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寿畅想曲

1996-12-30苏鸿启

祝您健康 1996年7期
关键词:长寿寿命老年人

苏鸿启

长寿是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成果是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同前人与同时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应引以自豪,广为享受;而且,这既享受了前人栽树的荫凉,也又为后人种了树,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回想远古阶段,那是没有什么老年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那时的老年,年岁是很小的,就是在18世纪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0岁左右。至于中国古书上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那只是不曾存在的幻想而已。

老年人啊,我们生活在今天,该为自己高兴!

人为万物的灵长,我们能够生而为人,这是一乐。人生旅途崎岖,在人生的“生长壮老已”各个阶段,各人有各人的人生境界和追求,我们能为之奋斗,这是二乐。人的寿命有限,许多人在襁褓中就死去,而我们能够活到鹤发白眉,这是三乐。新三字经头句讲:“人之初,如玉璞。”那老年呢?它没有写。我想,顺理成章,该是“人到老,见琢功”了吧。什么是“琢功”?我认为它既非广积财富,亦非拥有权势,乃是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做人。美言之,大之于国家民族,小之于乡里家庭,仰俯无憾愧,是一个有益于人的人,这是第四乐。有此四乐,就足够一生享用的了。

不妨回首人生:生命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呱呱待哺;少年不识愁滋味,天天欢乐,但魂牵梦萦的亲情烙印和乡土情结,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生命把青壮年的我们给了国家民族,“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不成死不还”;“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到了老年,生命才把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心超物外,身处人间,有十分清,十分淡,十分闲。一生风尘且随缘,想来悠然,活也悠然。

然而,谨慎地说,人一到老年,有些人过于悲观了,心灵上蒙有一层说薄不薄的伤老怕死的尘纱。甚至有的人为了追求“不老”、“还童”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春秋时期,齐景公饮酒作乐时忽然想到长生不老,便对群臣说:人要是不死,这该多么快乐啊!大臣晏婴回答道:人要是不会死,那么快乐也就只能属于古人的了,怎么会让后人来享受呢。

这个故事提出了一个老人伦理问题:人的寿命是越长越好呢,还是有个质量限度?

生命不可能永生。有生必有死。这在今天已是常识了。

生为死之因,死为生之果。对于生来说,死并不是从外置入的一个生命线的特定时刻,而是从生命一开始就与生内在地交织在一起,在任何一个生命时刻,人都会感到死,走向死。这表明:任何个体的生命在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生命几乎都由于某些偶然的健康的原因而死亡的——可以说,与病无关的所谓“老死”,几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同衰老、疾病作斗争,不只是依赖于医疗保健专家从技术、药物上给予,而是更多地靠老年人自己从生理的、心理的养生做起;或者说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延长寿命的数量上,不如着眼于改善老年生活的质量上。“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是老年人的最大的幸福。”

十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让老年人焕发青春!”口号,这里就蕴含着寿命的数量与质量的双要求,以延长为社会有效服务的有价值的长寿为目标。

衰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天命”,任何人都不能咬住青春不放。但是衰老的形成则是渐进的结果。同理,长寿也是健康点滴积累的收获,一如储蓄,积少成多。正因为如此,从长寿要求看,应尽力去做有益于健康的活动,避免有损于健康的行为。这就是寿命投资。

长寿须健康,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它的载体,长寿又有何益?影响健康的因素是无法计数的,能做到多少,就算投资多少;投的愈多,时间愈长,长寿的机会也就愈大。对于长寿来说,勿以“小健”而不为,勿以“小不健”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可不慎思之。

也许有些老人感到话虽有理,但“夕阳”渐垂,“残局”已就,管什么用!

其实,对养心健体来说,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受益,真可谓“随存随收”,“小大由之”。养生切忌急功近利。是到了停止计算剩下路程的时候了,代之以漫步街头,忘情于园林;不要在心灵上摆战场,代之以让心在平静中说:让我们安息在理性中,生活在无限好的夕阳里。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整体放松与投入,渐入寿而康、康而寿的养生妙境。

猜你喜欢

长寿寿命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