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姿态三弹
1990-08-28金马
金马
不要待到老之将至时再萌生紧迫感,让紧张创造的生活格调与青春色调同步,将是人生的大幸。
让始于青春的创造力,携着青春的生命一起前行,是把握住了生存智慧的表现,一切都是灰色的,只有创造充满绿色,充满希望,它能把生理性衰老推到生命价值的年轮之外。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常用之则至神。”(唐甄语)我们每一个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该牢牢地把握住有利的契机,为心之灵物灌注充盈的活力,以便使鲜活的创造力贯穿终生。
青年时代是最富于生命活力的时期,紧张创造的品格此时易于形成,也易于沦丧。对于一个上进心尚未泯灭的人来说,如果无视在青年时代培植紧张创造的生活品格,无疑是对人生最具本质意义的“玩忽职守”!缺乏紧张创造、追求的人,其聪明才智就会被大大压缩,人生可望达到的目标就会随之变成泡影。
紧张地创造,是一种人生姿态,它要靠悠扬的心境来调节,才不致使之失却审美的情趣,紧张和悠扬二者的协调和相得益彰,亦是具有哲学气质的表现,譬如人类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他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科学研究,具有紧张的创造品格,同时,他又精于小提琴演奏,并且艺术造诣很深。在他的心灵里,既有科学之魂在狂舞,又有艺术之魂在抚慰,这使得他的创造心理获得了高质量的平衡,独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恢宏境界。创造与美感,紧张与悠扬,不但壮丽着爱因斯坦的灵魂肖像,也壮丽着人类文明。
人类生存智慧越是高明,其生活姿态也越将是两极表现的结合:一方面将生命投入更紧张的创造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将竭力地把心境引入悠扬的田园牧歌式的状态之中。因为即使单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紧张和悠扬间歇合作,才有望使创造力不断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才有可能使创造性思维生息出更加深刻的产物。
满足与满意
对智慧追求的满足,是一种坏情绪。它导致创造的停滞,心理状态的落伍。
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是一种极好的情绪。它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有信心,有勇气,有乐趣,从而激励我们领略更多的人生风光。
事实上,一个人处世,时时事事都要求别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你即使做的是一件于人们极为有益的事情,由于人们受益程度的不同,或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也会招来种种不够满意的评价,甚至是种种莫须有的责难。如果你做这件事时,确实没有掺杂某种不够妥当或不够高尚的意图,而且确实取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你就不必太多地关心某些反面的看法。这时,你就不妨对自己满意——但不满足,以便信心十足地继续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过多地被少数人的偏见所左右,以致对自己失却了满意的心情,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使你消蚀奋进的意志和服务于人民的信念,从而大大地降低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亦是表明善于对自身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好高务远者对自己难有满意的心情。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过高地估价自身的能力和无根据地超前地估价事物发展的进程。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也就是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能力的循序渐进,以满意的心情注视事物发展的规律。
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的人,容易做到生活得畅快。他们永远不会自我坠落于盲目的悲观之中。这一天,有向某项事业成功逼近的结果,他们满意;这一天,由于某种原因,本明了某项工作可能失败的征兆,他们也满意。因为他们喜欢明晰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只要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们就满意,而且相信由此可以引出更为满意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满意是对人生历程必然规律的一种清醒的认识。
满意,并非无须寻求差距,但是,有差距,并不影响对自身满意的心情,因为满意不是横向比较的产物。如果以横向比较寻求对自己的满意,那么由于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你是永远也不会达到满意的,只能落得自悲孤鸣而已。满意,来自对自身生命历程的纵向观览,不管表现的形式多么曲折——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收获还是损失,只要你的智慧每天都有所长进,对成功的前景有所领悟,那就足以令你满意了。如果在此基础上,你又能不时地表现出某些高人一招的地方,奉献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智慧成果(这成果不论大小多少),那么,你就更不应该惶惶然若有所失了!
“愉快生活原则”
人人都希望生活得愉快。
首要的原则是,为了自身愉快地生活,你必须先尊重和欣赏他人生活得愉快。因为,愉快喜欢临幸愉快。
不要企图从一己之利出发去“改造”他人,还是从适应和维护环境的愉快氛围的角度多多改善自身那些有碍愉快的因素为上策。只要不违背人生大义,不悖离人类文明准则,就不必强行坚持与众不同的、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
不必争做“愉快的领袖”!你能给周围带来愉快固然可贵,喜欢响应周围愉快氛围的召唤,也许更值得珍视。只要你有一双寻觅愉快的眼睛和善于感受的心灵,就不难时常从生存环境中不断发现令人愉快的事由,那么,愉快的持续能力就会盛行不衰。
不要埋怨任何不能给你带来愉快的人,即使生活中果真有这种人也不必耿耿于怀,因为你也不可能是能给所有的人带来愉快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将其限制在不致于破坏愉快生活的程度就可以了,也无须试图将其转化为愉快的因素,因为人总是以“群”分的。
不要试图以自身愉快的兴奋期去改变他人愉快的抑制期。人们的愉快体验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也是呈波动型的。一个人,相对来说一个时期愉快一些,另一个时期更愉快一些,是很正常的,在愉快生活感受的“低潮”,通常对环境中的愉快因素的反应比较迟钝,如若这样的人这时同你相遇,切莫为对方比较冷淡而萌生不快。
愉快生活原则像散文,它欢喜淡淡的愉悦,静静的体悟,朴素而又明快,不像小说那样推崇波澜层出。它迷恋“荷塘月色”式的心境,“白杨礼赞”式的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