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怎么办
1994-08-24王林
王林
指尖上的新世界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传媒正在热情地向人们描述着一个奇妙的未来。
当人们走进这个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时,一切绚丽多采、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将随着你的10个指尖轻轻地运动而发生。那时,企业家可以坐在办公室中随时掌握有关的商业行情,迅速与远在天边的贸易伙伴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并可立即签订合同;科学家可以详细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同行几个小时前甚至几分钟前刚刚取得的研究成果,许多人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家门却同时“亲临”一个试验室进行复杂的科研;如你想购买一种新的产品,可以坐在家中从屏幕上看到这种产品的形状,并让它自动演示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如果你满意,便指示商店将它送到你的家中;喜欢时装的女士可以在屏幕上把各种款式的时装穿在自己身上,找到最满意的一件时定格后连同自己的身材尺寸通过计算机传到时装公司,几天后,时装公司就会把做好的衣服送到你的手中;人们可以在家中办公,工人可以在家中操作机器,而不必每天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浪费宝贵的时间;那时人们将更加重视教育,但是你不用为进不了某个学院而苦恼,因为你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看到最优秀的教师为你讲课;如果有谁患了病,而治疗这种病的专家在很远的另外一个国家,没关系,可以请他出现在屏幕上,他也会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到患者的一切,这样,他同患者所在医院的医生便可进行会诊。
远远不止这些。那时,人类的文化财富将真正供人们共同享用,你可以在屏幕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那些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艺术珍品将会随你意愿出现在你的眼前;如果你喜欢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可以在屏幕上阅读他的小说和剧本,也可将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们演出老舍作品的话剧录像带调出来在屏幕的一角同时观看;你可以随时从电视台选择你想看的影片,如同你拥有一座世界电影资料馆;你不必再为订阅什么样的报刊而操心,因为每天早晨只要你选择一下要了解的新闻类别,全世界各通讯社发出的新闻就会出现在屏幕上;你可以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可以选择电子游戏并进行修改让自己进入其中成为一个角色……
这些仍然不是全部,似乎只要我们动动脑筋想想生活还应有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未来的世界中都可以得到解决。而这一切的发生,你所要做的只是用10个指尖轻轻地敲击你的计算机终端的键盘。这就是人们描绘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的人类生活景象。
NII计划:引人瞩目的
信息高速公路
美国副总统戈尔早在当参议员时,就倡导电子通讯网络的建设,其内容并不复杂,即通过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合发展,形成全国及全世界的电子通讯网络,将每一个人连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可以想像出的任何电子通信服务。这个网络四通八达,如同交通网络一样直通每一个企业、学校、医院、娱乐设施及所有的家庭。戈尔的父亲是美国当年修建交通高速公路的首倡者,于是戈尔将“高速公路”这一词汇形象地用在他所倡导的信息网络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因此而生。
信息时代的最有力的信息交流工具是计算机,但是目前计算机之间的信息流通主要依靠二进制数据在电话线中传输,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这一传输速度、容量和效率无法提高,路径狭窄,如汽车刚出现时的羊肠小道。而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则以光导纤维缆作为“路面”,数据经过压缩后,能以千倍的速度进行传输,典型的一条光导纤维缆直径不足1.3厘米,其中含有32根头发丝般的玻璃纤维丝,在现在技术条件下,每一条光导纤维能同时输送5000个频道的图像信号和50万路电话语音信号,它可将声音、图像、文字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高速传输,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克林顿在总统竞选演说中多次提到光纤通讯网的建设,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1993年2月22日发表的政府文件《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建造经济实力增长的新方向》中,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内容成为重要的部分。同年9月,美国宣布了由戈尔副总统主持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简称NII计划。这一计划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置于美国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核心地位,作为重振美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加速美国经济与社会向信息化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克林顿政府来说,这一计划与肯尼迪总统时期的航天计划一样重要。
在美国提出这一计划之后,1993年12月,欧共体委员会公布了得洛尔的白皮书,建议开发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的庞大项目;1994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电子高速公路的发展;同年2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召开内阁会议,提出了法国“信息高速公路”的报告;英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计划,韩国、新加坡等国也不甘落后,筹备资金准备加以实施。发达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热立刻达到高温状态。
信息高速公路之所以形成热潮,除了它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一诱人的前景之外,巨大的经济利益无疑是根本的动力。据估算,到本世纪末,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在日本,到2010年仅多媒体就有1万亿美元的市场。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诸如电话、家用电器、有线电视、计算机等行业将惊喜地面对一个广阔的新市场。技术转变的步伐加快,使美国的企业公司看到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工业界摆脱了80年代末的失败主义情绪而重新获得信心。如美国在80年代曾恐惧地应付日本在个人计算机领域的入侵,而在最近,一位计算机行业的人士已开始得意地说:“远东的大赌徒们习惯于认为,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给船装满廉价产品,然后把它送到这里。现在结果表明,这些东西到这里时已经有点迟了,有点旧了,他们卖这些东西不可能赚钱。”
不是幻想,也不是一日之功
尽管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其令人神往的未来,但是西方一些人士已开始冷静地看待这一急速升温的热潮。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7日的一篇文章说:“信息高速公路的现实陷于一场空谈。”美国大西洋贝尔电话公司原计划以260亿美元购并美国有线电视业巨擘电视通讯公司(TCI),这项规模巨大的交易意义在于它促使其他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寻找伙伴制定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但是,今年2月,这一令人兴奋的计划失败,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投下阴影。在资金、技术和规章制度方面,许多问题的解决比人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一些原本雄心勃勃的公司也开始放慢了速度。比如电信公司原来保证在今年春季开始安装可以接收500个频道电视节目的电视机顶箱,但由于技术标准尚未确定,这一计划已推迟至年底。另外,能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迅速大发其财,巨大的投资使一些公司因无法得到明确的回答而产生犹豫。如要为美国9500万家庭全部安装上能够相当大量的音频、数据、传真和视频信号的大容量光纤线路,就需2000亿美元。
