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在大庆

1990-08-28谢然浩

中国青年 1990年7期
关键词:大庆油田改革

谢然浩

“这里很有生气。”199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大庆视察工作时这样评价大庆。他指出:“不仅石油行业要学大庆,各行各业都要学大庆。”

熟知大庆的人都知道,正是改革给大庆带来了虎虎生气。作为我国工业战线在艰苦创业年代里涌现的一面红旗,大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率先奋起,交出了一份比六七十年代更出色的答卷:从1979年2月到1990年2月,大庆累计生产原油5.8亿吨,是前19年的1.35倍;累计上缴国家财政370亿元,相当于前19年的95%;出口原油1.6亿吨,创汇269.5亿美元。

大庆人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大庆的今天!

1979年2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出了一条这样的消息—主题: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就是好;副题:大庆井下作业指挥部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收到显著成效。同时,还配发了题为《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的评论员文章,赞扬了大庆井下作业指挥部“用鲁迅先生说的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敢实践精神,来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气魄。

当时,一般读者也许不会注意这则消息,但是,在具有20万职工,120多亿固定资产的大庆油田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庆的第一步改革就是以此为契机开始的。

如果说,1986年以前,类似井下作业指挥部的改革仅仅是拉开了大庆油田改革壮剧的帷幕的话,那么,1986年以后,大庆可以说进入了大规模全面改革的新时期。

1986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85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上,出现了一行闪光的数字,大庆原油产量达到5525万吨。这表明,大庆已顺利实现了从1975年起连续10年稳产5000万吨的目标。

这年的1月26日,大庆举行了稳产10年的庆功大会。在这个庆功大会上,大庆又宣布了向第二个“高产5000万吨、稳产再10年”迈进的新目标。

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大庆每一位领导成员,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向新目标迈进,谈何容易啊。经过26年的开发,大庆已进入了高含水开采期,出现了产量逐年递减的趋势,油田综合含水率已高达75%。要从地下得到1吨油,必须先注入5吨水。如果不挖掘潜力,增加投入,大庆每年要减少450万吨产量,相当于4个半玉门油田。增加投入并非易事。由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国家计划拨给油田的物资一年比一年减少,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基本上要靠企业从市场上获得,甚至以几倍于计划价格的高价买进,使得企业在油价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财政情况日益恶化,越来越入不敷出。

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初春的油田,白雪覆盖,寒气逼人。大庆石油管理局的会议室里却热气腾腾。大庆决策圈的成员们,正在谋划着油田的发展蓝图。副局长周家俊首先开炮。“我认为,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加速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试点,把油田二级单位推向社会,搞自主经营,使之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赞同、反对、疑惑、惊讶,各种说法都摆到桌面上。

周家俊还在慷慨陈词。“……我认为,把这些单位推向社会,就是要通过‘断奶,逐步使企业真正成为直接与市场相联系的经营者,从长远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大庆石油管理局长王志武默默地听取每个人的发言,心里很不平静。1979年以来,大庆虽然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长期形成的“一捆”、“一个漏斗”、“一杆子插到底”的生产组织方式,“一本账”、“一支笔”、“一个金库”、“一把钥匙”的高度统一管理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束缚着大庆的活力。无论是从大庆面临的重任来看,还是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来衡量,大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改革!

经过再次召开局长办公会,一个经过修改、完善,主要是搞活二级单位的改革方案出台了。

在北国又迎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放开搞活二级单位的改革措施显示了威力。1986年,油田原油产量达到5555万吨,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油田自营建筑安装工作量达到3.78亿元,是1985年的3.4倍。管理局在完成年度上缴财政的任务后,又超交了6044万元。二级单位从包干节余中获得的1.02亿元收入,也将全部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

说干就干,认准了,就要干到底,这是大庆人的性格。1987年,随着新年钟声敲响,一个对油气单位实行目标承包经营责任制,对钻井、井下、油建等单位实行企业经营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出台了。

1987年4月,大庆石油管理局召开全局干部大会,宣布全局正式推行局(厂)长负责制。

1988年初,大庆又推出了从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改革投资体制,财务体制;从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物资流通体制,到发展多种经营、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制等10项配套改革措施。

1988年夏天,在二级和三级单位招标选聘经营者的干部制度改革拉开帷幕,吸引了大庆的20万职工。

1989年3月,大庆又推出了以完善、配套和发展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劳动制度和科技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

改革的春潮在百里油田涌动着。大庆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油田焕发着空前的活力。据统计,大庆职工自“七五”以来,即1986年以来的工作量比“六五”期间翻了一番!

