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伪科学:世纪末的较量

1995-08-22邱思维

中国青年 1995年6期
关键词:伪科学测试者科普

邱思维

中国正在迈入崭新的世纪。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科学和理性。可是,近年来,有的地区、有的部门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愚昧和虚假打着科学的旗号被人喝彩,丑恶落后的东西也重新披挂上阵,四处招摇;科学反而遭到了冷落和嘲弄。这种怪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不安。为此,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

何祚庥:科学,一直是近代中国的中心问题之一。100多年来,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展科学技术,摆脱落后局面,始终困扰着无数有志之士。即使民主革命的胜利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局面,“赛先生”的中国之行始终艰难曲折。长期落后的经济,导致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对科学始终缺乏全面的认识,缺乏科学观念,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尽管现代科技深入社会的每一角落,但科学意识并没真正在广大国民心中扎根。

记者:您谈的这些都是伪科学泛溢的历史原因,那么现实原因呢?

何祚庥:国门打开后,不可避免地飞进各类苍蝇,伪科学就是其中一种,盲目地崇洋加上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使封闭多年的国人很容易受蒙蔽;而国内一些人想赚钱又不愿付出劳动,于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投机取巧。内外合流,伪科学从四面泛起。

记者:现在街头书摊随处可见原版和引进版的伪科学书刊,今年春节后,中国科普研究所郭正谊研究员对北京街头书刊市场进行了一周的调查发现,光是看相算命、测字圆梦的书就达200多种。

何祚庥:某些新闻传媒为扩大销路招徕看客,追求猎奇报道,比如对“水变油”的报道,对各种特异功能的大肆渲染,也给伪科学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伪科学的泛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的支持。伪科学家总是不断寻求科学范围以外的支持,他们通常用名人、领导人为自己开路,把这作为获得社会承认的捷径。少数领导人科学知识的缺乏、博取思想解放美名的企图使他们成为伪科学家们进攻的最佳对象。

记者:伪科学的嚣狂,是不是也表明了科学界的怯弱?

何祚庥:是的,伪科学的盛行,还在于科学界的熟视无睹、不加抵制,在于科普工作的薄弱。在物理学界,一个典型的传播甚广的伪科学案例,便是“清华大学检测到了某气功师在广州‘发功,因而改变了试管中样品的拉曼光谱”的实验。广州距北京2000多公里,即使广州爆炸了一颗原子弹,用最灵敏的地震仪,也很难接收到来自大气传播的讯号,更何况引起试管中样品拉曼光谱的改变?同时“发功”时气功的定向传播能力也值得怀疑。目前定向传播的最优手段是激光,但2000公里之遥,定向不产生偏差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实验的伪科学性不仅在于实验结果的不可靠,还在于实验者和气功师是通过电话联系决定是否发功,这种联系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科学准则,即所有涉及人体、心理的实验应遵守“双盲原则”——测试者和被测者之间信息应是隔断的。发功者必须是独立地发功,测试者也必须独立地测试,然后考察这两者之间有无确定的联系。标准的做法是测试双方事先约定每10分钟发一次功,而发功者是否发功,不是由测试者决定,而是由某一钱币投掷的正负面来决定,如果测试者独立测试结果竟然符合这一钱币的投掷结果,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有“正关联”,否则就只是偶然的符合。科学实验必须保持客观,不允许有任何主观成分的附加!现在之所以有许多人为的“新奇现象”,根本原因之一是人为的心理因素渗于实验,而很多人包括某些科学家,不遵循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导致伪科学的盛行。

记者: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了解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未知领域也在扩大。“天地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科学家)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这句话已成为伪科学的口号。伪科学的神秘从表面看与科学的奇迹相差无几,我们怎样辨别伪科学?

何祚庥: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会否认天地间存在的事物比现在的理论所能设想到的要多得多,而他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科学也会有错误,但科学错误和伪科学是两件事。前苏联著名生物物理学家M·V·伏肯斯坦教授在他的名著《物理学和伪科学》里谈到伪科学时说,科学错误往往来自实验或理论推论的不精确,经过一段时间后,科学错误会被查清或改正,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是科学的力量所在,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试图推翻某些已经科学地建立的科学原理或科学事实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伪科学案例就是制造永动机的企图,这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我们直到现在还不断接到各式各样的设计方案。伪科学总是装扮成“永恒真理”,永远自认为没有错误,不必经受经验的检验。伪科学家是不能被说服的。

记者:国民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是否具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行为准则。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掀起了一股科学热潮,“让科学走到前台”“让科技再度辉煌”等话语激动人心。10几年过去了,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国民科学意识明显滞后,全民科学观的建立需要科学家、需要全社会做些什么?

何祚庥:提高全民科学意识,科学家应首当其冲。今年2月,中科院五大学部112名院士联名签发了“科普倡议书”,指出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科普机构、科技出版事业的支持,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号召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地开展科普活动。我认为目前科技工作者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应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第二,科学家尤其是专家、学者、院士、老科学家应率先清理和自己邻近领域内出现的反科学、伪科学,这是最具说服力、最能见效的活动。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吴征镒已作出了榜样,他指出曾轰动一时的“千年人形何首乌”不过是用人形盒框住经化学催生获得的。这给那些试图借科学旗号大赚其利的人敲响了警钟,虚假和骗术是逃不过科学的眼睛的。在科学界积极行动的同时,新闻界也应为反对伪科学大造声势,为民族科学意识的推进尽一份职责。我相信,20世纪末掀起的“抵制伪科学、反对伪科学”的浪潮,将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伪科学测试者科普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搜救犬幼犬挑选测试
指纹收集器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可监测脑电波的智能灯
很多英国人不会拼常用词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