但是,人们已经看到了前景,那些头脑冷静的人士也承认:“没有任何专家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不会建成的,只不过认为最初预言这条公路很快会建成的说法是夸大其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可以看得见的支持,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的部分工作早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有的已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果。也许在10年、20年之后,信息高速公路会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建成“通车”。而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也许在今天已经开始。
中国怎么办?
似乎只要抬一抬头,人们就可以看到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中国怎么办?这成了我们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在今天还缺乏客观和详细的分析、论证的时候,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是自然的反应。悲观者认为,在我国,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又有几条?更何谈集高科技之大成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乐观者则认为中国完全有可能以跳跃的方式接近发达国家,因此要立即着手,建设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在这一领域的专家既没有显得多么兴奋,也没有等闲视之。1993年底,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部为此立项,并由12位科学院院士和有关单位的专家组成了一个40多人的“高速信息网络专家组”,但目前进行的仅仅是“发展我国高速信息网络的对策研究”,尚无实质性的计划。
对于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已不再有争议,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放弃这一可能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50%以上作用的机会。专家们要做的是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的探讨。
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教授认为:我国在技术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与韩国比也有3至5年的距离。但我们并不是没有基础,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已在进行,我国目前铺设的光缆已有45000公里,九五规划将达到20万公里。韩国有3000公里的光缆就可以在全国转个圈,我国虽是韩国的十几倍却仍然远远不够,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所以对于信息高速公路,我们搞是要搞,但不能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脱离实际。
叶培大教授的话像是一个告诫。美国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估计要投入4000亿到1万亿美元,中国有多少资金可以明确地投入,这是一个无需探究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研究员邓寿鹏说:中国政府及研究机构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持肯定态度,因为从全球来讲,或迟或早都得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如不响应,就会在未来的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吃亏。但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作简单的比较。中国不仅要建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在许多方面都是急待建设的局面。对于许多地区的农民来说,在修建一条道路和架一条电话线两者之间,恐怕修建道路是第一选择。我国有1.8亿文盲,如何广泛地使用多媒体终端,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的观点是,起而响应,量力而行。
邮电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彩认为:客观地说,NII计划的提出对美国通信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计划是在美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下提出来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及其对未来信息社会展示的方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国情与美国差异很大,不加分析地照搬别人的口号和作法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比如我们讨论建不建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时,首先面临的是在这条路上跑什么“车”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足够规模的信息源、信息库。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总体的规划和有步骤的组织实施。
中科院院士、电子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罗沛霖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中国在这一项目的发展需要多少时间。发达国家在光纤进入家庭的技术已到了关键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了唾手可得的地步。而中国在几十年中还不可能达到。现在我们应定个目标和计划,准备与世界接轨。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作,跟踪、跟随这一发展趋势,可以在小范围进行实验,当发达国家实现这一技术时,我们能在几年内与他们接轨。
尽管专家们的观点比较接近,但是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似乎还没有得到可以“解渴”的回答。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衍达教授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安慰。李衍达教授认为:现在没有必要争论什么是高速什么是低速。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划,也可以说是一个口号。即使没有“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信息革命依然会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发展趋势。美国提出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多重的,但着眼点是发展经济,而不仅仅是一个通讯技术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国情,同时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在信息革命形势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它可以使我国借以走出大量耗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经济的老路,根据国情,分阶段、逐步地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为高技术型,而走上高效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这一点应作为我国在信息革命形势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但是,无论前景多么美妙,对于我们来说,低下头专注于我们手中的工作还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是不要忘记时常抬起头看看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