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呼唤
1990-08-28海燕
海燕
中国是一艘重载的巨轮,艰难而顽强地由多风多雨的20世纪驶向充满希望的21世纪。1989年,风浪曾给这艘巨轮带来了一阵颠簸。也就是在此时,一位刚刚步入青春的少年突然出现在所有中国人的视野里。所有的传播媒介在颂扬他的事迹,数亿青少年在回味他的生平,共和国的英雄谱载入了他的名字:赖宁。
一
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至今都不会忘怀影响他们成长的一批英雄少年的名字。这些少年英雄几乎都产生于农村,与那个时代多数的成人英雄一样,是纯朴农民的儿女。这一现象似乎应验了一种教育理想:人的基础教育要在封闭的乡村进行,因为那里有较少受到污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种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难题在于:封闭必然造成落后和愚昧。于是,这种教育观只好勉强赞成把人的后期教育移往城市。
从1989年开始,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就在寻找少年典型,以便作为那些备受娇宠的“小太阳”“小皇帝”们的榜样。赖宁立即被注意到了,他具有刘文学和龙梅、玉荣那样的道德感召力。但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他广阔的胸怀,敏锐的思想和出众的才华。没有这些,赖宁不可能赢得亿万青少年的心。
赖宁的出现似乎是一个奇迹:他既有农村孩子的质朴善良,又有城市孩子的开放和聪颖。“山沟里何以飞出金凤凰?”他的家乡四川石棉县城是个山清水秀的小镇。这里不仅满目苍翠,而且民风淳朴。大渡河日夜不息地奔流,乡亲们至今都记得许多关于太平天国和红军长征的故事。这就是赖宁成长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赖宁有一个温暖的、民主的家庭,这使他的身心发展得到充分的滋养。赖宁酷爱读书,热爱团队组织,热爱学校。正是书籍、学校和团队组织的教育,使赖宁克服了时空的闭锁,放开了眼界,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的潮流席卷了中国一切僻远的角落。小山镇也开始有了繁荣的商品贸易,绚丽的新潮时装,激越的迪斯科节奏以及人们心中萌生的那许多的憧憬和追求,优秀传统的熏陶和时代的冶炼,便造就了赖宁。
回顾赖宁的成长道路,人们认识到,应该把各种教育因素最佳组合,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优良环境,这样,千千万万个赖宁便会涌现。这无疑是重要的启示,然而最本质的意义在于:没有改革开放,也会有刘文学,也会有龙梅和玉荣,但不会有赖宁。
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令人眩目。那么多的激昂,那么多的渴望以及那么多由新旧冲突所带来的困惑。这些变化把亿万颗年轻少年的心灵充塞得满满当当。然而,赖宁却显得十分轻松地走进了新时代的精神世界。赖宁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他年龄本来能够影响的范围,无数青少年被他的形象所感动,无数中、小学生把他的名字记入自己的脑海中。这一切,都源于赖宁与这一代人同生同长,息息相连。
我们曾经熟知这样的训诫: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而今天的新一代人,却对此表示漠不关心。他们把幸福理解为对未来的追求。赖宁热爱今天的生活,但他从不满足于此,他对生活既有批判的态度,又有强烈的开拓和创造意识。
在赖宁身上,有民族美德的印记,有革命传统的影响,有雷锋精神的闪光,但他还拥有现代少年的特征。他敢于竞争,永不服输;他不避困难,敢于冒风险;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甚至反对人类对自然破坏性的掠夺开发,主张自然的平衡。
我们熟悉的许多英雄,他们大多都是以其高尚的品德感召和影响着我们。但是,新一代人不仅仅崇尚道德的力量。在当代青少年看来,赖宁同时具有道德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是德才兼备的典型。赖宁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以至拒绝免试保送重点中学的机会,自愿投入考试竞争,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无愧地跨入重点中学。赖宁极富个性,喜欢保持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东西。他生前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却有一个明确的成才目标—当李四光那样的地质学家,并为这个目标作准备。他始终在追求杰出,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完善。然而,令当代青少年钦佩的是,他把自我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达到了“有我”而“超我”的境界。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
中国当代的青少年已经大大地不同于他们的父辈。这是一种社会进步。我们也不应再满足于培养理想中的“传统人”而应造就从传统中脱颖而出的具有新型素质的现代人。赖宁的身上,集中了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现代要求。他把根深深扎在时代的土壤里。
三
1989年下半年以来,宣传和学习赖宁的活动以近年来少见的规模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许多地方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同志挂帅的学赖宁活动领导小组。这说明了赖宁不仅仅属于青少年,而且属于全社会。
没有比“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更能概括赖宁精神实质了。赖宁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善良而又极普通的人,并从他们那里得到教益。赖宁留下的30多万字的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怀念那个“路不拾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代。十年动乱击碎了人们的道德理想。当十年动乱结束,社会还没来得及恢复应有的道德秩序的时候,商品经济的大潮又汹涌而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彼此冲撞着古老的中国。如何才能重建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呢?
赖宁的生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在人民利益面前,赖宁敢于献出生命的英雄壮举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和称赞。赖宁的牺牲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种贡献就是呼唤一个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新时代。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它容纳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鼓舞最有觉悟的人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而奉献自己,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的崇高准则。
赖宁的精神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如能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将会有力促进我们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
这一代青少年中并不独有一个赖宁。在此之前之后,涌现了一大批闪耀着共产主义精神光辉的优秀青少年。这与近年来团队组织坚持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有关。尽管“共产主义”四个大字醒目地写在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章程上,仍有一些同志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吗?回答很简单:如果没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在于,我们曾经把共产主义的教育大大地简单化、神秘化了。其结果是使共产主义教育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东西。读一下加里宁的论点是十分有益的:“共产主义原则,简言之,就是具有高度学识的、诚挚的和先进的人们的原则,就是爱戴社会主义祖国、同志情谊、人道主义、正直、热爱社会主义劳动及其它每个人都了解的高尚品质。教育和培养这种本性与这种高尚品质也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赖宁就是这样一个诚挚的和先进的少年。他对家乡和祖国有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他对友谊极其珍重,如水晶般的纯正,他的优秀品质正是每一个人,包括孩童都能了解的。这些,也就是共产主义品德。难道需要有很高的觉悟层次才能开始培养这些品德吗?
优秀品德的培养无疑是共产主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然而共产主义教育的内涵还要丰富得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是使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得到充分解放,是使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共产主义教育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赖宁就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他不仅有高尚的道德,而且有丰富美好的情操。他爱好文学,喜欢吹笛,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曾获奖,他热衷于科学实践和手工制作,他还坚持对自己进行严格的体育训练。培养赖宁这样的青少年,也就是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曾经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过程中走过弯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共产主义理想赋予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历史机会。没有谁比青少年一代更加憧憬美好的明天。因为明天属于他们。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新主人。他们将面对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靠他们把握。因此,这一代青少年不但需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要具备迎接明天挑战的现代素质。
新世纪的呼唤产生了赖宁!新世纪的呼唤需要千万个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