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中国青年》的老作者田家英

1991-08-20丁磐石

中国青年 1991年10期
关键词:田家英中国青年毛泽东思想

丁磐石

去年春夜,我含着眼泪读着田家英的夫人董边同志赠我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这本广为流传的回忆录,一桩桩的往事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禁不住也想写篇文章来纪念《中国青年》的老作者、青年的良师益友田家英。

1950年初,我到《中国青年》编辑部工作不久,老社长杨述同志即派我到田家英同志处约稿。田家英,我早已闻名,在我的想像中,这一定是位年纪较大、不苟言笑的学者,哪知见面后却发现他年纪还不到30岁,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而态度很随和。我还没有讲完来意,他便问:“听你的0音,你是四川人吧?”我点头称是。他又问:“是四川哪个地方?”“成都。”“啊!我们是同乡,我也是成都人。你家住在成都哪里?”“成都东北部的狮子巷。”“哎呀!我们是街邻,我家在方正街。你记不记得,方正街和狮子巷交界的街口,也就是簾官公所那条街的北口,有个中药铺,我就在那药铺里当过学徒。”我惊讶这样一位有名的理论家,毛主席的政治秘书,是小学徒出身。我说,我常到那个药铺去买药,多半见过您。他也很兴奋,继续问我在成都上过哪些学校。我告诉他,我上的小学是省立北城小学,中学上过成都县立中学。我话音刚落,他又叫了起来:“太巧啦!我上的也是这两个学校,我们还是先后同学啊!”

他对我更热情更亲切了,我也更不感到拘束。回到编辑部,我向杨述同志讲了这情况,杨述同志也很高兴,说:“他那里以后就由你联系,你要多向他请教。”

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

家英同志把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他对青年工作、青年的影响,首先也是在这个方面。解放初期,他多次到中央团校讲党史,讲毛泽东思想,讲得很系统,有很多独到精辟之见,学员们反应强烈。每听到他要去讲课,好些团中央的干部都要去旁听,没有机会去,也要借听课笔记来看。他从在延安时起,就开始研读毛泽东的著作,曾把书中的论述按专题作了摘录,剪贴在一本本的土纸簿上。这是我国第一部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大有助于学习毛泽东思想。我初次在他的案头看到这几大本摘录,爱不释手。以后,杨述同志就要我把这几本摘录借来,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印成内部读物,供团中央机关干部、编辑人员学习。1950年,家英同志以这专题摘录为据,拟为《学习》杂志写一系列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头两篇文章发表后,我们曾要求他把这批文章分几篇给《中国青年》刊载,他说已经答应了《学习》杂志,不好失约,而且那样理论性较强的文章不一定适合青年。他建议我们杂志另行写些较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文章。根据他的意见,《中国青年》曾按专题陆续组织了文章来分别介绍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阶级观点,等等,这对促进青年确立革命人生观、培养优良的思想作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在广大干部和青年中日益高涨,1950年5月,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同志亲自选订了文章,注释工作则由家英同志主要负责。那些时期,我每到他那里,都看见他在专心致志地搞注释,为此常开夜车,把0睛都熬红了。

1951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问世,举国上下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而注释也深得好评。在一次学习报告会上,邓拓同志就说:“注释工作是田家英同志主持的,写得很好,值得珍贵,要好好看。”从《毛选》第一卷到第三卷出版,《中国青年》发表社论或文章进行宣传,事前都要听取他的意见。1960年国庆11周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了,他亲自指导在他身边工作的逄先知同志为《中国青年》撰写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纪录》的长文,对这部选集详作介绍。文章既阐明了我们党在解放战争中所实施的英明的战略和策略,分析了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关键原因,还指出了人民民主革命彻底胜利后为何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青年们读了这篇文章后,都深受启发。家英同志对帮助干部和青年学习毛泽东思想,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他还感到自己尚有未尽之责。1964年,他又向党中央建议,编辑《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乙种本,分别供一般干部和青年学习。这建议被批准后,他即主持了编选工作。

