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主义同行
1992-08-24关庚寅
关庚寅
仿佛童话,不是童话
1982年秋季的一天,大连造船厂的工人宿舍区内洋溢着喜庆气氛。造船厂和香港船王包玉刚合作建造的轮船明天就要下水,听说包玉刚要亲自来剪彩呢。
18岁的造船工人的儿子杨振华,忘记了高考的惨败,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几天前,他拜读了《包玉刚传》,知道包玉刚是中国人,凭几十年奋斗成为香港工商业巨子之一。包玉刚仗义疏财,为国家建设成百万成千万地慷慨捐赠,深深打动了他。
“我要去看看包玉刚是什么样!”
第二天清晨,杨振华借着海上飘来的浓雾,裹着父亲肥大的工作服,夹在上班的人潮中,混进了厂门。很失望,包玉刚那天因故没能前来……
晚饭的时候,杨振华突然向家人宣布,他不准备再复习高考了。父亲问他打算干什么,他口气很大:“我想做包玉刚那样的实业家。”
真是天方夜谭!父母亲和哥哥姐姐都默不作声。振华待业在家,心里憋闷,说句孩子话宽宽心有什么不可以?
……
时光流转。9年以后,当年那位自称要做包玉刚的大男孩,那位连乘公共汽车钱都没有的待业青年,已是大连致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现在,他拥有一个商行,一座大酒楼,一个贸易公司,三家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170余万,员工600多人,年产值达6000多万。变化如此神奇,有时连他自己都产生恍若梦中的感觉,轻声问自已:“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改革开放的年代,什么奇迹都可能出现,只要你去想,去干。
经济海洋中的一叶小舟
世界经济海洋中,千帆竞流。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船队扬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加足马力,迎着惊涛骇浪,开始了历史性的新航程。
杨振华抓住了这个机遇,勇敢地驾起自己的小舟。1983年3月23日,他在大连市天津街摆起了小小的服装摊亭。说来可笑,第一天开张,有志于成为实业家的他却有些胆怯,不好意思招揽生意,结果一上午无人光顾。(潜意识在作怪:共青团员摆地摊,念生意经,●!)下午,他发了狠,冲破观念和心理的藩篱,挺直腰杆,向来往顾客昭示他的商品。
第一天,他赚了6元钱。初战告捷!
杨振华慢慢摸到了经营的门道。他发现当时北方厂家生产的服装样式陈旧,便决定从南方进货。他向亲友借了几千块钱,拎着大布袋,搭上了去上海的客轮。像《创业史》中买稻种的梁生宝一样,他的每一块钱都攥出了汗。轮船上的四等舱他还嫌贵,只能挤在热哄哄令人窒息的五等舱。到了上海,道儿近就舍不得坐公共汽车,扛着布袋自己走。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自来水,晚上,就睡在澡堂的长椅上……
杨振华含辛茹苦回到大连。他精心挑选的上海新式女装一上市,立即被抢购一空。原先怀疑怪里怪气的女装会不会砸在手里的其他个体户,纷纷南下上海采购。当他们长途跋涉,火急火燎地把新式女装摆上柜台,杨振华的摊亭已开始经营新潮西服,又是供不应求。他们大呼不好,争先恐后地采购新潮西服,杨振华却做起名牌服装生意,做买卖和打仗一样,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杨振华货选得准,薄利多销,成套进、成批卖,少则5天,多则半月,货就全部出手。他那名叫“弟弟”的摊亭声誉渐起,不到两年,就成为整个天津街首屈一指的经营大户。
生活的波涛会把人涌上高高的浪峰,也会把人抛进黑暗的浪谷。1985年春,杨振华看准大连长途客运紧张的状况,倾其家资,又贷款6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经营起个体客运业务。7月15日这一天,正当他的事业扶摇直上的时刻,那辆载客80多人的大客车,行至大连郊区,左前轮突然爆响,客车压断桥栏,一头扎进桥下干涸的河床里,死1人,伤40多人。为了处理后事,杨振华变卖了家产,东借西借,才凑足了20万元的赔偿费。
顷刻之间,两年的辛劳付诸东流,他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又急又累,他发了高烧,卧床不起。
好朋友们担心他经不住这致命的打击,相约来安慰病中的杨振华。一进家门,发现他的床铺是空的。原来,杨振华已买了一张五等舱船票,一声不吭地拎着布袋,前往广州进货去了。
一切从零开始。半年之后,杨振华还清了全部债务。两年之后,他又一次战胜诸多竞争对手,出资50万元,盘下了一个亏损的国营门市部,并大包大揽地把原单位职工和20万元库存全部留下,同时把原上缴利润9万元提高到23万元。
灭顶的狂涛没有吞没杨振华,他东山再起了。
维护好改革的形象
有几个大连的个体户去广州进货,其中一个伙伴提议找个女人玩一玩,大家齐声说使不得。“要是杨振华知道了,咱们在他眼里就要掉价儿!”
