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天堂之门》
1991-08-20棕河
棕河
《预防青少年犯罪战略》一书,全面介绍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总结了对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战略和实施方案,是从事社会学、法学、青少年犯罪研究和政法、宣教、青少年工作者了解防治青少年犯罪和研究这方面问题的有价值的著作本书作者魏久明,是中国表嫠年犯罪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全书23万余字,华龄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黄城根北街11号
这是个算得上简单的故事:
几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怀揣对“天堂”国度的美丽幻想,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迎接他们的却是学会生存的挑战。求学、打工、谋和爱情的辛酸经历,使他们感受到了面对现实的困惑和幻灭,以及追求的痛苦。合伙的生意失败,无异于冰上加霜。最后,其中的一个孤注一掷,走进了赌场。侥幸赢得的巨款于是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不简单的是这故事本身的故事。
这部名叫《天堂之门》的话剧,反映的是留学生的生活,完全由留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并且用普通话演出。此外,华语剧出现在澳洲当地正规剧场的舞台上,也是前所未有。在两大中国人集中的城市墨尔本、悉尼竟连演19场,场场爆满,可谓盛况空前。观众反应之强烈也为创作者们始料所不及:
“我看了三次,每次我都哭,太感动了。”
“这戏真正反映了我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处境。”
……
够了。这里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舞台背后的这些留学生吧。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剧组总共只有7个成员,且原来都是专业搞艺术的。编剧丁小琦,也是导演之一,在国内即发表过小说、剧本和诗,她的作品《女儿楼》曾被拍成电影并参加了“亚洲电影节”。在澳大利亚也出版了她的作品翻译,她是作为访问学者赴澳进修的。而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金翼,身兼舞台监督与演员二职的萧农刚,以及担任女主角的王梅梅、周月,在国内都曾经是小有名气的影视、话剧演员和节目主持人。如此阵容可算不弱,他们却仍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去年年底,丁小琦应维省华联会主席杨锦华先生之约,根据自己留学生活的亲身体验,仅用7天就创作出了《天堂之门》,演出的经济赞助正是出自杨先生的会计事务所。在满世界的YES和NO声中,要找到说中国话的专业演员,困难可想而知。又是登广告,又是打电话、托人找关系,丁小琦忙了个不可开交。找到金翼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她“只差一点就扛个锄头到坟场去刨坟了”。
合作中有欢乐,也有为艺术的争吵。但相同的心愿使这个集体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不放弃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全剧共9个角色,却只有4个专业演员,只好一人身兼数职,尽管如此,他们表演的投入和自身的艺术修养,仍极大地感染了场内几乎每一位观众。更绝的是,舞台上除4个秋千外,什么道具也没有;作为背景的是用一堆不规则圆形(全都是商场里的废纸盒)构成的巨大符号,又像一扇门,又像别的什么。加上绚丽多彩的灯光,创造出一个具有浓重戏剧气氛的舞台空间。明显的因陋就简,却处处不乏匠心独运,而正如演员们所说:“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丝毫的造作,我们会用全部的艺术才华去表现我们早已熟悉的现实生活。”演出的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丁小琦在谈到创作意图时说:中国留学生在澳洲已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澳国政府还是留学生自己,对此都不应回避。所以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为了克服与当地多元文化认同的困难,这部话剧本身便是种努力。故事的真实,不仅使留学生观众能够面对自己,也使当地的人们加深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
也有人对演出提出了异议,认为它过多地展现了留学生痛苦、迷惘的一面,却忽略了他们在逆境中抗争、进取的生活轨迹。他们指出剧本停留在对留学生生活展览式的陈列,却缺少对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一种冷静的反思和再认识。
尽管意见不一,当《天堂之门》今年2、3月份演出时,却被该国文艺界人士称为“是一个杰出的中国式话剧,又是一个艺术水准极高的现代澳洲话剧”。从这点上说,话剧的出台被誉为“在澳洲发扬中国文化的一件大事”似不过分。况且剧组将赴新加坡演出,并正积极争取回国献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