大庆人明白,改革不是一个喊喊而已的时髦的口号,需要切切实实做出实绩来;大庆人深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并不意味着对以往优良传统的全面否定。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组织生产,不能忽视政治思想工作,不能丢掉以王铁人为典范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大庆钻井三公司,流传着公司领导“不买小车买大泵”的佳话。

这个公司所属的29个钻井队分布在5个区块,最远的离公司机关160公里。因此,车辆消耗很大,1989年初,上级拨给他们550万元的更新改造经费,有人建议买几台小车。可是,公司领导却用这笔经费购置了10台大型泥浆泵,还买了井架、吊车等生产急需的设备。

三公司的10个钻井队用上了新泥浆泵后,不仅减少了用旧泵需要经常修理的时间,而且还使建井周期缩短了3天半,等于一个队每月多打半口井,按8个月施工周期算,10个队一年就可多打40口井。

小车不够用怎么办?三公司领导规定:领导干部不配专车,上下班和大家一样坐通勤车,外出开会集体坐大轿车。

说起此事,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张轰深有感触。他说,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企业领导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年王铁人身上没有的东西,我们要有,王铁人身上有的东西,我们更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扬光大。企业领导要想说话有人听,除了要靠经济规律,经济手段,还要身先士卒,起表率作用。现在企业的自主权增大了,管理者既要“权力不滥用,金钱不眼红,美色不动心”,也要“脱下西服,换上工装,到基层去,了解和关心群众,也让群众了解自己”。

大庆领导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7年秋天,党的十三大闭幕了。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王志武乘飞机回到哈尔滨的当天晚上,就驱车300多里赶回大庆。到家已是午夜,老伴告诉他,小女儿的白血病又加重了。但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他对老伴说了声“告诉孩子,我回来就去医院看她”,又驱车朝300里外的正在新建的朝阳沟油田赶去了。

1988年,王志武率领机关干部26次到生产现场办公,及时解决了油田建设和职工生活的大量问题。

年产200万吨的大庆朝阳沟油田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建成了,而王志武心爱的小女儿却在这期间离开了人世。从此,他的烟抽得更凶了,多年不碰的酒杯又重新拿了起来。

家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王志武下基层。近几年,王志武跑遍了大庆外围的20多个油田和盆地,行程达几十万公里。

1988年夏天,大庆油田遭到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袭击,短短几天内,油田就有250平方公里的油区一片汪洋,被淹油井2296口,被淹中转站、计量站313座,960多口新井被迫推产。有人据此推测,大庆要恢复生产,至少要几个月,当年产量也肯定要大大减少。

但是,60天以后,大庆已奇迹般地战胜了灾害,不仅产量没有减少,还超产了20万吨,登上了年产原油5570万吨的新高峰,为缓解当年紧张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奇迹的出现离不开身教的力量。在受灾的日子里,人们看到,局长王志武天天在抗灾第一线。副局长陆敬为组织抗洪抢险彻夜不眠,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局党委书记张轰的抗灾专车在第一线跑了1.2万公里……

有了这样的“钢班子”,还愁带不出一支“铁队伍”?领导带头奉献,群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大庆的改革从单方面探索向全方位配套发展,由浅层次向深层次推进,短短几年内,企业发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

——过分集中的“大而全”的管理体制已逐步解体,代之而起的则是分权管理。二级单位从行政管理的附庸逐步转变成相对独立,自主运行,各负其责的经济实体;

——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发展生产的传统做法正在改变,企业走上了自筹资金,自我发展,以油养油的新路。1986年到1989年,在向国家上缴130多亿元利税的同时,累计超产原油近1000万吨,相当于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一年的产量;

——单一的油气生产局面被打破,通过开放经营,多元开拓,油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原油、天然气生产为主体,发展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新型企业集团。到1989年底,全油田多种经营厂、店已逾1000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达6亿元。

“大庆继续走在前面。”原石油部长、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在谈到大庆的改革时这样赞扬说,他指出,大庆的实践为全国石油企业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

“轻舟已过万重山”。人们常用李白的名句来赞美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强的小企业,尤其是集体企业。但大庆的改革实践则告诉我们,全民所有制的大企业,包括像大庆这样屈指可数的特大型企业,一旦通过改革,克服自身的不足,发挥出她人才济济、技术先进、装备精良、实力雄厚的优势,爆发出的活力将是难以估量的。

“巨舟也能过万重山!”这就是大庆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同时,大庆的经验还昭示,不改革,企业没有出路,国家也没有出路。

猜你喜欢

大庆油田改革
李大庆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改革之路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改革备忘
掘金油田环保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