他们知道,杨振华对一些个体户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吃喝嫖赌等丑行深恶痛绝。杨振华曾感慨地对伙伴们说:“难怪老百姓对个体户有成见,有些人确实不像话。他们不仅糟蹋了自己的形象,也糟蹋了改革的形象。咱们可不能学他们,有几个臭钱,就像旧社会的恶霸一样!”
他决心从自身做起,改变人们对私营经济的成见。他常常教育员工:“咱们要将心比心,平时怎样伺候父母,上岗时就怎样伺候顾客,昧良心的钱不能赚。”为了提高企业的素质,杨振华聘请了国营商业部门的老行家来讲授专业知识,传授经验,并在天津街设立了第一个服务台,装上顾客监督电话。
致诚公司流传着杨振华“一奖一罚”的故事:有一次,一位男顾客花340多元在他的商店里买了件皮衣,临出门不小心被门上的钉子划了个口子。男顾客沮丧极了,自认倒霉。服务小姐马上迎上去,微笑着说:“对不起,皮衣是被我们门上钉子划的,我给你换一件。”男顾客大喜过望,连连道谢。杨振华得知后,马上开会奖励这位服务小姐。同时,就因为一位男售货员和顾客争辩了几句,杨振华毫不客气扣了他的工资。这“一奖一罚”,典型地体现了杨振华的为人之道和经营思想。
在大连中山区,杨振华的名气很大。人们佩服他,尊重他,并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他的人品高尚。虽然他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却仍然是那么谦和,待人彬彬有礼;他仍然是烟酒不沾,舞场不进,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他仍然住在工人区破旧狭窄的一间小屋里,一日三餐家常便饭。滚滚而来的金钱,都被他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之中,一旦社会和他人需要,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大兴安岭火灾,他捐款3000元;修建长城,又拿出3000元;为残疾人募捐,他掏出13000元;母校建房,他回赠25000元;去年安徽江苏发水,他寄去20000元;大连搞服装节,他赞助30000元;待业青年自谋职业没有本钱,他陆陆续续资助了30多万元。有人统计,几年来杨振华回报社会、资助他人的金额达60多万。
小A,人称大连一霸,是令公安部门头疼的人物。他到处结帮斗殴,身上有100多处刀伤。公安局曾两次逮捕他,他分别从海港大桥和派出所三楼的窗口跳下逃走。虽然杨振华过去不认识小A,但他认为帮助这样的青年改邪归正,减少对社会的危害是他的责任。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去找小A。
小A说:“哪个单位也不要我,没指望了,我活一天就打一天。”杨振华鼓励他:“谁说你没指望?你可以学我,做生意干点正事。”“说得轻巧,哪有本钱啊。”杨振华掏出1万元,递到小A手上:“先拿着用,以后有困难再找我。”小A感动得热泪盈眶,指天骂誓道:“以后我再惹是生非,就剁我的手指头!”
