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苍苍海风猎猎的信念和气度

1992-07-15宋耀良

读书 1992年3期
关键词:岩画图像

宋耀良

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原始文化遗存。欧洲的岩画,如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据考证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留下的,距今已有三、四万年;非洲、澳洲以及苏联境内贝加尔湖流域,也都曾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末期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岩画。

然而,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界岩画学界还认为中国遗憾地不存有古代岩画。其实当时国内已经发现了不少岩画。但中国古籍中对岩画正式记载的极少,可能在文字出现之后,岩画已趋式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如“江水”条中记有:“……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秋没冬出,其石,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所记长江宜昌附近江段。然至今未在该地发现岩画,可能已被淹入水中。

而《水经注·河水》条中所记另一处岩画,现已被重新找见了。“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斯阜纳称焉。”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确在临河县一带的阴山之中,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类“鹿马迹”岩画,轰动了世界。

虽然文献记载的岩画发现,肯定是中国为世界最先。但实际上,自孔夫子以来,中国文人大都只在书斋中读四书五经了。郦道元行遍天下作《水经注》是个例外。是故山野之中十数万幅的岩画,都无以在他们著述中有所载录。即使是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足迹遍历域中山川大泽,亦未曾记见岩画。可见岩画作为一种精神与文化形式,完全不复存在于当时的知识系统之中。否则凭徐氏孜孜的追索精神、以及对人文遗迹的深刻理解,不会不去求觅深谷石壁上的岩画。

中国现已发现的岩画约有十余万幅,系世界上岩画遗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岩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得十分有规律。若以岩画图像的符式特征来分析,中国岩画可分为三大系统区域:北中国岩画、南中国岩画、西中国岩画。

北中国岩画的区域主要包括北方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的东南部、江苏的北部。其主要作画技法是采用石器为工具,在深山幽谷裸露在外的石壁上,磨刻镌凿图像而成。到晚期也有采用金属工具制作的,包括青铜器。

在岩画制作中,是采用石器还是金属工具,不仅区别了作画时代的早晚,而且见出了作画时态度的神圣性之间的差别。愈是早期的岩画,工具愈简陋,技法愈拙朴,工程愈浩大,态度则越神圣,而岩画图像则精美绝伦,壮丽无比。而晚期则相反,制作得潦草、随意、粗率、简陋。

除了作画技法,北中国岩画的图像也很有特点,主要的符式可分四大类:动物岩画、狩猎岩画、放牧岩画和人面形岩画。其中人面形岩画是一种内涵极深沉的符式,功能显然在于祭祀,它是北中国岩画中唯有的图像,与华夏族的崇祖文化一脉相承。这类岩画大多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制成。

南中国岩画,则与北中国岩画区别较大。两者基本以长江为界。北中国岩画的磨刻技法和人面形图式倒是沿着东部沿海,传播到了福建闽南和台湾的万山。而南中国岩画则至今未发现向北传播的迹象。其区域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及其周缘,包括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和四川的南部,最东面则到福建、广东和台湾。南中国岩画中,愈是靠近南边,则图像愈精美,气势也宏大。如临近中缅边境的沧源县岩画,是南中国岩画区中最重要的岩画遗存地之一,图像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充满着原始气息。靠近中越边境的广西明江、左江岩画,则以气势雄伟而冠称世界。

南中国岩画的最大特点是其绘制岩画的方法与北中国迥然相异。不是在岩壁上磨刻、磨凹,而是采用天然红色颜料,在石壁或洞穴中彩绘而成。其颜色构成,据测定有的是赤铁矿,有的是动物血,拌以粘附力极强的树脂或树胶作调合剂,涂绘在石壁或洞穴中,数千年仍色彩斑斓。只是以赤铁矿为主要着色剂的岩画,色调鲜亮,而以血为主要成份的,则色深发暗,有的血凝过多,色调简直就发紫了。

其主要图像符式是一种呈蛙状蹲立的人,双手上举或下垂,或擎短剑盾牌。这种式样在南域之地传播非常广,从云贵高原的西部边缘,一直传到太平洋西岸的福建闽南漳州之地。有理由相信,该种人姿式样与蛙崇拜有关。

由于用颜料涂绘出岩画,古人在调制颜料的过程中,随风飘扬的孢粉就会掺入其中,这给科学家测定年代提供了依据;还有古人在高壁上作画,须打桩站立,新发现的残木桩,能用碳十四测定年代;另外,原有岩画的壁面,由于常年的石灰岩溶滴,新生长出来的石钟乳覆盖住了岩画,有的石钟乳已长出十多厘米厚,而这年代同样可以测定。

因此,南中国岩画中,已有多处遗址经过科学的测定,测得年代都在距今三千年至二千年之间。这个数据与用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相一致,看来是较为可靠的。

西中国岩画的符式系统略微复杂一些,不似南中国岩画那般单纯,也许与该地域远古时代本身的族属较为复杂有关。其地域大至包括青海、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两侧、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带,以及西藏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带。幅员更加辽阔,岩画符式类型亦更加丰富多样。

其作画技法形态也多种多样,有用硬器磨刻镌凿的,这类硬器包括石器和金属工具;也有用软笔彩绘的,色彩有红,也有白;还有两者兼而有之,既用石器阴浮雕似地深深磨刻,又在凹槽内填以红或白的彩料,是磨刻与彩绘相结合。但从总体上来说,用硬器磨刻镌凿出的岩画数量,要大大多于其他两类。

