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几点思考

1997-02-05崔鸿喜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2期
关键词:民族性少数民族办学

崔鸿喜

民族高等院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对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高等院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较差。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除了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必须依靠民族高等院校自身的主动性,在教育改革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其关键是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以特色求质量和效益,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下面就民族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认清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

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一般来说,民族院校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涉外性和学校本身类别性的特点。

民族性是民族高等院校的本质特点。无论是单一的少数民族院校,还是多民族的少数民族院校,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民族性必须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宗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如人才培养方面,要使民族院校成为民族教育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民族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干部的培养基地等。民族性的体现,也就是其办学的主要优势之一。

区域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由于一个少数民族只是相对聚居在某个或几个行政区,而不是全部聚居在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因此,少数民族院校的服务面及服务对象,不能完全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如招生、分配、就业等,都要面向民族聚居区,这是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不同于其它地方院校的区别点之一。

涉外性是由少数民族的各种特殊涉外关系所决定的。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不仅聚居在国内一些区域,而且有好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后裔,同他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共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关系,在办学过程中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民族性、区域性、涉外性和学校本身类别性是民族高等院校的一般特点和优势所在,在办学过程中把这一特点和优势,在教学、科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上予以充分运用和发挥,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民族高级专门人才

民族高等院校过去为地区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为发展民族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为各级党政机关输送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高等院校一般建立较晚,学科单一,专业陈旧老化,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地区极其缺乏理工、科技、财经、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民族高等院校基本上为国家培养干部和师资的状况,远不能满足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民族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增设和改造原有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对于原来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充分发挥优势,下大力气使其达到国内或世界领先的水平。根据需要及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情况,增设一些本地区急需和其它院校无法提供人才的那些专业。通过学科交叉和科技的发展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创造和改造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的人才。

三、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族高等院校一般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固有的观念,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民族高等院校的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民族高等院校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全社会、对国内其它兄弟院校开放。一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取得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让社会参与办学。本着互利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与地方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服务,争取企业为学校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的经验。在培养师资、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帮助,有的专业可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我国兄弟院校历来有帮助民族高等院校建立和发展的传统,作为民族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登门拜访求援,建立长期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加速学校的发展。

其次,民族高等院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与国外有人缘和地缘的联系,有些少数民族与国外居住的同族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语言、文字相通,有的还有亲属关系,改革开放后互相往来更加密切。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主动出击,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各系教授到普通教员,层层培养对外交流骨干,形成网络。组成专门机构研究对外交往的战略和策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通过民间和官方的活动,与一些大学、学术团体、企业集团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借用外国的条件派遣在职教师留学读学位或者进修,引进智力,聘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二是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际科技信息和最新成果,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有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争取合作研究或共同开发。三是积极引进资金设备、图书资料,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校情,实事求是地取长补短,开创出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来。

以延边大学为例,10多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已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40多所大学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协议关系,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派遣团组出国考察访问近300人次,派出300多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学习深造,主办各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9次,聘请国外知名的专家、学者101名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开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4个,引进资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各种捐赠等总计约合资金1 000万美元,使学校科学研究、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特色和水平,又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

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民族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但是在交往中也一直存在着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严格遵守外事纪律。此外还要弄清学术交流、项目开发与研究、资金来源、重要人物来往等的政治背景,对于外国的援助和捐赠不能“有奶便是娘”,无原则地接受,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学校党委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大胆地抓开放,一手深入细致地抓教

育。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抵制境外各种资本主义腐朽落后思想意识的侵蚀,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正确地处理好改革开放与反渗透的关系,做到“既受益又禁毒”,牢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四、民族高等院校要办出特色和水平,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

政府对民族高等院校要在政策上继续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通过高教立法,扩大民族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理顺学校、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民族高等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这是民族高等院校办出特色、摆脱落后、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

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5%,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从战略的角度看,下个世纪初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必然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迎接这个重点转移,科学技术的开发、人才的培养要走在前头,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任务。因此党和国家对民族高等院校应采取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扶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继续给予帮助和照顾,地方政府更要以战略的眼光在本地区把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纳入整体规划中,列为重要的建设工程,在投入上确保优先发展,这是民族高等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基本条件。

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各个民族高等院校的情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扶持。对于那些有突出优势和特点的,能够代表民族高等院校水平的,加以重点扶持,使之能够达到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全国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

地方政府和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门应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办法和模式,不断改善对民族高等院校的领导、管理和服务方式,通过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法人实体。政府以法治教、学校以法办学,推进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办学机制,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为民族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之,民族高等院校必须从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情况和需要着眼,认真分析校情,从实际出发,抓住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着力于形成特色,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使民族高等院校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延吉13300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民族性少数民族办学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