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列主义:大学生的理性选择

1990-08-28王之峰黄晓光刘建华

中国青年 1990年1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读书会思潮

王之峰 黄晓光 刘建华

1989年9月。初秋的大连,云淡风轻。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们结束了暑假生活,返校上课。

大连轻工业学院。

“马列原著读书会招生了。”这消息不胫而走。大学们争相谈论着开学以来校园内这一“头条新闻”。

“听老生说,这是第五期了,也是全院最大的学生社团。有很多有思想的老生都在这里学习过,这期我是第一个报名的。”

“我算挺走运。报名时已经满额了,我是找纪老师磨出来的名额。”

结果在200余名报名者中,有103人榜上有名。

读书会实行民主竞选理事。化工系87级阎冰在演说中慷慨陈词:“以前,我自以为对马列学了很多,但实际上掌握得甚少。我参加读书会的主要原因,出自我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非常的不理解。我有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上贪污腐败的党员有那么多?为什么社会上有些自称是‘马列主义的人,干的事情却不是马列主义的呢?难道马列主义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失去了活力了吗?这样,我就带着疑问,带着迷惘,带着渴望,参加了马列原著读书会。”

读书会伴随着《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始了。

靠“主义”的力量解决“主义”的危机

70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浪潮,强烈地冲击着社会各个角落。在社会变革面前,对于社会实践不足,对社会认识还处于“理想状态”,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啧啧赞叹变革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急于投身社会变革,而为其规划了一幅幅改革的伟业蓝图;另一方面,又误认为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坐标和参照系出现了误差,而导致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

大连理工大学团委对在校学生做了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和毛泽东同志的19部著作能回答出作者的占53.85%,答对15部的只有3.85%:

——不能完全答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来源的占40.38%;

——不知我国国体和政体的人数高达63.5~71%;——假如学校成立马列原著学习班,是否参加?有100%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因为对马列原著了解得太少了”。

怎样引导这一代大学生呢?

1984年春天,《人民日报》登载了上海大学生学马列的消息。大连轻工业学院团委柳振万与马列教研室的蔡同乐老师看到这条消息后,颇有一番感触,两人沟通后想在本校推广这个做法。第2天,蔡老师在课间问同学们:“有哪位同学信仰马列,愿学马列的,我可以辅导大家。”“老师,你敢辅导,我就敢学,而且不是我一个。”造纸系85级王光平第一个说。“老师,我们也学。”很有一些人响应。

他们来到大连市最大的天津街新华书店。

“同志,有没有《共产党宣言》和《费尔巴哈论》?”

“只有三本了!”

“能不能再找找,我们需要几百册。”

“这类原著已下架,难找!”

“唷,现在还有人学马列,真是脑子有病。”旁边几个人讥讽道。

“营业员同志,帮帮忙吧,我们已经跑了好多家书店了,我们开课没有书不行啊!”

“好吧,你们真正要学,我到书店里找找。”

三个星期后,营业员在书库里终于翻出几百册原著书。大学生们一购而空。

大连市高校团组织从这一现象中意识到危机背后涌动着一种求知的渴望。在新的情况面前,把握青年学生渴望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心理需求,带着疑问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就会改变过去那种空对空的说教。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生动地学习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契机。

据大连团市委统计:从1983年以来,大连市高校团组织在全市大学生中分阶段开展了马列原著读书活动。1983年,开展了以坚定党的信念为重点的学习《共产党宣言》为主的马列读书小组活动。

1985年,开展了以学习《资本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活动。

1987年,开展了以学习《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活动。

目前,在全市十几所高校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学习马列的良好氛围。在大学生中已形成“马列原著读书群”。全市高校已有马列原著读书会、研究会、提高班等学习组织近百个,参加学习的骨干达5000余人。从全市高校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规模、影响和覆盖面来看,马列原著队伍居首位。

伴随着了解、认识的不断加深,马列主义已经成为大连市大学生思想中的中流砥柱。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读书会已成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心目中讲求真理的归宿。”

靠科学的力量建立科学的判断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思潮,包括国际上各种哲学文化思潮的涌入,诸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精神分析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纷至沓来,引起了大学校园的“骚动”。据辽宁师范大学团委的调查,在校大学生有50%以上的同学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理论、尼采的超人哲学等推崇备至。但同时,仅有4%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真正读过有关西方思潮代表人物的书籍。这表明当今大学生崇拜西方思潮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

