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情小资料(生活水平)

1990-08-28段剑凡

中国青年 1990年6期
关键词:温饱城镇居民小康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解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个明显提高(50年代)、相对停滞(60~70年代)、迅速提高(80年代)的过程。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温饱水平,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

1989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已达2640亿元,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950元,较1952年增长了近30倍。从就业方面看,198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有2个多就业人口,每一就业者负担的家庭人数平均为1.79人,比1949年减少3.11人。可见,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增加。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逐渐拉开,1988年占总户数1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月生活费已为最低收入户的3.2倍,而1978年时,这个差距只有2倍。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居民将收入用于吃穿消费的部分已明显降低。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吃穿消费的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由80%以上缩小到65%。1988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34件毛皮大衣、152件呢子大衣和340件毛料服装,有28.1%的家庭拥有电冰箱、43.9%的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988年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8.79平方米(已相当接近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

在农村中,绝大部分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发达地区,农民们已开始向“小康”过渡。1989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达602元。1988年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户只占总户数的5.3%;200~500元的温饱户占47.7%;500~1000元的宽裕户占37.6%,1000元以上的“小康户”占9.4%。目前,农村的消费质量显著提高,主食消费中粗粮比重已下降为18.8%,住房1988年已达到人均16.6平方米。农民与职工生活的消费差距有一定的缩小;1957年为1:2.6,1988年为1:2.1。

当然,也应看到4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还不十分理想。因此,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迅速地提高,似是今后的一个课题。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供稿执笔:段剑凡)

猜你喜欢

温饱城镇居民小康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我家的小康
蜘蛛(外一首)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数说70年
小康之路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