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塑造人
1991-12-30凌万军
凌万军
珍珍原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她的表姐与她朝夕相伴。但自从表姐跟随父母去外地以后,她便一反常态,不愿与邻居小朋友玩耍嬉戏,独自在家中呆坐,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了。为此,她父母带她来到我的心理咨询门诊室,问我究竟是怎么回事。
询问了珍珍的病史和家族史以后,我又详细地为其作了体格和心理检查,发现珍珍的母亲性格也较内向,珍珍自己除了表情淡漠,不愿与人说话外,并无其他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因此,我断定珍珍惠的是小儿抑郁症这一心理障碍的先兆。
我告诉珍珍父母,要向珍珍做一些解释、说服、劝慰工作,有意识地给她灌输一些美好动听的信息,改善其抑郁的心情;不要让她独居一室,让她亲近的人陪伴她;注意她的饮食,以保证营养需要;睡眠欠佳的话,也要帮其及时纠正。另外,还要注意她的言行,以防走失等意外。这样做不久,珍珍的心情又恢复到原来天真活泼的原状。
珍珍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从珍珍的这一教训中我们能够想到什么呢?
医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在外界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之下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首先就是家庭。家庭是人类生活实践不可少的场所,又是社会各种道德观念的集散地。家庭环境如何,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关系颇大,而性格又左右着心理活动,这样,家庭与心理障碍的关系也就由性格媒介把它们联在一起了。如果说,家庭环境不利于一种良好性格的形成,那么,家庭很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孽生地。
珍珍这一病例是个很好的教训。家庭重大事故,尤其是素人的生离死别,容易使家属产生悲伤情绪,以至出现抑郁症的先兆。珍珍一反先前“天真活泼”的常态,正是因为她与朝夕相伴的表姐分离后伤情伤感,而没有给予及时疏导的缘故。
同样,家庭教育方式对被教育者性格形成也十分重要,大人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总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缺少慈爱,会使他们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他们的行动往往是暴躁、缺乏理智的,甚至冷酷、残忍,随时都想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恨与不满,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作掌上明珠,则会使其固执、任性、缺乏独立性。这样,一旦遇到不良的精神刺激,心理活动也就容易偏离常态。家庭望子成龙,期望过高,不考虑孩子的实际素质、能力、接受程度,不适当地要求他门门功课考IOO分,孩子因无法实现而只能望而生畏,由此也便渐渐产生“反正没办法”的自卑自弃心理,原有正常心理在无形中被扭曲。
父母离婚或者丧夫,处于这种家庭的人,往往有自悲心理,他们大多心情孤僻,不善交际,或者做事任性,稍遇不顺心的事,就一触即发,无名火三丈,养成一种神经质,对精神刺激缺乏抵抗力。
家庭关系不和,父母双方一见面就吹胡子瞪眼、拍桌摔凳、骂爹骂娘,破坏了家庭稳定、亲切的环境,给第三者,特别是小儿的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势必造成他们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同时也易养成他们爱生气的脾气,动不动就牢骚满腹,以发泄内心的抑郁。这种人对外来精神刺激的内在精神防线是很脆弱的,很难经得住外来的精神刺激。
家庭主要成员的素质对小儿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如果有良好性格,小儿潜移默化也会有良好性格,如父母豪爽活泼、坚毅果断、热情开朗、认真负责,其子女多半也活泼豪爽、果断坚毅、开朗热情、负责认真,反之亦然。良好性格可有效地抵御不良精神刺激,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
家庭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就是这样的明显。处在健康、科学、文明家庭环境中的人,其心理也必然是健康和高尚的。反之,处在落后、愚昧、破碎家庭环境中的人,其心理多半也是愚昧、玻碎和扭曲的。这样,用“家庭塑造人”来概括家庭对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少年心理的影响,看来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