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源
1995-07-15李鹏程
李鹏程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多的伟大而艰难的历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当今全球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迫切地需要人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深层研究和反思。正当此时,一本七百多页的研究著作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就是马泽民经过二十多年潜心钻研所写出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前提,也是解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的争论所依据的思想史基础。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俄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研究开始,到八十年代中国人对它的研究,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并遗留了许多方法论上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成主要地归结为“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和“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俗称为“两大转变论”),而忽视了马恩当时全部思想活动的复杂的系统整体性,把活生生的思想史变成了教条;第二,过分突出了马恩当时思想活动的“独特”意义,因而客观上把实际存在的马恩思想同当时德国思想界的互动关系单向化了,导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性”同思想史的实际割裂开来,形成了马哲史上的“造神”倾向的理论基础;第三,只重视马恩向当时思想界其他人物的“斗争”和对其进行的批判,而忽视当时思想界争论的来龙去脉,忽视当时其他思想家的理论创造和其对思想史的积极意义,因而对马恩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概念和范畴缺乏历史主义的解释,从而对一些问题形成长期的误解。
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向中国的马哲史读者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主要地表现在:
第一,这本专著对马哲史“前史”的研究范围作出了有理论意义的明确界定。作为一种创新,它既改变了过去一些研究者把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历史全部纳入马哲史前史因而划定太宽的做法,同时也改变了有人只在马恩当时关注的问题上打转、而忽略了其广阔的历史前提和思想史背景的比较狭窄的研究方法。这本书对历史材料和马恩思想活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追求马恩思想的发展同当时思想史真实发展趋向的科学统
第二,众所周知,马恩最初的思想成长同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我国马哲史界对青年黑格尔运动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马哲史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解释。这本书的一个长处就是它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运动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对许多问题作出更为合理的、符合当时思想史发展真实的解释。如果读者仔细地阅读该书的第二和第三章,将会对此有所体会。
第三,作者多年潜心于马哲史的钻研,如果用“过细”两个字来描述作者的研究风格,是比较确切的:他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收集国内外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考证。正是这种辛勤的功夫,成为这本厚达七百多页的书中许多观点的坚实基础。例如,本书第六章用了九十多页的篇幅专门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如此详尽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对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三的研究中,马泽民先生指出,马克思在批判普鲁塔克时,把人的本性区分为“经验的本性”和“永恒的本性”,而这种永恒的本性却被人“看作独立存在于他自身之外并与他自己相对立的经验的神”,这表明马克思“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早于费尔巴哈两年,而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不但指出了马克思所受到伊壁鸠鲁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卢克莱修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见该书第381—384页)。这种特有的论述,在该书中还可以看到许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版,1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