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校书卡(2则)

1994-08-24辛志光

中国青年 1994年11期
关键词:挑战杯青联共青团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我国高校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最高层次的竞赛活动。

举办“挑战杯”竞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广大高校学生面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在搞好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锻炼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达到竞赛活动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奋发成才,迎接挑战。

参加挑战杯竞赛作品的要求是:凡在举办竞赛的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在校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生(含本科、专科、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竞赛。申报作品必须是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内容包括课外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三大类。竞赛组委会聘请专家,根据作品的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评审,并对获奖作品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览、交流和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推动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挑战杯”每二年举行一次。首届杯赛活动1989年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首捧挑战杯,本届活动向社会展示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第二届挑战杯于1991年11月在浙江大学进行,168所高校的553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上海交通大学夺得“挑战杯”。第三届挑战杯于1993年11月在上海降下帷幕,237所高校763件作品参赛,北京大学捧走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名的“挑战杯”。

从历届活动来看,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是普遍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科技社团,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完善评审机制,与全国挑战杯竞赛相衔接,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届次文化竞赛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为今后举行挑战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每届竞赛活动都产生了一大批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为推动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挑战杯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三是挑战杯活动正在不断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杯赛题名,许多领导和知名专家欣然担任竞赛活动顾问和评委,新闻机构积极参与宣传报道活动,许多企业为竞赛活动提供了赞助。

共青团、青联的外围青年社团组织,指的是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的青年社团组织。青年社团的产生和存在,是共青团、青联开展青年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共青团、青联对青年社团指导和管理的宗旨是:延伸共青团、青联工作手臂,拓宽工作渠道,扩大工作辐射面,以群体的形式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团结、联系和引导更多的各族各界青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功立业。

共青团、青联指导和管理青年社团的主要内容:

1、加强指导,把握方向。共青团、青联指导青年社团开展活动,首先要是指导其把握正确的方向。共青团、青联在青年社团创建阶段,就要帮助其明确指导思想、活动宗旨、发展方向和组织原则。帮助青年社团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宪法范围内开展活动。目前,正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共青团、青联要引导青年社团,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团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规划》要求,围绕两个跨世纪青年工程,设计丰富多彩、体现青年社团特点的活动。

2、加强联系、扩大青年工作领域。共青团、青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同心同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青年社团民间色彩浓,包容的青年层次多,组织上有较强的社会性。共青团、青联与青年社团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各类青年社团开展多种活动,扩大影响,为实现青年工作群众化、社会化,开辟新的途径,并可通过青年社团广泛地团结谷方面的积极力量,使党的基本路线轻松、自然地渗透到广大青年中去。

3、加强管理,促进青年社团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扶持,鼓励青年社团走自立自强的道路,为青年社团排忧解难而多办实事。二是培养骨干,使优秀的党、团员在青年社团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发挥骨干作用,以促进青年社团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健全制度,共青团、青联对于隶属于自己联系、管理的青年社团,要认真建立其社团档案,指导青年社团建立年会制度、理事会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和计划总结制度等,使青年社团在充分自主的同时做到有章可循。

(辛志光)

猜你喜欢

挑战杯青联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济南青联举行“青联委员助力千家脱贫行动之青联伴成长”活动
浙江省青联十届七次常委会召开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一朝青联人 一世青联情
罗东川 烙印下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