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洁白的哈达
1994-12-30王震学
王震学
“哈达不要太多,有一条洁白的最好。朋友不在多少,有一位知音的最好。”这句古老的藏族谚语,使我想起1当年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蒿同志无微不至关怀小藏胞健康的故事——
1956年4月,在祖国内地已是春风不寒杨柳的季节,然而,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色世界。就在这时,受党中央、毛主席和全国各族人民重托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陈毂元帅,率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代表团,前赴西藏拉萨,参加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
笔者作为公安警卫战士兼随团宣传员,有幸和战友们担负了此次“我是索华西行使,驱车飞驰数万里”(见《陈敷诗词选集》175页)的警卫任务。
一天下午,代表团来到藏北草原的一个兵站宿营地。担任外围巡逻哨的三班长丁钟归来后在帐篷前遇见了查哨的上尉连长,连长问他:“外围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吗?”
三班长回答:“别的异常情况没有,只是在前面不远的雪山下,一家藏胞牧民的帐篷里不时传出孩子的大声啼哭。我们过去看了一下,只见帐篷前正燃烧着一些树枝,帐篷顶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经幡,门口还堆放着许多小石块。因为不知这是藏胞的什么风俗习惯,我们不敢贸然进去,只是在帐篷外喊了几声,但没有答应,只有小孩的拼命啼哭声。”
长相高头大马的三班长,平日说话嗓门就特别大,人称“赛广播”加之我们警卫连上路以来,为了执勤方便,帐篷总是支在陈老总的隔壁;三班长是说者无心,但听者却有意,刚进帐篷的张菡同志敏锐地听见了。立刻,她怀着不安的心情走了出来,细问了原委,关切地说。“那位小藏胞啼哭不止,是不是生病难受的?班长同志说的帐篷顶上插着纸条和经幡。帐外燃烧着树枝,堆放着‘玛尼石子,据我所知,这是咱藏家的民族习俗,正祈求佛爷保佑平安。如果真是孩子病了,应马上派医生去看一下,救人要紧。”张茜同志说这些话时,脸上和声音里显出j极度不安。
“可以。”连长说:“我这就派连队卫生员去看一下。”
张茜同志有些不放心,又说:“如果你们警卫连的医疗条件有限,是不是请代表团医疗大队的大夫去,越快越好。”
连长正要转身安排,适逢陈老总风尘仆仆归来。陈老总问:“出了啥子问题啦?”
张茜赶紧说明情况,陈老总明白了,便关心地说:“为了抢时间,可让代表团的救护车去,千万别耽误了小藏胞的病情啊!”
临去前,张茜同志又一字一句地把她学会的几句藏语告诉三班长:“先在帐篷外喊‘阔里(喂),‘农拉咪阿有(家里有人吗),我们是‘金珠玛咪门巴(医生)……”
当三班长和救护人员赶到藏胞帐篷外,用张茜同志教给的藏语喊话后,果然灵验。不一会儿,从帐篷里走出一位面容憔悴、神情焦虑的中年女藏胞。三班长用汉藏掺半的语言说明来意后,她连声道:“图吉其(谢谢)!”接着,告诉三班长,她家的小‘西里(女孩)病了好几天了,病得很厉害,天天祈求佛保佑也不见效……
随即。大夫们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及时抢救。不多时,小藏胞的啼哭声止住了,又过了一会儿渐渐地睁开了眼睛。但大夫们却没有走,一直守候在小藏胞身边,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小藏胞经过打针、服药后,苍白的脸上终于现出了红晕和笑容。三班长和大夫们这才放心地返回。
当他们回到驻地时,正遇陈老总和张茜同志晚饭后散步。陈老总和张茜同志同时关心地问起小藏胞的病情。当听说小藏胞已经好转时,他们极为高兴地说:“这就好!这就好!”陈老总还说;小藏胞可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象园丁爱花般地关怀他们的健康。遗憾的是,在这无垠的高原上缺医少药的问题一时还解决不了。说到这里。他转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请告诉当地兵站的领导同志,对游牧民的健康要给予关怀。”张茜同志接着又问三班长;“班长同志。大夫回来时,给孩子留药没有?讲没讲清怎样服用?……”当她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才放心地说;“这就好!明天早晨最好再去看一下。”
第二天早晨,这家藏胞夫妇抱着脱险的小“西里”,捧着洁白的哈达和香味四溢的青稞酒。来到我们警卫连,要献给孩子的救命恩人——金珠玛咪门巴。连长不肯接受,便领着藏胞,击献给陈老总和张茜同志。哪知张茜同志连连摇手,谦虚地说:“我怎敢接受呀,我可是无功不受禄哟。要献还是献给医护人员吧。”一条洁白的哈达推来让去,最后,还是陈老总出面调解,他幽默地说t“张茜和我只不过起了点‘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作用,是‘无功不受禄的……”
最后,这条洁白的哈达还是献给了夺回小藏胞生命的医护人员。
一时间,陈老总和张茜同志无微不至关怀小藏胞健康的佳话就象春风送暖般地在代表团和藏胞中传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