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暮鼓与晨钟

1990-08-28吴昊

中国青年 1990年2期
关键词:撞钟全城寒山寺

吴昊

某报在一版辟了一个言论专栏,叫作“暮鼓晨钟”,意思大概是说,警策之言天天有,暮鼓晨钟报人知。当然,报纸的言论,如果真的能像暮鼓晨钟那样,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怀和遐思,并能让人在钟鼓声中陶醉于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从而受到启迪,得到升华,那当然是一种高水平的享受。

不过,把钟鼓之鸣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今人远远没有古人的福份高。因为钟鼓在今天的生活中已不像在古代生活中那样重要了。古人打仗,先要击鼓;鼓是进攻的信号,而且擂鼓可以助威,可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我们今天也还在常常引用的“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在战场上那样,一股劲贯彻始终,直至胜利。即使是打官司告状,古人也得先到大堂前击鼓鸣冤,“大老爷”才会升堂问案。连卖针头线脑的货郎,也总是接着鼓,招徕顾客……今天谁还这样干呢?现代化战争中有飞机、大炮、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原子武器,击鼓还有啥用?如今的各级政府门前,早已不悬鼓,打官司、告状有信访处、举报站,有时候打个电话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货郎们手中的摇鼓,也早已变为儿童玩具。

然而早先的北京人,晨昏起居,是受地安门后面鼓楼上的鼓声支配的。据记载,那时候的鼓楼上有24面鼓,代表24节气。每面鼓直径4.5尺,高6尺,每日晚8时定更,又称起更、初更、交更,一城百姓军民,开始净街、打烊,以后每隔2小时为一个更次。10时称二更,12时称三更,2时称四更,4时称五更,6时称亮更,新的一天开始。鼓楼后面是钟楼,鼓声与钟声相揉相济,意境深远,是很美的。全城静寂,只有钟鼓之鸣在夜空中缭绕,人们一夜长睡,肯定比现在的闹市搅扰要舒服得多。

当然,钟如何撞,鼓如何敲,是大有讲究的。据说鼓的击法是“紧十八,慢十八”,相间六次,共一百零八下。现在北京人口头说的“紧十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许多人已不知道是指击鼓的节奏了,倒像是数过往街头的大姑娘小媳妇哩。古人以鼓计时,当然不如今人怀里揣着“北极星”,腕上戴着“英那格”,墙上挂着“康巴斯”,来得痛快,但却不需要半点投入,而且会增强人的时间意识。因为击鼓的人,从来不征求谁的意见,管你听不听,反正到时候他就要击鼓。

撞钟也很讲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至今仍是姑苏一景。想想吧,船停在寒山寺南面的江湾里,夜半人静,星光渔火,浅斟独酌,忽然从寒山寺里面传来钟声,悠扬悦耳,不仅使诗人情思翩翩,即使是个普通游人,也会心旷神怡的。而且那钟又撞得极有章法:要在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里,撞完一百零八下,且最后一下一定要撞在午夜与凌晨交接的那一瞬间。而河南少林寺的钟声则是前发三十六,中击三十六,后断三十六,也是一百零八下。杭州灵隐寺的钟又是另一种撞法,叫作“前击八,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二声,三度共成一百零八”。不管怎么变,都是一百零八下,估计是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来的。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常受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说支配的。

撞钟击鼓既是这样讲究,因此,从事这一工作的和尚、女尼、道士,都非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不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代人以为是贬意,其实对于古人来说未见得如此。那些吃惯了大锅饭的人,干事情马马虎虎的人,说不定把钟撞成一百零七下或一百零九下,也未可知。

唐朝戴叔伦在一首诗中曾写道:“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一片钟声使全城的人都动了起来。如果撞钟之人是个睡懒觉的和尚,太阳照到屁股上还在蒙头打呼噜,岂不把全城人的事都给耽误了?!

击鼓亦然。

猜你喜欢

撞钟全城寒山寺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全城盛事
香港全城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全城联动时代
撞钟的活儿不好干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全城盛事
游苏州寒山寺
“小和尚”撞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