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的助残意识

1995-12-30

祝您健康 1995年6期
关键词:助残坡道车位

冯 羽

初到美国,笔者曾经产生过这样一种错觉——似乎在这个年轻而奇异的国家里;到处都可能遇到残疾人。在笔者看来,美国残障者人数之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且不说在闹市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和购物中心鳞次栉比的商厦问,你时常会遇见乘坐电动助力车往来自如的残疾人;也不说在公共汽车站头你会偶尔碰到三五成群的弱智少年,他们在一位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年轻女教师引领下,正出外参加公益活动;单说在大学校区,当你目睹那位身患残疾、自发如丝的年迈者,在没有任何外人协助的情况下,独自从容地操纵着助残车上的各种装置,顺利地使自己移至“林肯”牌大轿车的驾驶座,然后驱车飞驰而去……这不能不使你瞠目结舌。继而沉思良久。

为此,我曾专门求教于周围的几位美国同事,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美国残疾人多由车祸所致。美国堪称世界头号汽车大国,1994年小汽车年产量已高达2200多万辆,这还不包括数量惊人的进口车。在美国西部,平均每6人就占有一辆汽车。事实上,在笔者所居住的戴尔玛市——这个中产阶级家庭聚集的住宅区,一家数辆小汽车,甚至人手一辆小汽车已十分普遍。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虽为人们的生活、旅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每小时60~85英里(1英里=1.6公里)的规定车速,也使车祸的发生率和车祸致残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其二,由于生存压力和文化上的流弊,某些美国人的生活缺乏必要的节制,酗酒、性病导致了“周末婴儿”和弱智儿的出世。第三种说法最为别致,那就是:美国的残疾人人数既不比其他国家的多,也不比其他国家的少。所不同的是,美国人的助残意识独具一格,助残方式亦较多样化,他们鼓励残疾人尽量多地投身于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步出病室,走向人群,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这大约就是外国来访者会认为美国残障者人数众多的原因所在。

这种解说是否令人信服,笔者未敢妄加猜度。唯一可做的,便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结合身边的琐事,做些小小的“求证”。据说,美国政府和相关福利机构不仅为残障者规划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助残措施;而且建立了一个十分注重效率的操作体系。例如,笔者的一位熟人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症,在病情经医院确诊后不久,她便获得了伤残人证书和每月200美元的残疾人津贴。笔者曾在Downtown的一家电影院看见十来个特殊学校的就读生,有的清洗大理石地面,有的擦拭不锈钢门柱上的灰尘。经过交谈,笔者才了解到,许多公众设施都必须按照政府的规定,每月数次向特殊学校的学生开放。以提供适宜的劳动场所和职业培训机会。另外,许多大学都设有特殊教育(specialEducation)专业,并提供一定奖学金,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头衔的高级特教人才。这一举措,不仅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且也显示出特殊教育在美国教育界的特殊地位。

不仅如此,美国民众的助残意识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且外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残疾人就诊的医院会免费为患者提供各类助残器械,小至拐杖,大至助力车,可谓应有尽有。为方便残疾人外出乘车,许多公交线路的巴士都在车门踏板下装有电动升降机,巴士司机只要揿动电钮,便可启动升降装置,协助残疾人登车、下车。在所有的停车场,都有专为驾车外出的残疾人划出的固定车位,即使整个停车场车位客满,这些特殊车位也丝毫不受影响地空在那里,静候残疾人的“大驾光临”,绝无被人抢占之虞。在残疾人出入较多的公共场所,如购物中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政府办公大厦等地,所有有台阶的地方都建有相应的坡道,供残疾人的助残车出入。有趣的是,甚至在每一个“洗手间”(即厕所)内,都设有特大的“单间”,供残疾人专用。“单间”的四壁装有不锈钢扶手,连设备也比通用的尺码大上一圈,其目的无非是方便使用者在车(助力车)“马”(抽水马桶)之间平行移动,减少麻烦。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圣地亚哥运动场,这座举办过许多重大比赛的运动场座落于群山怀抱之中,可容纳数十万观众的超巨型看台拔地而起,十分壮观。与之联接的是一座规模略小、同样呈圆柱形的高大建筑,走近之后你才发现,这原是一座专为残疾人修筑的环状旋转坡道。试想,当无数残疾人观众,凭借这座爱心幻化成的环形坡道,而融汇进龙腾虎跃的体育世界,那将是多么令人惊喜的场面!面对这两座相互贯联又颇具象征意味的巨大建筑,笔者不由发出一阵由衷的感叹。

猜你喜欢

助残坡道车位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为了车位我选择了环保出行
我自己找到一个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一个车位,只停一辆?
大溪地诺丽 集善助残
基于倾角传感器的坡道角度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