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走出张鸣岐

1994-08-24关庚演吕永岩白煜章

中国青年 1994年10期
关键词:宝林青年干部锦州

关庚演 吕永岩 白煜章

共青团工作我没干够,我为她做得太少了

张鸣岐这样的官越多,咱们的国家就越有希望

洪水包围锦州

老百姓安全转移无一伤亡

但市委书记张鸣岐却被洪水卷走……

1994年7月以来,辽宁西部朝阳等地连降暴雨,致使流经锦州境内的大小凌河河水猛涨,洪水威胁着锦州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指挥下,受灾的群众安全脱险,无一死亡,但是,7月13日那一天,冲在最前面勘察水情的市委书记张鸣岐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几十个小时之后,人们在洪水退去的一片玉米地里发现了被淤泥覆盖的张鸣岐。他脸朝下静静地趴在那里,像是在熟睡。

噩耗传来,熟知张鸣岐的人无不泪流满面。当中共中央政府局常委胡锦涛受中央委托向张鸣岐的家属打电话表示慰问时,半晌无语,声音颤抖。曾和张鸣岐朝夕相处的新老团干们,更是撕心裂肺,悲痛难抑。“鸣岐,你走得太急了啊!”

张鸣岐:共青团工作我没

干够,我为她做得太少了

张鸣岐的人生之路,是从共青团起步的。1977年,在团的基层岗位上磨炼多年的他升任沈阳黎明公司团委书记,当上了万余名青年的带头人。

他接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协助公司有关部门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将厂里近8000名待业青年安置就业。这些青年由于长期在社会上闲逛,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简直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召集会议,领导在台上讲话,他们敢在台下放鞭炮;技术培训,老工人在机台前挥汗如雨作示范,他们竟在一旁唱“何日君再来”……

领导摇头,工人叹息,这代人完了!

面对这支被人称作“野马”的队伍,张鸣岐表现出一个共青团干部的高度责任心。上任后他没有发表什么就职演说,而是默默地走访了32个团委,对青年的状况进行摸底。一个月过去,张鸣岐说话了,他在全公司推出了“爱国家,争做祖国好儿女”活动,要求团员青年既要“爱国爱党爱人民”还要“爱厂爱岗爱产品”。他善于发掘青年身上潜藏着的上进心,采用五招吸引青年:技术表演,岗位练兵,超产100小时竞赛,一字节约活动,青年突击队活动。他还带领团干部修旧利废,把遗弃的地下室装饰一新,改造成棋艺室、小歌舞厅、文学沙龙……张鸣岐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靠着团干部的智慧和辛劳,渐渐地聚拢起8000颗躁动散乱的心。

8000子弟兵中,有一些青年被视为“落后”,哪个部门也不愿意要。张鸣岐说,你们可以不要,我们共青团不能不要。他把他们统统招在麾下。他带领这些“落后”青年,主动承担了绿化厂区的任务。他们来到棋盘山上挖草皮。白天,张鸣岐和青年们一起挥锹抡镐,别人一次挑两筐,他就挑4筐;晚上,宿在露天的土房里,张鸣岐和青年们一起说说笑笑,给他们讲故事,猜谜语。终于,“落后”青年们被这位可亲可敬的团委书记打动了。他们起誓:“共青团看得起咱们,咱们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改革开放之初,正是新旧思想、新旧观念剧烈交锋的年代,几乎处处都是争议。共青团的路该怎么走,怎样开创新局面,全团都面临着探索。张鸣岐凭借他的思考,向下属团干部发出号召:“厂长关心的事,就是共青团要干的事。”

张鸣岐的想法引起一片哗然。“共青团不是生产团”,“共青团不是娱乐团”,各种责难纷至沓来。一时间,搞得团干部无所措手足。张鸣岐发动了团内大讨论,向团干部们宣布:大家按公司团委的思路放手去干,出了错误,由我张鸣岐一人承担!

最终,黎明公司团委的做法得到党政领导的支持,也得到了团省委的高度评价。

张鸣岐共青团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就是他对团干部的学习问题认识得早,抓得及时。1980年,黎明工学院开办了干部大专班,学习文化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一些团干部不以为然。他们说,团的工作这么紧张,干中学也可以。张鸣岐一个一个地做说服工作,鼓励他们挤时间去读书,特别要注意学习经济管理。在他的催促下,20多名团干部报了名。

10年之后,张鸣岐的苦心得到回报:如今这20多人大都成了大厂的厂长和党委书记,成为企业的中坚。

从车间团支部书记到团省委副书记,张鸣岐在共青团岗位上奋斗了整整16年。可以说,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共青团事业。

团干部:青字干部应该像张鸣岐那样,一身朝气,一身正气

有人说,张鸣岐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许多别人看来很棘手的问题,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轻而易举地就能征服。其实,所谓人格魅力,来自坚强的党性。

