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大众之梦

1993-07-15

读书 1993年8期
关键词:当代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

文 白

不知从何时起,文化已如“女人的袜子”,流转万变,频繁更替。虽然它们样式翻新,五彩缤纷,却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再也没有什么“货色”能压得住“箱底”,有幸而陪伴“女人”终生了——文化“蜕变”为“流行文化”。

虽然是“袜子”一样的文化,流行起来却也令众似醉似醒,如痴如狂。流行文化为何如此魅力十足,竟能将大众集体地引入“曼陀罗”之梦呢?《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一书为此进行了探索式的阐述。

本书所考察的“流行”文化是指以影视明星、流行音乐、武侠、言情小说、商业广告、名牌时装等等为标志的大众文化。作者之意不仅在于揭示“大众文化为何”,而且更深入地阐释了“大众文化何为”?也就是说,企图揭示大众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它所具有的符号意义。

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文明使人远离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使人逐渐由对外物的依附与迷信转向对自我的认识与自信,这开辟的是一条通往理性与自由的大道;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并没有与文明发展同步而行,人并没有完全摆脱需要神护的心理。时至今日,这种心理弥漫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对陌生和孤独的恐惧,只有在大规模地互相认同和仿效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摆脱这种恐惧心理,只有在众人的共同操作活动中,才能克服这种软弱和不自信。海德格尔把这种众人的同一称作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米兰·昆德拉则谓之为“媚俗”。大众文化迎合了这一社会集体无意识活动,反之也可以说,大众心理呼唤出了大众文化。二者一拍即合,形成一种循环:越来越强烈的陌生、孤独与异化感助长着大众文化向逃避自由和非理性的方向演化;大众文化的这种倾向又为大众与日俱增地提供着心灵的依附与庇护。于是,人们躲进流行音乐、畅销书、娱乐片、舞厅仿效着,彼此相认同……大众文化的汹涌潮流似乎冲走了孤立无援、烦忧困惑的自我——抽什么牌子的香烟,穿什么牌子的时装,乃至发型、妆扮、姿态等等,已不仅仅是趣味的差异,它的背后隐藏着的文化意蕴是能够进入流行时尚的某一层次,与人对话交流,避免被摒弃在层圈之外而“无家可归”。

这是一种回归,而又不是简单地回归到过去。原始人通过图腾崇拜使自己与自然同一,从而借对外物的依附慰藉孤独的心灵。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却是通过五彩斑斓的大众文化的投射而符号化、象征化了。人们从这些符号中读出了“意义”,曾经被人们抛弃了的原始图腾又被当代人以另一种形式高高地竖立了起来。

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不能否认,流行有流行的理由,流行有流行的魅力。它起码激活了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幻想、想象与追求,呼唤着被束缚的人性得到解脱,它使人在狂歌劲舞、灯影迷幻中尽情宣泄苦闷而找到心理的平衡,它也为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外在的活力。

但也不可否认,大众文化终究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终究缺乏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它毕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是一股暗中涌动着的非理性之流,它使人不自信,把人淹没在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本书的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丝忧虑而进行思考的,他交给了读者们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大众文化由于它暗含了当代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需要,那么,它会不会造成全社会文化品位的转向和降低,因而使古典人本主义传统和理性精神失去价值?

(《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版,5.95元)

品书录

猜你喜欢

当代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当代人》成就了我的“小小说”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