,国家和学校要建立教学研究和改革基金,使教学研究和改革像其它科学研究一样得到经费资助,并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专家系统对教学成果予以认定。考虑到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时效长、见效慢的特点,还要制定更可行的考查办法,不能光看面上的东西,所有这些必须和教师的评级、晋升挂钩。
4.切实加强高校内部自身管理、优化育人环境。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培育人才”这个主题开展工作,行政、后勤、卫生部门要增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顾全大局,为开展“教书育人”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是“为了教师的有效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和对高等学校工作主观上满意而建立体力的、卫生保健的、美感的、心理和伦理一道德的条件”[9]。
注释:
[1]王伟廉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268-270
[2][3][6]缪克成.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1995.3-4.14-17
[4]陆军等.高校青年教师流动的原因及对策.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2.86-90
[5]张应强.关于高校教师流失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电力高等教育,1995.3.36-39
[7][8][9][苏]M.N.季亚琴科等.高等学校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218.223.19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