80年代初,社会上存在着对青年干部不信任的情绪。也难怪,文化大革命毒害了整整一代青年,许多著名的青年人物成为极左路线的牺牲品。怎样看待青年干部,是当时的一个焦点问题。正在这时,任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的张鸣岐代表团省委向省委汇报,主题就是“怎样看待当代青年干部”。张鸣岐没有屈从当时“青年干部不可信任”的说法,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肯定了青年干部的主流。好心人为他捏一把汗,劝他不要做“出头鸟”,他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员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在一些青年干部眼里,党性似乎是过时的东西,什么党的原则、党的纪律,统统是为我所用的工具,合则用,不合则抛在脑后。正是在这一点上,张鸣岐显露出一个青年干部应有的品质。

当他听说一位青年干部和单位领导闹矛盾,一气之下两个月不上班后,马上邀请一位老团干去看望他,严厉地批评他缺乏党性,闹个人主义。那位青年干部虚心接受批评,在后来的工作中干得很出色。

这位同志之所以对张鸣岐的严厉批评心悦诚服,是因为张鸣岐本身过得硬。张鸣岐年轻,能力强,为人公道,在干部中有口皆碑,人们都以为他会到更重要的岗位上。这样对他的误传多起来,有的同志也对他产生误解。于是,干部提拔的名单上没有张鸣岐的名字。一些人为他鸣不平,劝他去“活动活动”。他一口回绝。没有沮丧,没有埋怨,没有懈怠,他还是像以往那样忘我工作着。当时,他是沈阳市副市长。新民县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他亲自赶往现场指挥抢救,一干就是四五天;沈阳出现交通堵塞,他这个副市长立即上街疏导,在-20℃的大雪天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辽中县特大凶杀案枪声一响,他又是冲在最前面,在距离凶手十几米的地方喊话。干警往后拽他,他急了:“我后退,难道子弹就不打你们?”凶手盘踞的房内又一声枪响,有人惊呼:“人质可能被杀了!”张鸣岐挣脱大家,第一个冲进房内……

张鸣岐不为自己受到暂时的冷落而辩解,也从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他任锦州市委书记时,省里派员来检查锦州市的卫生。检查团转了几条街道,连连夸奖锦州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就在他们准备打道回府,向省里汇报时,张鸣岐拦住他们:“你们只看了少数街道,怎么能代表整个锦州呢?锦州的卫生还不尽如人意。一会儿我带你们去看看其他街道和居民区,你们就会得出真实结论了。”一席话说得省里来的官员感慨不已。

张鸣岐坦荡磊落的胸怀感动了许多曾经误解过他、反对过他的人。有位高层领导评价说:“张鸣岐真是个好同志啊!”

对于青年干部,如何过好权力关是一道难题。张鸣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位大权在握的市委书记,在短短的7个月里,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工作啊。他利用权力,发动了“锦州如何富民强市”的大讨论,动员每个市民为振兴锦州献计献策;他利用权力,任命了一批勇于开拓的企业领导人,给锦州人民一个振奋;他利用权力,追查和惩处了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他利用权力,组织指挥全市抗洪救灾,自己以身殉职……大权在握的他,唯独没有用权力为自己谋取一丝一毫的好处。一则小小的故事很能说明他是怎样行使权力的:他最心疼的小儿子从沈阳赶来看他,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同志们要派车去接,他制止了。有人争辩说,现在正下大雨。张鸣岐固执地说,下大雨也不行。结果,儿子被浇成了个落汤鸡。

张鸣岐对党内有些干部的腐败奢侈之风深恶痛绝。到锦州之后,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跳舞,不吃请,不题词。有人看他工作紧张,劝他去跳跳舞放松一下,他执意不肯。他说:“我是从共青团出来的,会跳舞,可是现在我不跳。锦州的许多农民还很穷,有不少企业职工开不出工资,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还在跳舞,大吃大喝,群众怎么能没有意见?”

经张鸣岐提议,锦州市委常委形成决议:领导干部不许进营业性舞厅,不许大吃大喝,尽量少参加各种开工庆典等礼仪活动。

张鸣岐自己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批评和惩处下属官员就能理直气壮。得知锦州市有几个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张鸣岐怒从心头起,责令有关部门一查到底,直到水落石出。在市直机关大会上,他严厉斥责了一些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的官员。上千人的会场上鸦雀无声。因为像这样的批评他们已经很久没听过了。张鸣岐的话音一落,掌声立刻雷鸣般地响起。

人民:张鸣岐这样的官越多,咱们国家就越有希望

7月18日,张鸣岐要永远告别锦州人民了。锦州人民自发地涌到大街上,向他们的领导人看上最后一眼。雨不停地下着,长街两侧雨伞连着雨伞,雨伞下的脸上都挂着泪水,到处是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锦州不是一个容易落泪的城市。锦州的历史上曾血流成河,泪也流得太多了。但是今天,人民为什么要向一位共产党的市委书记抛洒那么多的泪水?