《中国青年》从1948年底复刊起,就注意刊登革命先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1952年,李锐同志撰写了《毛泽东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的传记性著作,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记述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组织新民学会等活动;第二部分是“五四”运动前后从事革命的情况;第三部分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而斗争;第四部分是在湖南领导初期工人运动。书中所引用的资料有毛泽东的手迹、笔记、记录和有关革命烈士的日记、信札、文章,以及其他革命前辈、著名人士的谈话等,全书内容丰富而真切。李锐同志与家英同志是莫逆之交,就是经过家英同志的推荐,《中国青年》从1953年第14期起,将该书加以连载。每期发稿前,家英同志都要作最后的推敲、审改。这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的发表,不仅对培养青年革命斗志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而且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至今犹为治史者所推重。

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

家英同志天资较高,而又勤奋好学。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不但精研毛泽东思想,又擅长诗词、文学,更通晓党史、我国近现代史以及古史。他在延安时,曾编写了《民国以来大事记》一书,全书所据都是当时报纸消息等第一手资料,内容十分翔实。我看见后,曾借回到编辑部与好些同志轮流阅读。他在解放初为《中国妇女》杂志写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话》,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我还在他的书架里翻出过他写的关于中国通史的部分手稿,读后也感到有许多新颖之见。看来他曾有撰写中国通史的意图,只是因工作任务繁重,始终未能如愿。家英同志在学习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服从工作需要,干什么学什么。比如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我们去向他请教《中国青年》应如何宣传时,他就讲,自己不熟悉宪法学,为了做好起草工作,既仔细研究了清末到民国以后历次制定的宪章、宪法和约法和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参阅了英、美、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又读了不少的有关法学书籍。这次,他又对我们的宣传提了好意见。1954年,《中国青年》为庆祝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接连发表文章,介绍有关宪法的基本知识,阐明新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基本精神,更强调了渗透在这部宪法中的一切权力归人民的民主思想。这次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是与家英同志的指教密不可分的。

解放之初,我年只20来岁,对学习马列的理论,尚不得其门而入。,个星期天,我和社里两个年纪也轻的同志为此去向他求教。他讲他个人的体会是,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学马列,无论从哪一组成部分着手均可,他说他自己则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这三大组成部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钻通了一个组成部分,就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但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有关著作。他自己在延安时学习政治经济学,就把能找到的马、恩、列的著作都读了,因能找到的原著有限,为补不足,还阅读了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河上肇阐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和我国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等。下了这,番功夫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他又补充说,当然,说学马克思主义可先从一个组成部分入手,但并不是意味着就不必学其它组成部分,要知道,也学其它组成部分,学得愈多,就愈能懂得马克思主义。他就是这样学的,如1951年前后,他就说他正在系统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除了教我们怎样学马列之外,家英同志介绍的学习方法还有不少。上面这一段话,出自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家英同志把它抄录压在自己的玻璃板下,似乎是作为座右铭,他向我作推荐说,这揭示出一个重要的为学之道。是的,学海浩瀚无涯,初学者总难免望洋兴叹,但只要下苦功夫而终不悔,必“衣带渐宽”,渐渐入门。坚持下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必大有所悟,求得真知。

家英同志在学习上堪称是我们的表率,当年我把他提倡的学习方法一一转述给我们编辑部的同志,大家都很感兴趣。好多同志照他的意见进行学习,果然都得到很大的进步。洁若玉坚若铁

逄先知同志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这部回忆录中说,家英同志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关心群众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是实事求是。关于这,在他一生的言行中,确有充分的证明。也是在1950年夏秋之间,我们听说家英同志在一个机关的学习会上作了题为“改造自己”的讲演,讲得很有内容,杨述同志便叫我把家英同志请到自己家里,让他一边喝酒,一边把这讲演改写成文,在那年第45期和46期《中国青年》上连载。这篇文章就着重阐发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应无条件地为人民服务,具体地为人民服务,还介绍说,清代郑板桥写过四个大字“难得糊涂”,下面加有注:“聪明难,糊涂亦不易,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据此,他谆谆勉励青年,对有关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应该聪明,多用心思,对只关个人的小事,则应糊涂,不要斤斤计较。对此,家英同志自己是身体力行的。1948年冬,《中国青年》即将复刊,他亲自把他写的长诗《不吞儿》送到我们编辑部来,在刊物上连载。此诗描述山西汾河流域贫农不吞儿一家在旧社会逃来逃去,总逃不脱地主租税、高利贷的盘剥,以致父亡母嫁,妹妹给人抵债当丫头,境况极为悲惨。这是真实的故事,全诗情节感人,吸取了许多农民的生动语言,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洋溢着对地主阶级的恨和对农民的爱。这是他1947年到晋绥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在思想上获得的一个硕果,从此也可以看出他是深入农民群众,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

