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坛“虎”将
1992-08-24徐军
徐军
黄绢幼妇,外孙Ji臼”,此话出自曹娥碑。据传三国时聪明绝顶的杨修猜出了这句话中隐含的四个字:“绝妙好辞”,一直流传至今。不说其他诸如“鸡肋”这样的掌故轶事,单凭这一点,杨修足可称得上是古代的猜谜高手了。
然而,如果同时参加猜谜竞赛的话,杨修却不一定能胜过葛志全。从1983年初涉谜坛至今,后者已在全国性的猜谜比赛中夺得了最高奖14次,无人可与匹敌。曾有这样一个画谜:一个人背对一只侧身张口的老虎,打一新名词,按照“风从虎”之说,不少人将其解为“抵制(或制止)不正之风”,细心的葛志全却看出了画中人背对老虎的用意,因而找到了正确答案:“反对不正之风”。他的猜谜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猜谜技艺渐长,使葛志全的制谜功力倍增。他的以“海峡两岸盼统一”打出版物《中国地图集》一谜,曾在“华夏百家猜谜大赛”中被评为“十大猜谜”之一,深受好评。此外,像“废除官员终身制”打成语“不可一世、原封不动”这样从立意和技巧上皆属上乘的灯谜,也常常不胫而走,令灯谜爱好者们爱不释手,拍案叫绝。
灯谜也称“文虎”,因其含义曲折费解而不易猜中,所以猜谜又叫作“射虎”。与历史悠久的民间谜语相比,“灯谜”一词只是到了宋代才正式出现。发展至清朝,终于修成正果,标志便是各种“体”、“格”的日趋完备,实际上,灯谜是一种“文义(字)谜”,要求充分利用汉字多变的字形,和一字(词)多义的特点,以及字音之正误,作为制谜的主要依据。这也正是它的中国特色。
不难看出,灯谜这种文字游戏要求的文化程度并不低,因而在历史上始终属于文人墨客的专利也就不足为怪了。它的谜底大多采用字(词)、人名、地名、书名,和古书上的诗、词、文句等等,如果没有文化素养,要想射中“虎”是十分困难的。
葛志全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天赋的兴趣使他很快掌握了猜谜的一些基本规律。像会意、象形、假借等“体”,以及几十种一般在谜面上注明的“格”,常常给猜谜者提供一些线索。常人要弄清或记住此种种已非易事,而他却早烂熟于胸,优势自然十分明显。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要既快又准地“射虎”,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也属必需。葛志全就有那么一批“案头必备”,如各种戏曲、剧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用名词辑录,还有大量的出版物和工具书。有一次为了猜一个不怎么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翻了数十本工具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如愿以偿。以上这些都属于他所创“伏虎十招”的内容。
猜谜往往要求反应快捷,但熟能生巧,而制作一条佳谜却经常使人煞费苦心,甚至有点可遇不可求的味道,尽管制谜常采用由谜底设谜面的逆向性,但在保证使谜底与谜面严丝合缝“扣紧”的同时,还要兼顾谜面的文采和趣味性,又须避免用典生僻、晦涩转文等等,真是谈何容易。何况如今的灯谜面向群众,还得要通俗,少用或不用“格”。葛志全的经验在这里值得借鉴,比如平时注意培养对汉字形、音、义的敏感,不妨多做做拆字之类游戏;另外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善于作“横向联系”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葛志全希望更多的人进入灯谜天地,也相信从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领略过这份喜悦的都将因此而流连忘返。如果您尚未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就请从葛志全制作的下面这条不算复杂的谜开始吧:
明月当空人尽仰(打一字)谜底请在本期找。
编者按自本期起,我们增设了“绝活”这个栏目,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的介绍,以及各行各业中拿手绝技、包括生活实践中智慧结晶的宣传,使更多的人加深对我们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并且共同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加速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期间,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提供线索和资料,并且诚恳希望来信提出批评和建议。
来信来稿请寄:中国青年杂志社文化生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