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颗小小的星球
1993-12-31顾工
顾 工
气功,神乎其神,玄乎其玄。有人信其有;有人信其无。我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
我初练气功是在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是个最无法让人平心静气的岁月:反右的声浪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幸好,我正独处世外。说是“世外”,其实应是“世内之世内”。那时我住在上海的淮海中路和瑞金路的交叉路口上。这是繁华中最为繁华的地段。不过,我每天乘电梯上下的那座“上影演员剧团”的大楼,六层以上,就像高耸云端,可谓“超凡出世”。我是应电影厂之邀正在“触电”,写一部解放战争中侦察兵的剧本,根据各方意见揉过来、搓过去地修改着,没有人再来干扰我;我当然更不去干扰别人。
住在我隔壁房间的是位天神下凡般的演员:崔巍。那时,他正准备主演《宋景诗》。这位山东彪形大汉大概需要更为彪形的体魄,就每天在他房间里练举重。那不知有多少千克的杠铃,被他举起又掷落时,整座楼都似乎有些巍巍发颤——我房间的窗格“咯咯”作响,屋角的尘灰也纷纷扬扬……面对崔巍的“崔巍”,我这文弱书生就越发显得文弱。不行,我也得练,不能总这么除了写就是看;除了看还是写……
我练,可是练什么呢?
杠铃?我没有;有,也举不动。
球类?要不了,踢不开,更没对手。
偶然又偶然,我在马路对面的新华书店随意浏览中,却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气功入门》。气功?是什么新鲜玩意儿?J出于好奇,买来一翻。翻着翻着就想照猫画虎地练,于是就像泥菩萨般地盘腿坐起来……嗯嗯,意守丹田;嗯嗯,大周天、小周天;嗯嗯,有气,真有气,有真气……
我在上海忽然得道。悟道后,我回到北京的家中,回到报社,就还继续练,天天练,练得四肢发热,练得周身温暖,行、行……但我这顿悟天机的运动,可抵挡不住人世间一阵阵排山倒海而来的运动。反右,我因正在上海“修炼”,一言未发。一稿未投,侥幸安然渡过;但以后席卷而来的龙卷风般的运动,却实实地不能使我盘腿静坐了。我忽而成为众矢之的,忽而成为众的之矢——我没练过射箭,更闹不清该怎样弯弓!我有时倒很想成为“草船”,让所有的箭镞,都在浓雾中向我飞来……
气功的气,时断时续;
气功,没法再练,越练越憋气……
文革期间,我被关进“牛棚”。进“棚”后,“牛头”们向我立法三章:一、不得走动;二、目不斜视;三、静心思过。这三章,倒很合乎我练气功的要求。要不盘腿练功,这漫漫长天、悠悠岁月,真不知将如何打熬。于是,我每时每刻都把《毛泽东选集》放在两掌之间;两掌又放在两膝之上,目不斜视,入静,入静,再入静……工宣队在我身边转来转去,军宣队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我都不为所动,不为所惑。我知道他们正在暗暗惊诧:“这小子学毛著竟学得如此专心!”——果然,后来从“牛棚”“毕业”时,在“毕业”的鉴定书上,还赫然地列上一条:能够专心致志地天天读;能够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其实,真正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却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我觉得我这一生中最后的大好年华,能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实在是一个幸存者的最大幸运。我不能卧床不起,更不能与世长辞,我必须努力做到“与世长存”。于是,我又从“天天读”进入“天天练”。气功,练时必须气顺;要气顺必须心顺;要心顺必须外界的大气候、小气候都很顺——我深信“顺天者昌”这句古谚。有一天,我的女儿顾乡带着她六岁的小儿子顾弥勒,到天文馆后面的一片松林中去拜师学气功,硬叫爸爸、妈妈也一起去。于是,我们全家出动。我自认为我已是获得天地真传的老气功师了,还有谁能为我点传!没想到,到那里后,那位乌发童颜的大气功师,发出他那谁也听不懂的“宇宙语”后,布满松林中的几十名男男女女,竟立时形态各异地舞蹈起来,翻滚起来,大哭大笑起来。我那可爱、纯真的小弥勒,竟飞快地围绕着古松跑了一圈又一圈……
从此,我和我的“弥勒佛”每晚都到离家门不远的草坪上去练功。他像个小弥猴般学着我的一招一式。有一次,我向他发气,他离我两三步远,竟被我的气浪推倒……我惊奇,他更惊喜。以后,他离我四五步,离我十来步,依然被我发气时气浪的冲击力,一推一个跟头……我俩的演练,有一天晚上被来草坪上练气功的女儿看到,她大为惊骇,赶忙从草地上拉起刚栽倒的儿子,心疼地说:“你这样推倒他,会使他大伤元气!”我极力争辩:“不,这样只会使他大补元气,气感更强,更充沛!”现在我的女儿已带着她的宝贝儿子去地球的南半球探亲。大洋滔滔,关山重重,我面向南天练功发气时,我那小孙孙仍能遥遥感受吗?我相信宇宙中的气息是相通的;每个星球的气息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是颗小小的星球,人和人的气息也都是息息相通的——尤其是灵魂和生命,本来就是一脉相通的
气功,是神奇的,是玄妙的。这是几千年前就开始开发的领域;几千年后,这领域还会继续开发。我相信:正气和真气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越来越充盈、越来越磅礴;邪气和恶气会越来越稀薄,越来越飘渺。世界是美好的,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家简介]
顾工中央军委总后政治部著名诗人、作家。曾参加过地下党、新四军,经历过解放战争的太小战役,担任过八一电影厂编剧和解放军报社编辑、记者。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出版诗集、小说集、散文集30多种,发表过剧本、电影剧本10余部。有的作品曾在全国或省市获奖,有的译成外文。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刑警姐妹》、诗集《成熟的季节》、散文集《大海的子孙》、电视连续剧《根在淮水》、电影《冰山雪莲》《花言巧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