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领导艺术
1991-01-01
善于识人之长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才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亦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他善于抓住人的品质个性的优点,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干部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
193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二十三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挡。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打起仗来比较灵活,毛泽东对他是器重的。但林彪这个人性格却很古怪,个性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一付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颇难同他共事。自从他担任二十八团团长以来,同各届党代表大都搞不好关系。下井冈山时,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在大余战斗中负了重伤。虽然当时军党代表毛泽东曾指示一定要照顾好,但林彪对党代表何挺颖仍不关心,结果这位身负重伤的党代表在夜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牺牲了。后来,担任了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又对纵队党代表谢唯俊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他挤走了事。林彪当了军长,但军政委未到职,代理军委书记赴党中央开会未归。作为红四、五、六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必须物色代理红四军政委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除了具备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还必须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经过他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
罗荣桓是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出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皮。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他深为士兵爱戴。罗荣桓担任三十一团三营党代表后,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三营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1928年湖南省委代表造成“八月失败”,毛泽东率三营南下接二十八团,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创造了巩固部队的好记录。
毛泽东发现罗荣桓是个人才,经过他的介绍,罗荣桓以一个下层工作干部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前委委员。他相信罗袁桓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几年后,毛泽东还曾感慨地说:“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罗荣桓走马上任,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罗荣桓在红四军开展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罗荣桓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之间,一时也相安无事。
反对“任人唯亲”
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能不能安排自己的亲朋故旧?俗话说:“一人得道,家中鸡犬升天。”中国官场历来如此行事。毛泽东考虑,要避免“任人唯亲”,必须采取超出“常情”的措施。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也有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来了,只要历史上没有什么问题,一介绍也就参加工作了。”但是,毛泽东却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他的不能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产党的主席,他要树立一种风范,毛泽东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象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垮台”。他对秘书田家英说,处理亲友一般来信的原则是:“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他这“四不”的基本精神是,反对“任人唯亲”。
一般来信的是这样,特殊的怎么办?杨开智的父亲杨昌济是毛泽东的恩师,这且不说。更重要的是,杨家是支持革命的。在杨开慧被捕后,他们曾设法营救。开慧牺牲后,他们又冒着风险收殓尸体,以后又营救毛岸英兄弟。杨开智自己的女儿也在抗日战争中光荣地牺牲了。对于这样的至亲,当他提出要来京工作时怎么办?毛泽东毫不含糊,坚持照章办事。他向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发出指示:“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时致电杨开智:“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后来,杨开智听从了他的劝告。
放手使用和尊重人才
在作出每一个重大军事决策时,毛泽东总是反复征求下级的意见,并高度尊重下级的反对意见,使下级保持积极思考的自由。
1947年6月底之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兵团相继进军中原,把战线从黄河推进到长江。国民党在中原战场配备80个旅的重兵,妄图将人民军队从这一要害地区赶回去。这一年年底,毛泽东曾计划让粟裕率部队进到长江以南,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深远后方,并吸引中原敌军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从而改变中原战局。1948年1月,中央军委电示粟裕,要他准备过江,并要求他“熟筹见复。”
粟裕经过“熟筹”,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分析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四个主力军的具体情况,认为我军渡江南进,不一定能达到吸引敌军主力回防江南、减轻中原我军压力之目的。相反,如我10万大军过江,更减少了中原我军的力量。他提出:应利用中原解放区已逐渐巩固的形势,集中兵力大量歼灭敌人,从而改变整个战局。
毛泽东对粟裕这一涉及到改变战略部署的意见极为重视。1948年5月5日,毛泽东召集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并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其后几个月战局的发展证明了粟裕预见的正确性。由于毛泽东的虚怀纳言,从善如流,粟裕随后又提出了在济南战役之后开展淮海战役等一系列建议。其他如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也都积极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将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消灭于长江以北。
毛泽东对下级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干部的放手使用上。他尊重下级的职权,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下级职权范围内的事,不随便干预和插手,而让他们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
彭德怀作为毛泽东的战友和下级,在革命战争中曾有过长时期合作的历史,对这个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毛泽东在任用他时,总是用而不疑的。1947年3月,胡宗南以23万兵力进攻陕北解放区,此时,身为军委总参谋长的彭德怀主动提出:在军区司令员贺龙未回延安前,由他指挥西北野战军两万余人的部队作战。毛泽东欣然同意。在与敌周旋的激烈战斗中,彭德怀大胆指挥,有时不免与毛泽东指示意见不尽一致。但毛泽东相信彭德怀的指挥能力,支持他临机处置的决断。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扭转了西北战局。沙家店战役后,形势大为改观,毛泽东为表示对这位军事家的支持和赞扬,再一次写下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
爱才育才有道
对打了胜仗的干部要鼓励,对打了败仗的干部要不要充分信任?1937年盛夏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一路艰难困苦回到延安的原西路红军总指挥徐向前。当时,一些人埋怨徐向前把几万人马都搞光了,一个光杆司令还回来干什么?拿破仑曾说过:“吃败仗的滋味是够受的。”徐向前现在也尝够了这种滋味了。毛泽东懂得,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西路军的失败也是因为许多复杂的情况造成的,不能怪徐向前。毛泽东爽朗地对徐向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蛋呢!”毛泽东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一下卸掉了徐向前的包袱。半年之后从抗日前线传来喜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从前线发来电报,太行山地区部队由几千人壮大到几万人。
对于干部的培养,毛泽东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专门知识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的武装,但他更注重的是实际工作的锻炼。他要求青年知识分子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并认为只有经过实际斗争生活的艰苦磨练,才能培养出革命事业的栋梁之材。1939年9月担任毛泽东秘书的周小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当时,周小舟很年轻,只有24岁。在此之前,他主要从事学生运动和宣传工作,并曾作为中共代表,与南京政府代表进行关于联合抗日的谈判。关于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干部,毛泽东主张他应在实际斗争中接受锻炼。两年后,周小舟到冀中区工作,毛泽东曾两次写信,鼓励他“切实努力,必有进步”。周小舟根据毛泽东的领导,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建国初,他担任了湖南省委书记,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负责干部。50年代毛泽东再次见到周小舟,高兴地说:“小舟变成了大舟了!”
(武山忠摘自《毛泽东的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