如今,小A已是一家杂货店的老板。在杨振华的影响下,他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南方发水灾,小A主动地捐献了3000元。
“有人讲,改革必定会使人钻钱眼,各人顾各人。我不信。”杨振华如是说。
我们也是亲儿子
杨振华是大连私营企业的纳税状元,他已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和管理费用260万元。
“弟弟”摊亭才开张一个月,杨振华就揣着150元税金走进税务所。税务员奇怪地问:“税务政策不是交代给你们了吗?待业青年免税一年。”杨振华乐呵呵地说:“我知道。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从此以后,他月月照章纳税。每到交税的日子,他总是去打听,谁交得最多。谁要是这个月超过了他,他就心里不安,想办法好好经营,争取下个月当第一。
1989年春节过后,个体服装行业进入淡季。税务部门决定对天津街的个体服装摊点按一定比率降低纳税额。税务员专门找杨振华,告诉他当月的纳税额可以由1.5万减到1.3万。杨振华却说:“我不能减。现在虽然是淡季,可是我让利销售,营业额反而上升了。我应该多交税。”这样,该月杨振华纳税1.8万元。
有一年,税务机关组织个体户进行自查自报,减少因征管工作疏忽造成的税款流失,许多个体户都有抵触情绪。在税务部门召集的会议上,他们发起牢骚。“咱们起早贪黑,就着西北风啃干粮,挣钱容易吗?”“我算看透了,干个体搞私营的,全是后娘养的,私孩子!”杨振华和颜悦色地说:“这位大哥的话不公道。我们也是国家的亲儿子。没有党给出生证,咱们能有今天吗?我1985年翻了车,几乎破产,是政府派人来鼓励我,支持我。没有国家的扶持,我有再大的本事也翻不过身来。知恩不报,我就对不住国家。我先补交9000元!”杨振华一带头,在场的经营大户坐不住了,你2000,我3000,纷纷补交了税款。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政治风波。大连的一些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错误地估计形势,像惊弓之鸟,纷纷关门闭铺,抽回资金,一时间风雨飘摇。有人劝杨振华:“见好就收吧。你有几百万家产,就是坐着不动弹,也够享受一辈子啦!”
杨振华不信邪,在谣言四起,私营业主和个体户人心惶惶的1989年7月,他投资200万,修建了一座营业面积为700平方米的豪华酒楼—大连欣艺歌舞酒楼。1991年春天,他又投资550万建立大连成吉思汗皮件厂。秋天,他再投600万元的巨资,租凭了大连国际海员俱乐部,并着手筹建与香港合资的房屋装饰公司。他的举动得到大连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向世人表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可逆转。
随着杨振华的资产额越来越大,他向国家缴纳的税金也逐年上升。预计1992年以后,他将每年向国家纳税200万元以上。他自豪地说,纳税就是爱国,谁纳的税多,谁的贡献就越大。作为个体劳动者,纳税是爱国的直接表现。
社会主义—我也在探索
杨振华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乐善好施的实业家,他还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他现在是一家初具规模的私营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从法律上说,公司的全部财产归他个人支配。所有的员工都是他的雇员,公司的人权和财权,大到拍卖企业,小到解雇一个员工,他都拥有至高无上的裁决权。他谈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企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补充?这样严肃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摆在他这个青年实业家面前,没有现成的、具体的答案。
他抱定这样一个信念:时代变了,一个党培养教育下长大的青年,绝不能当旧社会的资本家。他虚心学习国营企业的长处,在大连市的私营企业中率先开始了改革——
致诚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享受国营企业的待遇。每位进入公司的员工,都要经劳动部门正式招工,签订合同,享受劳动保险、养老保险、“公”费医疗、分配住房。
企业兴旺发达,大批国家干部、大学生、研究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涌入。杨振华热心地跑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和总工会,在他们的协助下,企业成立了党、团和工会组织,对企业实行监督。
有的私营业主悄悄对杨振华说:“你这是干嘛?给员工这样的待遇,你还剩多少利润?你把共产党、共青团也请到企业里来,你不怕吗?”
杨振华响亮地回答:“公司的利润是全体员工创造的,我当然要为他们着想。共产党共青团搞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和我一个心思。我怕什么呢?”
经过悉心探索,致诚公司吸收了国营企业的长处,避免了某些国营企业缺乏活力的弊端。在这里,没有官位,没有论资排辈,没有喊喊嚷嚷,没有平均主义。谁的主意好就用谁的,谁干得多就拿得多,谁有能力谁就上。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很大,每个人都感到心情舒畅,每个人都把能量扩展到极限。杨振华就是这样,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杨振华的辛劳和贡献,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先后获得“辽宁省新长征突击手”、“大连市改革建设者”、“市劳动模范”和“全国私营企业纳税模范”等光荣称号,并被选为大连市政协委员、市青联常委。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的讲台上,他激动地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讲台,它是我人生天平上一个黄金般的砝码。我决心沿着党的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
路还长。满打满算,他今年只有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