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岁月·生活

1993-07-15

读书 1993年2期
关键词:活水回忆录命运

吴 相

《人·岁月·生活》是一本回忆录,书名已掩不住沧桑的感喟。作者伊里亚·爱伦堡,在过去的苏联,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老一辈的人,对他并不陌生。

爱伦堡,一个从旧时代进入“新世界”的人,却固执地守护着一贯的个性与趣味,这样的守护,有时候会与“革命”所要求的“铁的纪律”格格不入。幸好他是一名驻外记者,职业使他享受到一些额外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战地通讯和政论作品,这使后来想“网住”他的势力,不无顾忌。

所以,爱伦堡的作品经常引起争议,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本回忆录尤其如此。它是“解冻”时的产物(爱伦堡的另一本小说《解冻》曾开“解冻文学”的先河),其中有不少当时看来很大胆的议论。可惜我们看到的这个中文译文只是同名回忆录的节译,选择的是爱伦堡对五十个同时代人的回忆片断,这些人中有诗人、作家、画家和导演,都与爱伦堡有过深或浅的交往,爱伦堡给他们“画像”,并不求面面俱到,而只求传神。

写别人的“故事”,当然可以置身事外,但爱伦堡不,他与“故事”中的人物水乳交融,也许只有读完了这一本书,才能明了他为什么这么动情。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熟悉的名字,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法捷耶夫、帕斯捷尔纳克、格罗斯曼……还有一些是我头一回听说的人,当时则是文坛、艺坛的“风云人物”。然而,这些俄罗斯“最聪明的人们”大多不得善终——自杀、被枪杀、忧郁潦倒而死,这是些怎样至痛的往事啊。读着伊里亚老头儿“心事浩茫”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他噙着泪水伏案的模样,耳边回旋着《三套车》那沉重的音调……

在这些“人物速写”中,爱伦堡经常谈论“死”的主题,我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暗示——只有“生”是某种现实痛苦的时候,“死”才会为“诗人们”反复咏叹。爱伦堡的同时代人舍斯托夫,在他著名的《在约伯的天平上》一书中这样问到:“折磨人的、难以忍受的困难为什么落在天赋最高的人的头上?有什么能比不知道是活着还是死了更可怕的呢。”同样的发问,也在这书里的字里行间中“徘徊”,但不是通过剥离作品的抽象说理,而是指画赤裸裸的“诗人”命运。这“命运”在巨大的历史背景里孤立无助,而人在其中茫然四顾,就象马雅可夫斯基无望的诗句:“我想让我的祖国了解我,/如果我不被了解——/那会怎样?!/那我只得像斜雨一样,/从祖国的一旁/走过。”据说这是被马氏自己删掉的诗行,却正透现出一个不上油彩的形象。马雅可夫斯基终于没有“从祖国的一旁走过”,然而,对于这些朋友们的死,爱伦堡只有叹息着喃喃自语,用笔给岁月留下“表达自己灵魂和良心的声音”。

那个写过《金蔷薇》的帕乌斯托夫斯基,也曾给爱伦堡画过一张像,杰出的散文家这么写道,“老作家(指爱伦堡)双手捧着文化,就像捧着一碗珍贵的活水(俄罗斯神话中能起死回生的神水),跨过时间的废墟,穿过战争和空前的苦难岁月,竭力不使活水溅出一滴。”这就可以解释,爱伦堡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用很大的篇幅去关注朋友们的遭遇,其实他是在关注着“俄罗斯文化”的兴衰,是使命感使爱伦堡“突然陷入回忆,想起我的许多友人的命运,想起我自己的命运——人,岁月,生活……”爱伦堡这本回忆录,从头至尾充满了无法克制的忧郁,我想,如果有可能,他是不愿意这么写的。

爱伦堡毕竟是幸运的,他到底活着写完了自己的回忆录,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珍藏。而那五十个人,当时大都不在人世间了,爱伦堡最初以诗人的身份走向文坛,所以书里到处是一行行的诗句,下面这几句,是他写的:“爱情在消失。岁月在流逝。我还活着。但水在流着……。”我敢肯定,爱伦堡写完这本书,就不想再看到它们了,谁愿意回味青春和生命一点一滴地消逝的过程呢。

然而,我们无须感伤,因为虽然岁月易逝,但历史永在,并昭示后人,应该更加勇敢地追求美好的生活。

(《人·岁月·生活》,冯南江等译,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版,7.80元)

品书录

猜你喜欢

活水回忆录命运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观书有感(其一)
论命运
渠清源于活水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求‘材’若渴”等8则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