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名中国工人与日商的较量

1993-01-01张明江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3年10期
关键词:三浦首钢日方

张明江 张 涛

一场长达6年的向日方索赔案终于结束。精明的日本商人“栽”在了一位普遍中国青年工人的面前。“在经济领域的谈判桌上,中国人与外国人不是同重量级”的传言被张秀全击碎了。

张秀全也没想到,一场普通的索赔谈判整整牵扯了他6年的时间和精力。取证索赔之初,他的女儿还未出世。等谈判胜利索赔成功以后,女儿已经走进了小学的校门,能很熟练地和小朋友们谈“索赔”的问题了。

1986年2月

首都钢铁公司生活供应委员会(下称生供委)从北京市机电设备公司购进的4台日野KL400型冷藏汽车投入使用。

运行不到两月,外出跑长途的司机师傅们,回来找到当时年仅30岁的汽车队队长张秀全:“队长,这批冷藏车发飘,跑起来摇摇晃晃,哥儿几个心里悬得很,你看咋办?”

曾在部队当过汽车兵连长的张秀全,有一套过硬的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经过反复检查试证,张秀全发现这批日野冷藏车确实存在技术缺陷:后桥短,车厢超出车轮约10厘米;汽车重心偏高,转弯时易翻车。因为北京路面平整,接车时看不出来,但一跑长途问题就显出来了。

这位正直的首钢汉子脑子里立刻出现两个字:索赔。他的决定很快得到了首钢生供委的支持和鼓励。

事情并非张秀全想得那样简单。这批KL400型冷藏车是制造商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通过日本东棉株式会社,转卖给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的,“东方租赁”又出手给市机电设备公司。生供委是从“机电”公司进的货。要向日商索赔,首先得同市机电设备公司交涉,再由该公司按销售顺序逆转向日方索赔。

1986年4月,张秀全开始了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的涉外索赔行动。

1986年夏天

他首先找到了售车单位市机电设备公司。几经交涉后,他见到了“机电”和“东方租赁”两家公司负责人,并得到受理此事的承诺,但得先请商检局进行检测。

张秀全开始跑商检局时,已是1986年8月。按购货合同,过了8月31日(这批冷藏车一年保证期期限),无论中方有什么理由,日方都可不予理睬。也就是说,张秀全如果在此之前提不出汽车有问题的证据和有关申明,索赔将成为泡影。

幸好商检局态度明朗,配合积极,很快派人来生供委察看汽车,提取证据。8月23日,商检局把一份一式五联包括正本副本的正式商检书放到张秀全的眼前。商检结果明确指出:“KL400冷藏车质量缺陷系生产因素所致。依照有关法律,生产厂家及有关外贸部门,对此都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情虽然有了眉目,张秀全却并不轻松。

1987年春季——冬季

大和民族的精明和圆滑早有耳闻,但打了几次交道后,张秀全才真正领略了礼貌周全的日本人的老道。

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驻京事务所所长三浦崇正,对找上门来的中国工人张秀全客气极了。他满脸堆笑,鞠躬欢迎,敬烟敬茶,忙了好一阵子,却一直闭口不提正题,还一再表示请张秀全及同来者吃饭。

张秀全客气但很坚决地拒绝了对方的邀请,不卑不亢地说:“三浦先生,咱们还是谈索赔的事吧。”本来,“东方租赁”和“机电”两公司应该是中日双方谈判的主角,然后才是首钢生供委。而两家公司却不轻易开口,张秀全于是便成了同日商“较量”的主角。

一个普通工人与一个生意场上的老手谈判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张秀全拿出了足够的证据说明汽车设计有问题,但精明的三浦崇正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搪塞,绕弯,转移谈判要点,否认汽车本身有问题,并对张秀全提出的要求换车的建议不予理睬,只提出按售后服务处理。此后,三浦先生派人到生供委实地察看冷藏车,又是拍照又是试车,显得非常认真。看着日方人员一丝不苟地在那里忙乎,张秀全不动声色。

一番察看后,日方也不得不承认,冷藏车自身确有缺陷。但三浦崇正仍不同意赔偿损失,坚持按“售后服务”解决,并提出无偿在冷藏车后桥加垫钢片,安装稳定器,保证首钢生供委的行车安全。

此时,已是1987年冬天,张秀全已为索赔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的劳心费神,旁人无法想象。出于对中日友谊的考虑,也为此事能够尽早尽快地解决,张秀全虽认为日方提出的作售后服务处理的意见不妥,但还是同意了日方的建议。