家英同志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大事聪明,小事糊涂”,还具体体现为处处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工作不辞劳累,生活作风艰苦朴素。50年代,他住在中南海静谷的老平房内,一间是他藏书的地方,四壁都是装满了书的书架,一间是他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木椅,还有一小间是卧室,只有四五米宽,里面仅放一张床,很黑,白天也少见阳光。他就在这里废寝忘食地工作学习,累得患了神经衰弱症,靠服安眠药才能睡觉,还是不肯多休息。他毫不讲穿着,1950年夏季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编辑部两个同志去他那里谈完工作后,他得知这两位同志是中央团校第二期的毕业生,就打电话把在中央办公厅工作、她们的同班同学约到瀛台划船团叙。一上船,他就脱鞋袜,要把脚伸到水里。他穿的是布袜布鞋,鞋面破了大洞,露出了脚趾头,大家都笑他,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呀!”他出身贫寒,幼年父母双亡,靠哥嫂抚养,刚上初中,哥嫂就强迫他辍学去当学徒。但他立志要“读尽天下书”,想学古文和古诗词,没足够的钱买书,就去买便宜的开明书店的活叶文选来学习。哥嫂对他刻薄,他却不念旧恶,能以德报怨。1951年,《学习》杂志把他所写的一系列阐发毛泽东思想的论文汇集为《为人民服务》一书出版,他就把刚拿到的一二百元稿费寄给了他的哥嫂。一天,他请我到东单四川小饭馆喝酒吃家乡菜,饭后同我坐在正义路街口石头上闲谈到这事时就说:“他们老写信来叫困难,我把这笔稿费寄给他们,免得他们去找政府救济,这也是在减轻社会负担。”他就是在这样克己为公,为国家人民着想的。

家英同志由衷地敬爱毛泽东同志。解放初期,他对我说过,叔本华曾说,对一个伟人,只能远观,多接近了,也会发现伟人也有很多大毛病,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愈久,则愈觉得他确是伟大。他对毛泽东同志感情深厚,在抗美援朝中,毛泽东同志过度操劳,有一次,我去看他,他就控制不住忧虑的心情,向我透露说:“毛主席最近身体不好,血压高,满面通红……”他为此很着急。对毛泽东同志的片纸只字,他都注意收集珍藏。也是1950年,我去见他,发现他桌上有张毛泽东同志写在宣纸信笺上的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是毛泽东同志新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诗,我首次看到十分惊喜。他告诉我,毛主席常以练习书法作为休息,有时就写下自己的新作。他常去收拾毛主席的书桌,这是刚发现的,对这些珍贵的墨迹,他都好好保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影印出版。他当时不许我抄录这诗,我便把它强记下来。回到社里,我把它抄出送给杨述等领导同志看,他们都赞赏不已。

也正因为家英同志以革命利益、人民利益为重,所以他能实事求是。他虽然很敬爱毛泽东,但不迷信盲从,更不阿谀逢迎。他经管毛泽东同志的来往信件,我就亲眼看到,对毛泽东同志给人的复信,他觉得有不妥之处,就写上意见,退请毛泽东同志修改。1960年前后,他多次下农村蹲点,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痛感我们在大跃进中的工作失误,就敢于直言不讳。反右倾运动刚结束,我去看他,他问我在这次运动中情况怎样。我说“挨批了。”他立刻说:“我也受批判了,是啊,这两年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家怎么不会有意见?”以后,他坚持应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正确主张,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同他有分歧,就不大信任他了。“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为斯耶。”这是他自撰的铭文,也因为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铁骨铮铮,于是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江青、陈伯达等迫害致死。我在“牛棚”中风闻他的死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

家英同志辞世时,年仅44岁,我至今还在想,如果他还健在,他必为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必为我们学术文化事业作出更优异的贡献。许多同志都为他英年早逝而哀惋,写了悼文记述他的优良品质和不平凡的一生,东鳞西爪,点点滴滴,拙文聊作些佐证,更是为了表达我个人和曾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过的老编辑们对这位令人崇敬的师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猜你喜欢

田家英中国青年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最有才华的秘书】田家英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
胡耀邦和《中国青年》
“京兆书生”田家英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