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一个拳击手”

1991-07-15方一真

读书 1991年2期
关键词:拳击手住宅机器

方一真

勒·考柏西埃和他的《走向新建筑》

有时候我失望了,人们如此愚蠢,以致我恨生不如死。在我的一生中,人们总想把我打得粉碎。起初,他们叫我肮脏的工程师,后来说我是想当建筑师的画家,再后来又是画画的建筑师,又是共产主义者,又是法西斯分子。好在我的意志一直坚强如铁。年青时虽然很胆怯,我却迫使我自己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前进。我是一个拳击手。

这是进入晚年的勒·考柏西埃在回顾自己一生经历之时,写下的一段话。不无心酸,但又何尝不欣然、傲然。

三年前,建筑界纪念了这位享誉世界的现代建筑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今天,又读到他的《走向新建筑》的中文新译(收在《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这本宣言式的小册子,再次引起我对这位“拳击手”的深深敬意。

《走向新建筑》孕育于《新精神》的母腹。后者是一九二○年考柏西埃与新派画家和诗人合编的一份综合性月刊。杂志中的文章,囊括音乐、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绘画、雕刻、政治、建筑……诸门类,思想是激进的。一九二○年,他将自已发表在此刊上的鼓吹新建筑的文章汇为一集,便是《走向新建筑》。

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

存在着一种新精神。

存在着大量新精神的作品;他们主要存在于工业产品中。

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

可以说,打破这种窒息建筑的陈规旧习,就是《走向新建筑》的宗旨。

出生于瑞士的一个钟表制作中心、一个钟表匠世家的考柏西埃,或许天生就带有对机械的敏感。他从现代工业的成就——轮船、飞机、汽车——中看到了机器的伟力,由此而提出了“住宅是住人的机器。”

方此之时,考柏西埃考虑得最多的,是住宅建筑。“为普通人,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体的尺度,典型的需要,典型的功能,典型的情感。就是这些!这是首要的,这是一切。可敬的时代,它预示人类将抛弃豪华壮丽!”因此,他提出,住宅问题、公寓问题也可以像汽车的车架问题一样来进行研究,住宅建造也能像机器一样连续生产。他呼唤着建筑的革命:应该以新型的建筑材料——钢铁和混凝土结构新型的建筑,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所谓“住宅是住人的机器”,最初乃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且不说这一口号遭到了以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的指责与非难,即在当时,亦是不为多数人所理解的。与他同为现代建筑大师四巨头之一的赖特就说道:“好,现在椅子成了坐的机器,住宅是住的机器,人体是意志控制的工作机器,我还可以说,人心就是一个血泵,这不叫人骇怪吗?”

不过,赖特的问难并不奇怪。这位建筑界的“浪漫派田园诗人”,从未以为劳动者建造大量住宅为使命,他所醉心的,是“有机建筑”,是“草原式别墅”。当然,确有情趣,确富诗意,也同样带有革新的意义,然而却不是可以被广泛采用的!毕竟,贵族气多了些(这里只是就一点而论,不拟做全面评价,当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而考柏西埃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一)底层的独立支柱;(二)屋顶花园;(三)自由的平面;(四)横向长窗;(五)自由的立面,以及他所作的“光明城市”的规划,并没有漠视人的基本需要。况且,他明确声称:机器本身也是为人所役的!(“住宅是住人的机器”,为考柏西埃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却并非由他首创。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在他所著《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中曾有十分精当的论述与分析——见“功能主义”篇)

越过古典主义规则严密统治的漫长的历史时期,考柏西埃惊异的、激赏的目光落在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

这是激动人心的机器。我们进入了力学的必然性里。这不是加于这些形式的象征;这些形式激起了一些明确的感觉,为了理解,并不需要一把钥匙。有点粗野,有点紧张,更加温柔,非常细腻,非常有力。(108页)

他所看到的,正是他所寻找的——不是山花、圆柱,而是体量、比例,是“连一毫米的细枝末节都起作用”的组成帕提农神庙的每一部件,更确切地说,是帕提农神庙与现代机械文明的对话!

