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肩
1995-01-01邓晓刚
邓晓刚
那是一条漂亮的披肩,看上去柔和舒适,蓝色的衬底,托着用红线编织成的图案,下摆垂着一缕缕的丝穗。它挂在小铺里,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人们欣赏着,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凯薇每次路过那家小铺,总情不自禁地要盯着那条披肩看一会。一次,当母亲的手轻轻拂掠过那条披肩时,凯薇发现,她的眼神异样地闪烁着。在凯薇的心灵深处,一个声音在说话:“妈妈需要它,那条披肩是为妈妈织的。”
赶集的日子又到了。清晨,凯薇跟着母亲,搭上一辆马车,带着母亲制的泥坛和酒樽,准备到集市上换一些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凯薇走进小铺,靠近那条披肩,手指轻轻地触摸着。
“您要买它吗,妈妈?”她急急地问,脸颊贴在柔软的羊毛披肩上。
“不,亲爱的,”母亲摇摇头,“我们需要的是食物,不需要它。”
“您需要一条披肩——喏,这条披肩”凯薇说,“妈妈,您需要它!”
“不要再说了,我的女儿,我们的钱只够买食物。”
凯薇静静地站着,纷繁的思绪在她脑海里跳跃着。“妈妈应该有那条披肩!”
母亲先把食物带回了马车。凯薇来到货主身旁。他是一个风趣的人,对她和蔼可亲。
“那条披肩要多少钱?”凯薇问道,“那条蓝色镶有红边的。”
“6美元。”
凯薇的眼神像在沉思,她的手移向自己颈部。
“看,这是我的项链,非常漂亮,当阳光照在这些贝壳上时,它们就像天一样的蓝,我——我想卖掉它,您愿意买下它吗?”
货主弯下腰,微笑着看了看凯薇的项链。
“是的”他点点头,“这是一条漂亮的项链,我将付两美元,如果您愿意……”
凯薇有些失望。“两美元?你看,我想换那条披肩——”她用手轻轻的摩挲着项链上粉红色的贝壳。
“噢,小宝贝,那条披肩值更多的钱,项链换不到它。”
回家的途中,凯薇无心再看那些小蜥蜴、野兔和草原牧羊犬,也不再留恋那些美丽低伏的苜草和仙人掌丛。她默默无语,思考着怎样才能挣到足够的钱,买回那条美丽的披肩。
她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织出一小块布,那是一位老人教她的。她也跟母亲学过制陶,可手艺还不够好。现在的季节,还不能采摘桃杏。她没有什么可拿去换钱的——除了那条心爱的项链。
当凯薇和母亲再一次来到那家小铺时,凯薇急不可待地搜寻着那条披肩。它已不在原来的位置!她感到心脏像是停止了跳动。披肩已卖出去了!热泪在刺灼着她的眼睑。
“它已经卖出去了吗?”她用难以抑制的颤抖的语气问货主:“那条漂亮的披肩,它已经卖出去了吗?”
货主迷惑地望着凯薇。
“披肩?”他问,随即,像记起了什么似的,他的眼神立刻闪烁着光彩,“不,它还在这儿,您想要吗?”他笑着问。
一个念头在凯薇的心头一闪而过。
“是的,我想买下它,我妈妈需要它。但是,我现在没有钱,钱不够,瞧——”她用颤抖的手解下项链,把它放在货主的手心里,“等我下次再带些别的东西来,您能为我先保留这条披肩吗?”
她的声音、她的眼神,都表达了她的期盼。货主的眼里流露出一份诧异,他的手轻轻地放在凯薇头上。
“告诉我,你多大了?”
“7岁,妈妈说的,——是的,她告诉我,7岁。”
“噢”货主凝神地回答,“我的小女儿也该有7岁了。”
“我为你保留这条披肩,孩子。”说完,他转身与另一些顾客打招呼。
凯薇走回马车,兴奋得要飘起来了。那条披肩将属于她们!那条柔软的羊毛披肩披在妈妈的肩上,红色的丝穗闪亮着,多美啊,她为自己感到骄傲,那是她买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非常忙碌,也非常兴奋,凯薇常常背着母亲藏匿什么东西,有时还独自一人去沙漠。
赶集的日子终于又到了,凯薇递给货主一只装有野蜂蜜的坛子。
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得厉害。她没说是如何弄到这些蜂蜜的,也没露出那双被蜜蜂蜇得伤痕累累的胳臂。可她的语气里透着一份骄傲。
“先付这些,下次我再带些别的。”她不明白今天货主为何如此奇怪,他顾不上与她说话就与站在附近的一个陌生人小声说着什么。最后他转过身来对她说“我这里还有许多别的披肩,这位先生已经把那条蓝色的披肩买下了。”
这话在凯薇的耳边震荡着——她的披肩——她心爱的披肩——已在这位陌生人手里!她一言未发,泪水无声地涌上眼眶,滑落到地上,她冷冷地看着那位陌生人挟着包裹,走出门外。
凯薇茫然地走出小铺,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斥着她的心。可是她没有哭,只是安静地坐着。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回到了家。母亲招呼凯薇,递给她一只包裹。
“拿着这个,孩子,一个陌生人说是你买的,你用什么买的?”
凯薇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只包裹着一层白纸,柔软得像一个襁褓。凯薇顾不上细想,急切地撕开了那张纸。是披肩——她的披肩!里面夹着一张纸,用墨水写了几排字,凯薇吃力地读着,现在她真希望能在教会学校里多听几堂课。
“你有一颗纯洁的心,孩子,这是你给母亲的礼物,也是我给你的一份礼物,祝你快乐!”
披肩的一旁搁着她的贝壳项链。
凯薇紧拥着那条披肩,她哭了。她的母亲——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是货主还是陌生人给了那条披肩?凯薇不知道,但她明白了一个秘密,他们都有一颗和她一样的心!
(长明摘自《环球》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