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看前程

1990-08-28余心言

中国青年 1990年6期
关键词:机遇大学

人生有许多转折点,从已经习惯了的生活转向新的生活,环境、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关头,人们不免带有几分兴奋,几分期待,几分迷惘,几分困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前面究竟是开拓事业的新天地,还是重嶂叠岭的盘陀路,还是一片数不尽的陷阱?这一切,在没有跨出那决定性一步之前,人们不可能有十分的把握。因此,慎重地思考、抉择、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尽管事后往往会发现这种准备有相当的不充分),是完全必要的。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回顾自己20多年的人生历程,似乎已经过了好几个关口。进小学这是一关;升中学又是一关;初中毕业,考不考高中,考普通高中还是职业中学,这又是一关;上大学,考试,选系科,更是一个大关口。当然,对研究生来说,关口比大学毕业生还要多经过一道。然而,这些半成品统统加起来,又似乎远不如面临毕业分配这一关来得严峻。无论怎么说,前面的经历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学习。那还是人生的准备阶段。毕业了,就是告别了这个阶段,真正走上社会。这一步应当怎么跨呢?

有些同学会说,这并不取决我自己。我想去的地方,人家不要我,我也没有办法。我可能去的单位,虽然我不喜欢,也还是只好去。这不是我在跨步,而是在受机遇的摆布。

人生有没有机遇?当然有的。古人就上不了大学,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大学这样的机构。旧中国虽然有了大学,最多的一年不过招生2万多人,录取的机率自然比现在小得多。“文革”期间,社会动乱,大学停办,天资再高的人也上不了大学。姜子牙八十遇文王,如果八十岁还不遇又会怎样?等到九十岁、一百岁,也许他坟上的树都长得老高了。三国纷争,给了诸葛亮展示其军事天才的机会;“胳膊扭不过大腿”,当时的形势又只能使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历史是由亿万群众的行为写的,这些行为反映了向着各种不同方向努力,它们的合力构成了历史。对我们来说,许多因素都是外在的,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样说当然不是为了提倡宿命论,更不意味着承认个人在机遇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在同样的机遇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取得不同的结果,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对于我们自己作不了主的机遇,无论是希冀,或者是抱怨,都不会有丝毫的帮助。还不如求其在我,对于我们自己能作主的范围之内的事,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怎样去做,认真研究一番,这才是真正有用的。

编辑这样一本《百位中外名人成功启示录》,目的也就在于提供一些材料,以便青年朋友们参考、研究,找到一些成才的规律,作为借鉴。选择一些名人的材料,是因为大抵上这些人都是公认的成功者。他们的经验自然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人们对他们后来成功的情况比较熟悉,也更容易理解他们奋斗过程中的经验。

注意知名人物成功的经验,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前人也曾经多次做过。孟夫子就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一口气举了当时相当知名的六个人的出身经历。这六个人的材料本书都没有收,大约是因为现在的年轻读者对他们的情况不太熟悉。我倒是觉得有稍加介绍的必要。舜,是中国古代最贤明的君主尧、舜之一。《史记》说他“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种地、打鱼、制作陶器和其它器皿、做小商贩,样样都干,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分工很不发达的情况。而他又能把这些事都做得很好,并且在道德上也能影响周围相当多的人,被别人推荐给尧,最后成为尧的接班人。傅说,是商代的一个奴隶,做的是建筑工作。“版筑”,就是用木板夹在两边,当中填土,夯实成墙,类似后来大庆用的“干打垒”,在古代是常用的建筑方法。傅说被推荐为商朝天子武丁的辅佐,那时商朝已经开始衰落,到武丁时代又重新复兴,有人把傅说称为圣人。其实傅说本不姓傅,那时的奴隶根本没有姓。后来当官了,因为他过去劳动的地点叫傅岩,以地名为姓才姓了傅。胶鬲是商末人,贩卖鱼盐,被周文王推荐到商朝,成为大臣。管夷吾就是管仲,春秋齐国人。当时齐国有两位公子,管仲是公子纠的谋士,在同公子小白的斗争中,曾经用箭射过公子小白。后来,公子小白胜利,成为齐桓公,管仲就成了囚徒。他的朋友鲍叔向齐桓公推荐,才得到重用。管仲推行了一套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改革政策,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孙叔敖是楚庄王的丞相,历史上说他“施教导民,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然而他很长时间是在东海之滨隐居。百里奚原是虞国的谋士,虞国灭亡,百里奚成了奴隶,秦穆公用5张黑羊皮把他赎取到秦国,才成为帮助秦国称霸的主要政治家。孟子从这六个人的材料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应该承认,这一段被后人反复引用的名言,除了用“天命”来作解释,属于唯心论,其实质部分是有道理的。

当然不能反过来说:凡是经过艰苦磨练的人都一定能成大事业。这并不是事实。但是,成大事业者没有不经过这样锻炼的,却是不易之理。猛将必起于行伍之中。读书十载,考了个状元,就马上当宰相,治国平天下,头头是道,顶多只能在中国的旧戏之中看到,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人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学校中读的书本知识,当然也是从实践中来的,但那是他人的实践,过去的实践。究竟这些知识是否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还要在我们自己的实践中来检验,同时也就使这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运用的知识。否则,即使读了二十年、三十年的书,书上的道理都对,你又能背得很熟,那知识还不能真正算是你自己的。