从未受过正规的学院派建筑教育的考柏西埃,从帕提农神庙中所发现的正是为古典主义所忽略的建筑价值,诸如光线的自由变化、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不规则的环境中的自由布置等等(在他后来设计的普瓦松的萨伏依别墅中,可隐约见出帕提农神庙影响的渗透),因而将它看作是光与影的优美的造型。他说,“帕提农带来了坚定的信心:崇高的感情,数学的秩序。”(106页)

这种奇特的感受,或许正源自于考柏西埃一九一一年在布拉格、维也纳、布加勒斯特、君士坦丁堡、雅典和佛罗伦萨的游历。他曾记述他的雅典之行说,在登上雅典卫城之前,他在卫城周围逡巡了一整天。直待夕阳西下,方在余晖中登攀而上。这时,只见所有的石块遍被绮霞,呈现一派橙黄,犹如起火一般。

“看那使庙宇显得格外挺拔,环境格外荒凉,结构格外完美无缺的东西,力量之神获得了胜利。……建筑物的檐部都断裂了,摇摇欲坠,一种特别强烈的人类宿命之感笼罩着你。帕提农是一架可怕的机器,统治着周围几英里的一切,摧毁它们。”

是否就在这辉煌的晚景中,帕提农以其机械般的简洁和准确叩动了这位建筑家兼艺术家的心扉?是否就从这一刻起,他立定了要建造现代帕提农的宏伟的抱负(据佩夫斯纳在《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中所说,“考柏西埃有一次承认他在建筑设计中就是创造诗”,不妨认为,这一份诗意正是从帕提农汲取——那是从音乐和数学中抽象出来的最高艺术)?

只不过,成熟后的考柏西埃将青年时期浪漫的激情化作了冷静的理性——当然,它依然被热情所包裹,和由之而来的勃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准备开创一个新时代的冲动,使考柏西埃有意选择了许多极端的言辞以刺激古典主义的学院派。他说:

建筑跟各种“风格”毫无关系。

建筑有更严肃的目的;它能体现崇高性,能以它的实在性触动最粗野的本能;以它的抽象性激发最高级的才能。建筑具有如此独特又如此辉煌的能力,以至假如它扎根在俗务之中,它能把俗务精神化,……(67页)

当然,他不是真的否定“风格”。

他所追求的是反映了建筑结构本质的真实的风格。它是洗却铅华,汰除不具功能的装饰,而纯粹由线条和形体就足以确定了的真正的风格。这种以功能、结构为旨归,由人的创造性和物理规律的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建筑,风格是简洁、精确和肯定的。

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为建筑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自由。

新建筑的诞生,只待一声呼唤了。

考柏西埃以“工程师的美学”授人以符咒,“走向新建筑”便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口号了。虽然“新建筑”今天已成历史,但这变革时代的伟大开端却永远镌刻着这位创新者的功绩(“现代主义”以后被“后现代主义”所反对,主要是二战之后一代宗师们改变了初衷,当日的人道主义精神渐趋式微,“贵族”气味渐次取代了“平民”精神)。

考柏西埃绝不是一个技术至上主义者。他少年时代曾就学于美术学校,在绘画、雕刻及工艺美术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艺术的感受能力造就了他独特的、几乎是永不衰竭的创造力(就在他辞世前一年,还完成了两项具有创新意味的设计)。他自比、也被人比作米开朗基罗。在《走向新建筑》中,谈到这位大师的时候,他以这样动人的语言写道:“没有没有感情的艺术,没有没有激情的感情。沉睡在矿床中的石头是冥顽不灵的,但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演出一出戏。戏剧围绕着人类的关键性建筑物。建筑的戏=世界的人和世界之内的人。”如果说,米开朗基罗赋予了石头以生命,那么考柏西埃则是以钢骨水泥搬演了一幕幕机械时代的戏剧。他所完成的每一个设计都充满着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挑战,都洋溢着探索、创新的精神。

撰写《走向新建筑》的考柏西埃尚是一位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青年,斩截有力的句式,如警句格言般喷发而出的构想,不容置疑的自信,充分显示了这位“拳击手”的勇气与力量。只是热情有余,而构想未必严密,理论未必严谨。但这种高昂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却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以坚持不懈的实践丰富、完善了自己在这本小书中勾画的蓝图,尽管未能尽如人意,甚至也还有失败之例,但对这位“义无反顾”的“拳击手”,人们还能作出苛责吗?

尚有几句题外话。我想说,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其文明程度的标识,也许不是豪华别墅、高级饭店,而是住宅,是成千百万的平民住宅。故考柏西埃虽与密士、赖特、格罗皮乌斯并称,但他对住宅问题所抱的特殊关注和卓越的见识,总令人对之别存一份钦敬(一九五○年的朗香教堂固然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现代建筑的丰碑,但他对城市规划、住宅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才更是《走向新建筑》的精神所在)。此时此刻,又难免想到我们所立足的土地。当然住宅问题,研究起来很复杂,其中有许多非建筑的因素,并不是一位建筑师所能解决的,但如果它作为良心和责任,切切实实被建筑师所重视,所挂怀,并投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否对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多多少少有些改变,或起些促进作用呢?

(《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汪坦、陈志华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平]5.40元;[精]8.00元 ;《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将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拳击手住宅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6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4个月上涨
5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3个月上涨
1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第9个月上涨
神奇的独眼机器
拳王市长(大家拍世界)
拳击手的祈祷
拳击手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