以拥有先进技术而傲居的日本人,这回却让善良的中国工人大失所望。改装后的冷藏车经商检局同意,在农业部农业机械鉴定总站使用从日本引进的检测台进行检测。结果,冷藏车左右倾斜至25度车轮就偏离地面(按技术标准倾斜度应为35度),还不如改装前。

1988年秋季

张秀全又把一份新的索赔申明,递到了日本人的手里。这时的日商更见热情,性格爽直的张秀全也不得不跟着他们拐弯抹角。日商很快又拿出了一个“服务方案”:由日方负责,加宽冷藏车的后桥,让车轮与车厢平行。由于担心改装不成功而事情再次拖延,张秀全对日方的方案持保留意见。日商对张秀全信誓旦旦:“改装绝对能成功。”

张秀全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无论是什么方案,这只能是最后一次。成功了,要延长赔偿时间;如果改装后增加油耗,我方要求赔偿损失;如果不成功,我们要求换车。日方听了此话,喜不自禁,再次发出保证,并热情邀请张秀全等有关谈判人员前往日本考察,往返机票、食宿全由日方承担。

日方满以为他们的对手——一位生活在普通阶层的中国工人,会因为能够去风光旖旎的日本考察而不胜感激。但张秀全像过去拒绝请吃那样婉拒了“考察”的要求。他深知“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道理。

然而,让张秀全不解的是,其他谈判人员却赴日本考察了,时间也由原定5天延续了一个多星期。考察回来后,出示了考察结果,认为日方的改装方案可行,并在改装协议书上签了字。

这时,张秀全向日方展示了中国工人的精明。他仔细研究了考察报告后,肯定地告诉日方:“你们改装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你们在日本改装用的是一辆保温车,上面没有1吨重的制冷装置,重心当然不会升高。而冷藏车却是制冷机在车厢上方,重心上移,是埋下事故隐患的关键因素。改装并不能全面解决问题,得重新设计车型。”

张秀全再次提出那个让日商发窘的问题:“改装如果不成功,能否兑现我方换车的要求?”因为日方卖给中方的是20台冷藏车,首钢的4台是其中一部分,其他16辆已分别被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买走,如果换车,日方将损失巨大。此时,日方才意识到这位中国工人是如此难对付。

1989年—1990年

日方没有给张秀全满意的答复,也拿不出新的方案,谈判陷入僵局。我方屡屡催问,不见回音。张秀全多次催问两家国内公司,不是这人不在,就是那人出差,事情总是一拖再拖。而且,原先一直参与谈判的一位中方人员此时含糊起来,不再如过去那样热情。

张秀全感到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他为索赔已经奔忙了整整4年,与日本人打了几十次的交道,尽管他年富力强,此刻也觉着活得太累了。平时,要跑官司,又要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还得到全国各地出差拉货。家里头妻子常常是一人带着女儿过日子,沉重的煤气罐总是她自己从楼上扛下背上。如果这时提出撤回索赔申明,日方定会感谢不尽,说不准日方还会表示点“意思”。然而,张秀全没有退缩。不为别的,既然打上了“官司”,就要弄出个名堂,不然这几年心血不就白费了吗?再说,日商能置国际贸易准则于不顾吗?

他不厌其烦地向日方发出了一份份义正辞严的声明,同时往返奔波于“机电”、“东方租赁”和“日本东棉株式会社”之间,寻求早日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官司”的紧要关头,生供委领导派出一位学法律的叫张桓的年轻人协助他工作。他们一同向日本人提出:如果事情经过协商不能解决,我方将诉诸法律。

日本人感到很不安。在张秀全的步步紧逼下,日方开始后退,答应赔偿中方损失。经双方估算折合,达成了每台车赔偿95万日元的协议。1991年3月,日方的赔偿款划到了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的帐面上。又过了一年,1992年12月25日,20.71万元人民币的赔款支票,从市机电设备公司转到了首钢生供委财务处。

一场中国工人和日商长达6年的较量终于分出高低。张秀全维护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为国家为首钢挽回了损失。张秀全感到无比喜悦和轻松。

1993年2月首钢生供委宣布给张秀全特别嘉奖。

(熊文、纪晓霞摘自《工人日报》)

猜你喜欢

三浦首钢日方
我国防部:日方这个“摄影师”不要也罢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日本娱乐圈追忆三浦春马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第二次蜜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