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的宫廷电影服装
1992-08-24李在昌欧珠
李在昌 欧珠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面对长长的字幕,往往只注意到导演和演员的名字。然而,在看过如《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等一系列盛极一时的“清宫片”之后,细心的观众发现,这些影片的服装设计全出自于一人之手。她就是北京歌舞团的高级服装设计师赵茹华。
初进宫时,兰姑娘穿的是镶着浅蓝色宽窄边的蓝布大褂;以后,成了懿妃、贵妃的她不仅有常服、吉服和礼服,而且一年四季的式样也各不相同;当她最终穿着带有金凤彩花氅衣和外罩一件暗紫色带有大彩花并镶着大云头的大KuLan出场时,她已是威震朝野的太后了。赵茹华就是这样用服装“描述”了慈禧从宫女到太后的生平历史。作为普通的观众,在欣赏演员的表演时,的确容易忽略服装在一部影片中的作用;而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自然更难体会从事服装设计尤其是历史服装设计的甘苦了。
历史服装自然首先要符合历史真实,也就是要与剧情所表现的内容和具体的历史时间相吻合。对赵茹华来说,这意味着大量的案头工作;众多的历史书籍,无数的资料查阅,还有几十本笔记的整理和积累。在接受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设计服装的要求后,她在故宫一连“囚禁”了好几天,为了抢时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午休息时间她都一直泡在那里不走,饿了就吃几口自带的干粮。为她的专注和执著所感动的工作人员,最后破了例,允许她闭馆后仍留在那里。
从大量资料中,赵茹华搞清了清朝帝王、大臣、宫妃、太监等几十种人服装的不同规格和规定。如从颜色上分,皇帝可以着明黄色朝服和龙袍,这对其他任何人都是禁止的;大臣则可以穿赭石、暗紫红袍等;而侍卫、太监用的是灰色和蓝色。至于花纹,皇帝可以用专用图案“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Fufu、字彝、藻、火、粉、米),象征着皇位的至尊无上,这也同样为他人所禁用。而宫廷服装又可分为朝服、常服、行服、戎装等,种类繁多。也正因为此,清代服装是历代服饰中最豪华,等级最严的。尽管做这样的准备工作极耗精力,但赵茹华乐此不疲,对她来说,这正是学习历史、丰富自己历史知识的大好机会。
然而仅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库存,对于设计师来说仍是不够的。在一部影片中,服装还应起到加强人物性格、暗示其身份和地位的作用,即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强调历史真实并非拘泥于史实和细节,正是在这里,设计者自身的创意才有了用武之地。如前所述,各朝服饰数清代最完善,服饰礼仪形成了制度化。什么样地位穿什么服装,从衣料选用到图案和颜色都有严格的区别。从资料看,八大顾命大臣的补褂应全是石青色,但出于对肃顺在八大臣中地位特殊,在朝中也有重要影响的考虑,在设计同治归天八大臣的丧服时,赵茹华有意把肃顺的补褂设计得不同于其他7位大臣的石清色,而是偏于红色。这一设计成功地暗示出肃顺身居八大臣之首的地位和影响,在影片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慈禧大概是赵茹华为之设计服装最多的历史人物了。为表现其从宫女升至太后,服饰随地位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她一共设计了30多套服装,从蓝布大褂直到龙袍,布料也用了从粗布到丝绸直到皇家专用的缂丝。但出于对人物性格刻划的需要,赵茹华仍刻意求精。如传说中慈禧不穿宫廷制作的鞋,而专由其家人缝制,且镶有帝王专用的东珠。根据这种传闻,并查阅了有关史料,赵茹华设计出既有慈禧家乡特色,又能体现其地位的太后专用鞋来。又比如,据史料记载,历代皇后的龙袍都没有“十二章”,而影片里的慈禧穿的却正是绣有“十二章”图案的龙袍。这不仅象征着慈禧如同皇帝一般君临天下的地位,也巧妙地表现出她的野心和权欲。
