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杯”团的教育活动好点子征文
1991-08-20
四川攀枝花市19冶公司是冶金部直属的大型施工企业,青年工人6000余名。一个时期青年思想中“扣子”很多,影响生产积极性。1990年初公司团委举行大型、深入的思想调查,团员青年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如:“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快,生活水平高,社会主义好在哪?”“现在搞改革不就是采用了资本主义那一套才把经济搞活的,这不正是承认社会主义不行了吗?”等。问题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上。公司团委认为,这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决定以大讨论的形式,开展“理想忠诚”活动,帮助青年解开“扣子”,理顺思想。
讨论刚一开始就有人提出:“现在的问题不是看你有没有真理,而是青年的‘冷漠病,你有教材他不看,你组织讨论他不来也不发言,何谈解扣?何谈理顺?”这引起了团干部的注意,对此他们专题研究了组织方法,决定从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教育人的原则出发,组织好讨论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他们对骨干力量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教材和有关文件,让他们提出各种疑问,互相解答,使团干部澄清思想,增强信心。在讨论的过程中公司团委注意用互相启发、自我教育的办法,团委书记注意引导,及时归纳,提出论点、论据,引导大家在本质问题上辩论,防止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讨论时他们发现有些团干部认为,只有大家都讲社会主义好、制度优越讨论才算成功,结果讨论出现了有准备的“一边倒发言”。公司团委发现后及时指出,讨论会成功的标志是参加者讲真话,求真理,而不是违心地一边倒。为了打消发言者的顾虑,团委声明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讨论中的记录只记观点,不记名字等,使大家消除了顾虑,畅所欲言。敞开思想是讨论的前提,如何引导青年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则是讨论的关键。团委坚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靠专家学者力量,从理论上和思想方法上“解扣”,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自1990年6月至1991年2月各级团组织共组织6000余青工、4000余团员以及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大讨论”活动。他们总结了三条经验:一是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不能各人用各自的标准;二是必须把理论观点与历史背景和当前实际对照,避免出现理论上通,现实中懵的现象;三是抓住一个问题谈深谈透,不基本弄清不转移话题,避免问题太多,蜻蜓点水。
“三分法”与“三结合”
在开展“理想、忠诚”系列活动中,四川宜宾团地委坚持了“三分法”原则和“三结合”方式,收效甚好。
所谓三分法,即分层次的原则,在团员队伍中已婚团员占相当大的成份,这部分人家务负担重,剩余精力、时间少,想问题相对复杂,所以他们的活动与未婚团员不能等同,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开展活动。二是分行业的原则,在“理想、忠诚”的主题下,每个行业该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行业,针对不同的实际就会使活动产生不同的效果。三是分区域原则。他们按属地原则,把各地区划分为片区,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既要组织本片区内的各种系列活动,又要承办邀请性质的活动,并及时将活动情况上报领导部门。
所谓“三结合”即统一行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统一行动主要指由领导小组、团地委组织的全区性活动,分散活动主要指各片区、9个县城和60多个区镇的独立活动。二是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团地委把“社教”作为农村开展“理想、忠诚”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农村青年在“社教”中激发的热情,引导到振兴家乡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三是全年目标管理和当月指标考核相结合,为保证活动达到分层次、求深化、见实效的目标,他们实行了“长”“短”结合的考核办法。对“理想、忠诚”活动,在年初就签订了目标管理书,年终考核奖惩兑现。活动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对4个片区9个县城,“规定”活动不得少于3个,“自选”活动不少于4个;如果活动中有比赛项目,参赛面不少于80%。这些措施使宜宾地区的“理想忠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成为了许多团组织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
“理想、忠诚”的旗帜下
1990之春,本刊与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举办了“让团徽闪耀理想光芒,做社会主义忠诚儿女”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四川团省委实现了他们的追求:“特色、深化、实效”。
“理想、忠诚”活动的开展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针对共青团和青年特点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使思想教育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保证教育的可行性。二是对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实现目标管理,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使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化虚为实,变软为硬。三是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全面活跃。这些特点表现出共青团四川省委在生动活泼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