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献身
1991-12-30俞友德
俞友德
人们说:“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有许多年事已高的学者、专家仍然在默默地工作着,他们那种可谓兼程而进的精神十分感人。但试想,如果他们没有健康的身体,又怎能在各自的园地里继续耕耘、播种呢?毫无疑问,这是和他们平日注意养生、坚持锻炼分不开的。据说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每天都要打几次太极拳,显然,养生为献身于事业作了可靠的保证。
事物往往是双向的,养生为了献身,献身也有利于养生。
老年人更成熟、更老练,认识到这个优势,就会感到有许多事需要去做;有了这个欲望,也就有了精神支柱。年已古稀的姚雪垠同志,为了实现他宏伟的创作计划,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学遗产,正以“老夫聊作少年狂”的豪迈气概,每天清晨3点就起床挥毫写作,这样充沛的精力,除了他坚持体育锻炼外,就是来自于崇高的追求。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年届90仍笔耕不辍,自然也是基于有崇高的追求精神。宋代欧阳修说过:“优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宴安鸠毒”是人所共知的。执着的追求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人们保持旺盛精力的一根坚强的精神支柱。
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关系从来就密切相关。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往往有空虚感,若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那就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了。因为“黄昏”心理可以加速生理老化,是不利于健康的,是不可取的。曹操说得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昂扬积极的心态值得我们效尤。
也许有的同志在选择干什么时有一定困难,其实可干的事多得很,它们有的或许是“微不足道”,但只要做得出色,同样可以在自己身后留下一座权势和金钱所不能建造的丰碑。何况在我们把情感倾注在自己所选定的工作上时,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客观上也会自然地排除种种可能导致苦恼的俗事纠缠,这也大大有利于养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上就有“聚精会神乃养生之大法”的精辟论断。
总之,养生是为了献身,献身也有利于养生,懂得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懂得了科学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