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 可以为宫
1994-08-24
新世纪航船的桅杆已经显露。能够横跨两个世纪,并在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叱咤世纪风云、施展青春才华的年轻干部,是时代幸运儿,同时又是艰苦的跋涉者。
命运注定这一代年轻干部必须劳筋骨、苦心志;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修身正行,廉洁清明。特别在当前,面对权力和金钱两大“拜物教”的诱感,“怵惕之心,不可不长”。道理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强弱、人民富贫。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竞争,不允许我们作稍事等待和片刻犹豫,我们所担负的职责,绝非一般的职业安排,而是一种历史重托。庄严的、沉重的担子,使我们不能懈怠,更无权放纵,因为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意义已不是每个人自身,而系结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
现在,许多地方在干部中,尤其在年轻干部中强化执政意识,可以说切入了问题的本质。老一辈革命者,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政权创建过程中,深谙人民乃立党立国之本,受人民委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念比较牢固。年轻干部则不同。他们对“执政”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而对政权的功能——作为国家机器的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作用的理解,是具体的。作为表象,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又必须遵守政府法令法规。这样,人民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在某些人们头脑中往往被忽略,人民的概念也相应淡化,为人民执政的意识自然也就削弱了。况且在干部提拔、选用过程中,如果民主作用发挥不好,又容易使一些人把对上级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割裂开来。特别是在“说你行你就行”的地方,更是如此。
人民概念的淡化,直接的后果是角色错位。本来是人民的公仆,但是,内心深处却激发不起对人民的真挚感情,不仅不去想着为人民谋利益,反而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猎物”来攫取。举手投足,公仆样不像,主人相十足。或骄娇二气极盛,对下骄,对上媚,听不得批评,不愿去艰苦地方工作;或满脑子个人名誉地位,好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或热衷于拉关系,结私交,好走上层路线,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或摆阔气,讲排场、耍派头,出则豪华、入则雅座,办事靠秘书、出门坐专座,处处有伺候……值得指出的是,在少数人的观念中,对这种“错位”现象的价值判断也在发生变化,有的由不习惯变为习以为常,有的则将腐朽化为“神奇”,在“现代意识”“公关形象”“信息交流”等现代词汇的遮掩下,已经十分地心安理得。
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行为方式,应作何评价,对于年轻干部的形象评判,究竟以什么作标准等等问题,无疑需要作专门的探讨。但是反映在少数领导干部包括年轻干部队伍中角色错位的现象,人民群众很敏感。他们隐约有一种感觉:有些人正在远离他们而去,远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去,而封建社会官场的种种怪状却在不断显现。他们隐约有一种担心: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越来越多,他们的执政意识、群众观念是否能够同步提高?很显然,人民迫切期待的,是年轻干部的素质优势,而非仅仅年龄优势;素质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文化及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心三分之二意为他们服务的心。
“民心”“民本”“载舟覆舟”等等古老的遗训和故事,记述着安邦定国的精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始终把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来考虑,包括安排干部和接班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关于选拔和任用年轻干部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大举措和新思想、新思路,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保证。邓小平同志一再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以及人民公认等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足见新时期选拔得民心者接班,仍然是天经地义之律。这一点上,人民群众与党有完全的共识。人们对张鸣岐同志的殉职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怀恋,就是民心民意的表达。胡锦涛同志在本刊撰文,表彰张鸣岐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年轻干部的楷模”,则可以理解为中央领导对广大年轻干部的期望和要求。诚如元代赵素所说:得民心者,可以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