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亲记

1993-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3年10期
关键词:平底鞋

范 齐

33岁那年,一年内相了五六次亲,比我过去谈恋爱的次数还多。

怎么这么挑剔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大弟太太好朋友的同学的大哥,是位在台湾出生、美国长大、40岁出头的华裔商人。

为了壮声势,弟妹和她的数名朋友一起来助阵。见面地点是我选的一家以健康食品著称的西餐厅。我们一群女人占据了马蹄形餐桌的大部分面积,他只好孤零零地坐在另一端,本来还有些同情他的,等到点餐时,这点“心”即消失殆尽。

因为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每个人都点了生菜沙拉,唯独这位老兄,在“盘问”过侍者每道菜的佐料后,好不容易点了道“烤鸭”,看着他对每道菜式,左问右问且难下决心的德行,直觉得这男人未免太挑剔了。

果真当他在吃鸭时,不时抱怨肉太老了、厨师橘子酱放多了、配菜放错了,我们这群吃着健康食品的女人,早就没耐心听他说话。这场“亲”,就在男主角完全被冷落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塑胶袋从中作梗

第二次的相亲对象,是同事的朋友长辈的独子,巧合的是,也是位华裔美人。

由于这位长辈是研究病虫害的知名学者,经常到世界各地讲学,这位仁兄自然也跟着父亲到过不少国家。心想,有着这样的成长背景,必定见多识广且人生体验精采丰富。这些“基本资料”在我脑海中拼凑成一幅“精英中生代上班族,睿智有品味”的美好形象。没想到这次的相亲,却因一只“塑胶袋”而宣告失败。

我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他下榻的旅馆找他。那天特意装扮了一下,但还是没忘记穿上平底鞋。原因是我长得高头大马,十分有架式,往往一站起身,个头总会让男性有压迫感。这种经验多了,只要是第一次和陌生的男性碰面,我一定换鞋。但是,这回平底鞋没发挥作用。

因为这位仁兄有180多厘米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当他朝我走来,手中提着一只红白条纹塑胶袋,十分抢眼。

他告诉我,袋子里装的是护照、机票等证件,不放心摆在房间,所以随身带着。仰着头听他说话,突然原先在脑海中勾勒出“潇湘体面有着绅士派头”的幻想,顿时消失;心里想着:“最起码,也该用信封袋装证件吧!多么粗枝大叶的男人!”当然,话不投机亦是主因。

我们的话题始终在台北的交通多乱、环境品质多差等内容上打转。自然这场亲又白相一场,公主还是没有遇上王子。

并非“一见钟情”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到大学朋友家玩时的遭遇。他们的邻居得知我仍小姑独处,当下热情地替我安排,对象是她哥哥的朋友,一位来自南部、个性憨厚朴实、终日与病人牙齿为伍的牙医。

有了多次“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相亲经验,这回完全以平常心视之,未刻意装扮即“出门见客”。可是当我见到他时,顿觉失礼,原因是他虽长得十分乡土,但穿着整齐,甚至注意到服装式样和色彩的搭配,看起来分外清爽,略显紧张却诚恳的态度,让人感到他相当看重这次“约会”。

我们谈得很愉快,或许是有些“补偿”心理。当饭后他提议继续找地方聊天时,我一口答应,并带他去我很喜欢的一家茶艺馆。我们足足谈了四个钟头,那种感觉很好,像两个熟识甚久的朋友,只可惜不是“一见钟情”的邂逅,心知只是因“补偿”心理,我们才聊那么久。所以,当互道离别,他还有意送我回家时,我婉拒了他的好意。

一次出击,一次结案

那年,自己就像个“相亲终结者”似的,“一次结案”成了固定模式,那些曾为我热心打点的诸亲好友,人人为之气结。认为我挑剔、主观,认为至少应和对方交往一段时间,怎么可以才见一次就轻易断了这好不容易牵起的缘分?

我则自有主张。毕竟,跨过了30大关门槛又颇能适应单身生活的我,虽早过了“拉警报”的年龄,但对“终身伴侣”还是拥有自主权。也因这分坚持,使我总能理性地面对感情,即使对方有绝佳的条件,缺了“心动的感觉”,也就少了那分缘。

今年我已35岁了。心中仍有盼望——有一天,我那在森林中迷了路的“老白马王子”,能走出迷途,甚至带束鲜花,翩翩然来到我的面前。

谁说人到中年,就没了作梦的权利呢?“亲”仍会继续“相”下去,只是周围认识的“兼差红娘”已纷纷歇业,公主会不会有遇见王子的一天?只有靠仙女的魔棒了。

(施晓玲摘自台湾《联合报》)

猜你喜欢

平底鞋
穿出平底鞋新高度
请叫我扬眉女子,但抱歉我穿平底鞋
请叫我扬眉女子,但抱歉我穿平底鞋
穿上这些平底鞋 舒舒服服过夏天
高跟鞋与平底鞋能互换
穿平跟鞋别走远路
反高跟运动
尖锐平底
轻便好穿的人气平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