担任这些历史影片的服装设计既为影片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而赵茹华本人也从中受益不浅。正如她自己所说:“一个电影搞下来,就等于学了一个朝代。”同样,在歌舞团的艺术实践中,她也不断丰富着自己对历史服装设计的认识。除了必须吻合历史真实和人物性格外,历史服装的设计还应兼顾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并符合现代社会要求。这对舞台表演来说尤为如此。在为本团排演的历代宫廷乐舞《华夏古韵》设计服装时,赵茹华对此体会更深。先秦、远古女服及元代十八天摩女舞的服装,本接近半裸的效果。如果一味临摹这样的历史真实,对舞台表现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为此,她精心设计了多套服装,在不妨碍演员表演的前提下,使观众既能欣赏表演,又能从中领略到各朝服装的原始风貌,达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和社会效果。赵茹华又一次成功了。
在成功的人身上,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其目前状态,而容易忽略他们的过去,更难以想像在成功之前极为普遍的“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赵茹华应该说是位成功者了,从1982年首次打入影视界,担任《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服装设计以来,她又接连为《海登法师》、《红楼梦》、《一代妖后》、《古今大战秦俑情》、《火龙》等影视片作了成功的设计,平均1年两部片子,而仅1984年1年竟搞了五部,以致于在不少导演的心目中,搞清宫片的服装设计非她莫属。北京歌舞团推出的《华夏古韵》和宗清乐舞《盛世行》的成功,也同样离不开她设计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服装。然而,或许只有赵茹华自己记得,为了查阅有关各个历史朝代的资料,她曾无数次奔走于北京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并专程前往敦煌参观写生,几易其稿才设计出从先秦到清朝的数百套服装。而在自己的笔下究竟打扮了多少位历史人物,又为他们设计了多少套服装,就连赵茹华本人也记不清了。
赵茹华工作的勤恳和一丝不苟是出了名的。为了设计一套哪怕小角色用的服装,她也不惜几加改动,精益求精。搞一个剧目常常要画几百甚至上千张样稿,工作量极大。难怪当“挑剔”的李翰祥导演接过她在短短1个月内设计出的200多幅服装样图时,也不禁对她的设计速度和质量表示叹服。而她呢,在结束她的“故宫生涯”时,体重却剧减了20多斤。在许多影片中,她不仅是服装设计,还是服装监制,拍片时又兼服装管理,忙得不可开交。她曾在一昼夜内“无”中生“有”“变”出了400套2000多件服装。懂设计又懂制作的她,有时候甚至充当起杂役,通宵达旦地连续工作对她来说也是常事。这连大多数年轻同事都自愧弗如。
与不少人的猜测相反,赵茹华在金钱和荣誉上收获甚微。正如她自己所说:“只要一接到本子,我精神气儿就来了。”她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家中甚至连张像样的写字台也没有,那在屋里堆得到处都是的一叠叠画稿竟都是在一张折叠桌上完成的。此外,相对于那些令人目眩的导演、明星们,赵茹华只能算是个“无名英雄”。《末代皇帝》获得了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9项奥斯卡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服装当初正是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剧组买走,而后几乎原封未动地再次搬上了银幕。她呢,除了应得的报酬外,似乎片子一拍完,所有的设计再也不是她自己的了。她无暇去计较这些,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在她心目中占第一位的总是工作,她不是称职的妻子和母亲。而在儿子早逝之后,也许只有工作才能缓和她丧子的悲痛和内疚吧。
曾是一家服装厂设计师的赵茹华,自1977年调入北京歌舞团后,一直是该团演出服装的主设计者。在搞历史剧服装设计的同时,她也担任过像《神跤甄三》、《海市蜃楼》等近现代题材影片的设计。近几年,她的领域不断拓宽,她设计的两套服装曾被选中,由礼仪小姐专用参加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她还曾为出国表演的我国武术队员设计表演服。尽管目前她手头片约不断,导演也常常指名道姓非她不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仍有精力涉足饭店专用服装的设计。认识她的人都称她是一头“牛”,也许真的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比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