西中国岩画的主要图像是动物与狩猎,其中狩猎占有很高的比例。也许地理条件的不同,这里表现的动物,相当多的是大型食草或食肉动物,有野牛、野骆驼、野马。这些个体巨大的野生动物,在青藏高原或河西走廊西北侧的马鬃山一带,至今都能见得到。还有雪豹和斑斓大虎的图形也很多,乃至天山山脉的深处,都有老虎岩画的存在。从岩画表现的内容,也可看出此地原始初民的性格更为悍强雄壮,现在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也正是如此。

西中国岩画中,最大量的是与中亚岩画相同的符式,即大弯双角的北山羊。在北疆、南疆、乃至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都有分布。我认为是从阿尔泰地区传播过来的,这符式的源头,也许深藏在蒙古或苏联境内的草原沙漠的腹地。其向东扩展,最远可达内蒙古的东部。可以认定,它是一种典型的草原岩画,符式虽然简单,却有极强的内在固定性。故其即使纵横万里,图式也不变。

西中国岩画的地域非常广大,实地考察,却可发现,竟然是几个互不干扰的小区域构成。这完全能见出古文化的势力范围。同时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种族生存的地域空间与历史。与典籍文献结合起来研究,似可解答很多问题。

在所有史前文物或艺术品中,唯有岩画现仍保持着最初的原生状态。其他诸种出土物,当其出土之时,原生状态就已破坏。我们观赏这些出土物,大抵只能到博物馆或收藏者家中,其已远离于当初的诸种自然文化关系。因此出土物所应携有的有关远古社会的文化艺术信息,实际上被损耗失落了许多。

而唯有镌绘在崇山峻岭深处石壁或洞穴中的岩画,仍处在远古之时就有的那种同一的自然、地理、人文、艺术等关系之中。虽历经沦桑,原始的状态却依旧。在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这是一种极难得的艺术存在。

因此,岩画对于现代的我们,首先是第一等级的艺术品,它奇异神幻的图形,辅之于周围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特殊地理、地貌、地形、地状,所产生出的审美效果,超出我们现存的一切艺术。

同时,它还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关于艺术起源、宗教发生、文化传播、图腾崇拜、文字的形成等诸种人文学科中的难题,作出可信的解答。是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字学乃至符号学等诸种学科研究中,无比珍贵的原始资料。

当然,原始初民是凭借着某种特殊的情感,运用原始思维而镌凿出岩画的。就其发生来说,必定是一种早于文字的思维表达。因此,我们现在对它的任何一种理论概括,肯定都不能包容它的全部内涵。而且对岩画的解读,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运用多种学科手段,综合研究后,才能逐渐逼近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岩画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图像的构成上。还往往与岩画所处的环境,包括角度方位、岩质岩色、地貌地状等诸多方面有深刻的关联。甚至画面还与自然界的太阳、月亮、河流、山川等互为映照,构成谐趣有机的统一体。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大地艺术。

不仅于此,很多岩画肯定是史前初民部落仪式中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曾长久地在该地区流行,深刻地影响了以后文化习俗的发展。因此,那些地区现存的民俗民艺、风土人情中,必定还存留着种种痕迹以及“有意味的形式”。

鉴于此,我对岩画的研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式,而不是纯考古学的方式。我注重岩画遗存的实地考察,并兼及岩画所处的环境地貌,调查当地所存的文化风俗,尽可能多地了解同一文化区内的出土文物。

我认为撰写考察记是中国岩画研究中必经的一环。因为能有幸实地考察岩画的人毕竟在少数。而考察记能使众多的读者,如同亲历了岩画实地,同样有一番体验、感慨与激动。为了能使著述起到如是的作用,我在撰写时,坚持了一个原则:重现感性。在对各地岩画作出理论概括的同时,更注重如实描绘它的状况,尽量感性地重现岩画地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写出看到岩画时的最初的所感所想,使读者在阅读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当然,也尽量把岩画所在地现存着的风土人情、民俗状况复录下来。这对于岩画的进一步研究,或运用岩画来作历史的、艺术的、人类学的研究,会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材料。

或许能从中寻找到民族文化多方面的深层原型与历史源头。

自然,书中还多少记录了我考察时的艰辛,使读者也能体味到当代艺术考古中的甘苦,了解那些惊心动魄或饶有趣味的经历与故事,以激起对史前或原始文化艺术的激动。这种激动,对于一个当代人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

能如愿以偿地完成这部著作,我感到欣慰无比。几年来的辛劳困顿,释于一时。似乎可以告慰遥远的祖先,他们在岩画中体现出的天水苍苍、海风猎猎的信念与气度,将承继在民族现代的精神乃至血液之中。岩画精神,与山河日月永在、与人文历史永存!

一九九一年五月

(《中国岩画考察》,将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①《水经注》又记,阳山在河之北,阴山在河之南。《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由此阴山实在河之北,上引文中之“阳山”,当为今日之“阴山”。

猜你喜欢

岩画图像
观岩画
来自远古人类的“密语”
雨伞
岩画诗
A、B两点漂流记
阴山岩画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