所以,世界上成功的用人之道,都是要把青年人放到最基层、最实际的岗位去锻炼,去摔打。日本东洋电气公司,无论什么人进厂都要先学着使几个月锉刀。日本的大报社,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考编辑记者,录取率是千分之几,进社第一年的工作都是卖报。他们的目的,也在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

这些道理并不是不容易明白的。但是,今天有些同学在感情上还是不免有些疙瘩。他们主要是同自己的师哥师姊比,这些前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许多都进了高级机关或者研究部门,有的还很快当了什么长,相当出风头。相比之下,感到到了自己这一茬,落差太大,因此就不那么痛快。对于这种情况,需要从历史上来解释清楚。前几年那样分配大学毕业生,并不属于正常情况。搞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大革命,大学停办了那么多年,许多单位的人才出现了断档;进入新的建设时期,百废俱兴,各种文化、科学事业,以成倍、成几倍的速度发展,形成了前几年高级机关、部门对人才需求的饥渴态势。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持久,也不应该持久。否则,首先对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就不利。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不利。当然,对于前些年已经分配到高级机关的同志,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让他们补课,但总归不如一开始就踩上实际的路子更好。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是只能到高级机关,不能从事普通的劳动?否则就是人才的浪费?这也是一种在社会上延续多年的偏见。这种偏见对一些大学生也是一种压力,好像分到了基层,分到了边远地区就是见不得人。我们既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一定要打破这种偏见。解放前的中国,大学生当然是凤毛麟角,那时招生最多的一年也只招了2万多学生。现在正规大学招生的人数一年已经达到60多万,加上各种途径的培训,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已接近总人口的10%。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果大学毕业生都不能下基层,不能到艰苦的地方去,不能到生产第一线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生产怎么发展?还怎么能有饭吃?目前,人才分布的状况,高级机关、大城市相对比较集中,而边远地区、生产第一线,特别是广大农村,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却人才极少。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什么地方更是英雄用武之地?不是很清楚吗?

人们的另一个担心是:到了基层,天高皇帝远,碰到不正之风,碰到不重视人才,不承认科学的领导,不但锻炼不成,还会永无出头之日。今天中国的社会,不可能处处都合乎理想,这样的问题,今天有,以后也会有,社会只能是不断前进的,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促进这个社会的进步,回避是没有用的,躲也是躲不了的。分到高级机关难道就没有这类问题?有了问题难道就一定容易解决?不懂得科学知识的人可能会有轻视知识分子的错误,懂得科学知识而有门户之见的人,排斥异己有时还更厉害些,这也是许多人的经验。重要的是如何用我们自己的实践来逐步改变人们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碰到挫折,碰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在人生成长途径中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这一代青年人有什么弱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成长的道路太顺利了,缺少逆境,经不起挫折。这一代青年终究要挑起整个国家重担的。我们这个国家的底子这么薄,世界上强国环立,虎视眈眈,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一副坚韧不拔的硬骨头,那是站不住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哪怕是跌几个跟头,20年后回过头来,也会发现是大有好处的。

还需要说一下的是:我们的使命是要改造世界,但是必须先从周围世界,周围人群的长处看起。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基层,发展到今天,总有一些长处,不可能全是短处,否则早就生存不下来了。以为世界上别人都是傻瓜,唯独自己才是绝顶聪明的“英雄”,这种人十个有十个最后总是要失败的。真正的英雄人物只能是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才能成功;只能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把别人的长处都学到手,才是真高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往往先在这个问题吃了亏,以后又灰心丧气。我们希望这个教训能为后来者所吸取。

那么,是不是只能一辈子蹲在基层呢?这也不一定。有些人经过一定的锻炼,可能转到更合适的岗位上去。所谓机遇,当然有许多偶然因素的,但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条件,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适应,就会觉得机遇很多。否则,机遇找上门来,你还没有充分的准备,也只好失之交臂。或者勉强放在某一个岗位,结果仍然是碌碌无为,天虚我生。也不能认为,只有离开基层才是机遇。苏霍姆林斯基一世不当官,不离开他那所中学,每年写一本书,他对苏联教育科学的贡献绝不在任何教育家之下。重要的是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凡是人民需要的事就努力去做,学以致用的要做,用非所学的,人民有需要,就去补学,在干中学,也要努力去做,一辈子坚持下去,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坚持下去,总会被人民所了解,所认识,而且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亿中国人已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着结束中国贫穷落后历史的大事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成就在创造出来。每天也都有一大堆的矛盾等待我们去克服。内忧外患,时时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个需要千万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必然辈出的时代。这就是当代青年最大的机遇,把握住这个时代,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你就将无愧于前人,也无悔于子孙后代。

(本刊第3、4期曾刊出部分《百位中外名人成功启示录》,现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即将出版。本文是余心言同志为此书写的序。)

猜你喜欢

机遇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用科技创造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