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制导演是干什么的

1993-08-27王文和

中国青年 1993年6期
关键词:原片译制片译制

王文和

历来,电影观众大都熟悉电影演员,对于影迷来说,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一大串影星的名字,甚至可以津津乐道影星们的脾气秉性等等。本来嘛,演员毕竟是直接接触观众的。

随着大众电影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停留于此。现在,他们不仅熟悉《芙蓉镇》中的姜文、刘晓庆,而且熟悉影片的导演谢晋;不仅熟悉《过年》中的赵丽蓉、丁嘉莉和李宝田,而且熟悉影片的导演黄健中;不仅熟悉《边走边唱》中的许晴,而且熟悉导演陈凯歌;不仅熟悉巩俐,而且熟悉《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片的导演张艺谋……

然而,对于外国译制片,人们可以说出很多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配音演员,却还很少有人熟悉,甚至很少有人了解译制导演,不知译制导演是干什么的。

在人们的常识里,一提到译制片,首先想到的是配音,一提配音,首先想到的是对口型,却怎么也想不起有译制导演的什么事,大概不过是位盯着配音演员对准口型的人。不错,在配音的过程中,译制导演确实自始至终守在录音棚里,两耳倾听,双眼圆睁,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注意配音演员的说话是否与画面人物的开口、闭口和中间的停顿相吻合。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作为一个比较熟练的配音演员,都能顺利达到这一点,译制导演对此也无需花费多少气力。在配音现场,译制导演的精力更多地还在于把握配音演员对剧中人物性格、情绪的恰如其分的表现。这种把握也并非止于配音现场对配音演员的诱导和启发。其实,在此之前,译制导演已经做了大量的创作准备,可以说,这种准备并不比拍摄原片的导演轻松多少。首先,译制导演在接受译制剧本后,要对照原片反复研究,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影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作好充分的案头工作。比如要像影片导演写分镜头剧本一样,也要写出配音分镜头,有的细到给每个人物的语言标好停顿或换气的气口。其次,译制导演要依据配音演员声音的音色、音高、音域和声音的灵活性、可塑性,比照原剧中人物语言个性特色,进行慎之又慎的选择。配音演员确定后,译制导演要带领他们,连同录音师一起反复观片,认真分析剧本,进行大量多次的排演,最后才是配音实录。

虽然,播放时,是配音演员的声者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但是配得好不好是不能仅仅归功或怪罪于配音演员的,在相当程度上,是与译制导演的才华高低相联系的。因为只有译制导演才有权对配者、配乐的艺术效果做最后裁决。例如,美国电影《巴顿将军》有这样一场戏:巴顿将军正在床上休息,忽然有人进屋向他报告敌军已经进攻,巴顿将军起身询问,译过来的片子把巴顿的问话说得很急促惊响。再看原片,巴顿的这两句话却说得轻描淡写。显然前者表现出一种惊惶,后者表现出一种沉着,两相径庭,不言而喻,译制片违背了原片的含义。与其说这是配音演员理解的失误,倒毋宁说是译制导演把握的疏忽,使得巴顿将军失去了被誉为“军神”的那种大将风度。

应该说,是译制导演引导、启发配音演员从原片演员的表演中寻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体验到人物的精神世界,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艺术地再现片中人物的神韵色彩,而不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依靠声调高低和节奏快慢的简单模仿来完成。毫无疑问,这是译制导演与配音演员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创作。有人说译制片不是创作,理由就是译制片要忠于原片,所谓配音对白不过是原片对白的拷贝。

这是一种误解。忠于原片,显然不仅仅表现在人物的对白上。确切地说译制导演不仅是听觉、对口型和对白技巧的行家,还应该是一个技术高明的录音师,他还要将配音演员的对白,与原片的环境音、背景音动效等进行有机的混录,遗憾的是我们的观众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对白上,而忽视了对其他音响的感受,就是有些译制导演在这方面也显示出功力与修养的不足,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表现工厂噪声损害工人健康的外国片,女主人公和同事在车间谈话,环境声原来是突出的,可这里却被压得低低的,人物谈话被推到最前面,使对白清楚可闻。女主人公转身问其身边的母亲,而母亲因机器嗓声早已双耳失聪,根本没有听见。译制片做如此处理,显然又背离了原片的含义。译制导演在最后的声音合成上,不加分析坚持了只图让人们听清对白的陈腐观念。其实,此时人物的那些不关痛痒的寒喧之语有什么非听不可的必要呢!倘若此时将环境嗓声提高,岂不正吻合影片的主题?岂不是最准确的艺术表达?

美国影片《爱情的故事》对爱情的音乐主题使用别具一格。它既不出现在情节的关键处,也不出现在情绪的高潮处。就是在女主人公临终前,甚至死去时音乐都没大作,而是将大量叠画不断刺激视觉。直到男主人公回到影片开头他所坐的那个溜冰场的看台上时,音乐才如山洪宣泄,尽情抒发,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译制导演倘若忽视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而随意按照国内影片的俗套,电闪雷鸣,海潮奔涌,音乐狂起,就会将一部艺术经典糟蹋得不成样子。好在这部片子译制导演把握得很有分寸感,大胆地再现了这种独特的艺术,使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故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译制导演的水平决定了译制片的译制水平。

从1948年起译制原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到现在,我国译制外国片已有了40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不乏优秀的译制导演。袁乃晨、陈叙一、胡庆汉、时汉威、林白、庄焰、李景超、伍经纬、孙渝烽、肖南、陈汝斌、卫禹平、苏秀、毕克、杨成纯、乔榛、曹雷等等,译制导演层出不穷。其中很多人既是导演,又是优秀的配音演员。

随着电影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译制导演必将全面提高整体听觉艺术的表现力,观众也将不再仅仅满足配音演员的精彩对白。他们必将对译制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就更加寄希望于我们的译制导演了。

猜你喜欢

原片译制片译制
转换性使用在短视频解说著作权中的应用研究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一种太阳能光伏玻璃深加工连线工艺探讨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汽车前风窗玻璃光畸变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案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