这是因为,这位死去的市委书记的心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来到锦州后,张鸣岐经常独自一人走出办公室,走到老百姓中间听他们议论,发牢骚,有时听到不平处,他也跟着搀和两句。像锦州的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跳舞,为自己办专场舞会,就是他从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得知并予以制止的。锦州流行一种叫“神牛”的人力车。蹬“神牛”的师傅来自社会底层,且见多识广,张鸣岐特别喜欢和他们聊天。有一次,他和“神牛”师傅聊得正起劲,又怕耽误人家生意,就坐上他的车在锦州转了一个来回,车费照付,“神牛”师傅感到纳闷: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白无故花冤枉钱!

锦州的干部都知道张鸣岐的脾气:这位市委书记听汇报,给他讲产值多少,比上年增加多少,他不爱听。他最关心的是人均收入,关心农民到底能拿多少钱,工人到底能拿多少钱。如果听到哪个企业停产,哪个村庄受灾,职工和农民收人锐减,他就会难过好几天。他经常教育下属,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搞得好不好,不在于上边怎么评价,关键要看老百姓收人增加没有,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如果老百姓说你不好,你的工作吹破天也是不好。

在给张鸣岐送葬的人群中,有来自义县、凌海的农民。一位农民兄弟看见张鸣岐的灵车,蹲在地上大哭起来:“张书记你不能死,我应该替你去死啊!”他们永远忘不了,是共产党的这位市委书记救了他们。

1994年5月,义县、凌海刮起龙卷风。大树被连根拔起,农民投资上万元的塑料大棚也无影无踪,已接近成熟的西红柿和黄瓜更是被一掠而空。张鸣岐闻讯后,急得坐不住,立即驱车前往灾区。当他看到灾后的惨状,听到农民的哭声,流着眼泪说:“农民太不容易了。辛辛苦苦的,一场风全刮走了,真让人心里难受啊。”

回到锦州,张鸣岐召开市委常委会布置救灾。会上制定了一条对灾民生死悠关的规定:全市农用薄膜一律由市供销社独家经营,按平价送到灾民手中。如果发现有人从中牟取暴利,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受灾的农民及时得到救援,很快恢复了生产。

在给张鸣岐送葬的人群中,有来自锦州各企业的工人。当张鸣岐下落不明的消息传来,他们日夜为他悬着一颗心。今天,最可怕的猜测已被证实,他们怎能不让雨水和泪水一起流淌?

1994年春节前夕,张鸣岐对停产企业的职工放心不下,挨门挨户地了解情况。那天,他来到橡胶制品厂一位老工人家里,一进门就感到冷飕飕的。他问:“老师傅,是不是家里没有煤烧?”老工人连声说:“有,有。”张鸣岐摸了摸冰冷的炉子,知道老工人说假话,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他歉疚地说:“老师傅,我的工作没做好,大过年让你没煤烧,我对不起你。”老工人握住张鸣岐的手,“我向领导提个建议,再穷也不能卖掉橡胶厂的设备。”这时,张鸣岐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刷刷流下来。他擦干眼泪走出老工人的家门,厉声批评前来陪同的主管局长:“多好的工人啊,自己没煤烧,还惦记着工厂。你这个局长怎么当的?群众这么穷,你知道不知道!”

在张鸣岐的倡议下,锦州市直机关开展了向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户过个好年。整个机关筹款13万元,张鸣岐带头捐了200元。虽然这点钱对于解决锦州的贫困是杯水车薪,但是人们由此想到:只要共产党的心上还惦记着老百姓,锦州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在给张鸣岐送葬的人群中,有一位武警部队的下级军官梅宝林。他是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认识张鸣岐的。

那天晚上,天下着雨,梅宝林一家驱车前往义县。当吉普车行至锦州六合加油站时,由于天黑路滑,车翻到沟里。司机头碰破了,鲜血直流,梅宝林的外甥女右手骨折,疼得在雨中发抖。风雨交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唯一的出路是拦车求助。可是一连拦了几辆车,车上的人都是那样冷漠。梅宝林绝望了。

这时,两辆轿车开过来。绝望中的梅宝林根本没去拦它,两辆车却主动停下来。一位魁梧的中年男人走下车,看了看司机的伤,又看了看梅宝林的外甥女,马上把车上的人都叫下来。两辆车上的人挤进一辆车,腾出一辆送伤员。中年男人特别嘱咐司机:“路滑,注意安全,赶快送伤员进医院。”

梅宝林事后才知道,那位中年男人就是市委书记张鸣岐。

锦州人民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小事来认识他们的市委书记的。人民为张鸣岐送行时流下的无数行热泪,正是人民授予他的无数个晶莹透亮的奖章!

张鸣岐去了,无可挽回地走了。他用他的全部身心,他用他的人生历程,再次向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昭示一条闪闪发光的真理:我们只有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只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我们个人才有前途。

猜你喜欢

宝林青年干部锦州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力量》
青年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学好“三门课”
青年干部的定制“课堂”
Reduced technique for modeling electromagnetic immunity on braid shielding cable bundles∗
“养路铁人”金宝林
浅论青年干部成长的“三性”锤炼
青年干部要有“四气”
学林人物:段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