回避不是办法,真理只有在碰撞中才会闪烁科学之光。对此大连高校团组织提出在与西方哲学思潮的比较鉴别中,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于是,大连轻工业学院团委率先在“第二期马列原著读书会”中,开办了“弗洛伊德思想讲座”,通过介绍弗洛伊德生平和主要观点,让学生了解其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然后,又举办“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比较研讨会”。团委杨老师提出问题:“弗洛伊德学说是当今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学说,西方某些人总是想方设法用它取代马克思主义,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在研究精神病中,治愈了许多病人,在医学上是有贡献的。但,他把性理论用于解释社会、文化,就显得很肤浅了,起码是缺少历史观点。”大学生们说。

“为什么肤浅?”

吴昊同学回答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弗洛伊德却从所谓的性本能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且脱离社会关系谈人的本能,夸大性本能的作用,这不仅是缺少历史的观点,而且,也严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同学还在接受弗洛伊德及其它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呢?”杨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会主席赵博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西方哲学思潮之所以流行于大学校园,主要有三:其一,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其二,不善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历史,分析现实,盲目崇拜;其三,很少从根本上去把握西方哲学思潮的本质特征。以致出现了一些同学只凭对西方哲学中一些抽象名词、概念的了解,就自诩为‘新思想的代表。其实,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伴随着西方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潮进行的。当时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为什么能在纷纭的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道理不言自明。7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今天的大学生还想来一次使中国社会走向倒退的重新选择吗?如果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一下当今流行的某种西方社会思潮,就可发现不外乎是70年某种思潮的演进和变种。所不同的是,一些思潮被上了‘科学的外衣,这也是最易蒙惑我们的重要原因,而用这些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在结论上和方法上是偏颇、荒谬或浅薄的……”

的确,思想之剑只有在砥砺中才会愈加锋利。思想交锋的结果给大连高校团组织留下这样的启示:在青年积极思考人生,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加以引导,大学生就很容易被打着“科学”旗号的其它思想思潮所诱导,如果不从解决具体思想问题入手,就很难使青年学生在方法论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在世界观的高层次上选择马克思主义。

靠实践的力量完成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1987年夏。并冈山地区。

一批衣着潇洒,气度不凡的大学生来到中国马列主义的发源地——井冈山。

来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们是学经济的,想通过考察,实践一下自己的知识。重点考察井冈山区的资源、工业布局、经济结构和人口素质,在此基础上形成考察报告,并试图为该地区作经济发展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别时,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生代表向当地领导汇报考察情况时说:“这次考察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老区人民太可敬了。解放近40年,老区人民靠的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建设自己的家园。谁都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繁荣富强。但客观现实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头脑一时冲动产生的方案,是不可能改变老区落后面貌的。在这里我们失去了不切实际的空想,真正懂得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井冈山,中国的马列主义在这里发源,在这里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当大学生们真正领悟到这些真理的时候,逻辑的起点和实践的起点便结合了。他们开始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去读懂社会这“百科全书”。

团组织把大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热点: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按劳分配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干部人事问题;

——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口问题……

大连市的大学生们把目标对准了辽南地区的“两县、两镇、两村”。

调查结果:首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在质和量上与分配对应,因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再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计划生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如果说,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共产主义思想的话,同样,在当今大学生中更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在实践中,我才真正领悟到了马列主义的真谛。”一位大学生激动地说。

大学生永远追求真理。

靠理性的力量校正“思维错位”

“在大学里,我总想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可是瞬间就坍塌了。有时想寻找点什么,怎么也找不到,为什么思维的帆,总找不到理想的港湾?我带着追求真理的执著,参加了马列原著读书会。我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航标。”一位大学生在学习日记中这样写道。

如果说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令人琢磨不定的话,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现象,发现马列原著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校正大学生“思维错位”的意义是何等之大。

辽宁师范大学一位学生会干部在学习《费尔巴哈论》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最了解我们自身。为什么我们常常抱怨社会上对我们持有偏见呢?通过原著的学习,我感到这并不奇怪,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自身有着种种缺陷,最明显地表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

问题之一:往往用头脑中的理想模式与现实对号,指责社会。正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批判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中所说的:“用理想的联系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像填补现实的空白。”这不正是我们思维上的最大弱点吗?

问题之二:习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分析事物,忽视了客观现实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因此,结论往往不切实际。

问题之三:习惯于把自身与社会分离开来,很少把自身成长发展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总想去改造社会,结果是社会要反过来改造我们。

问题之四:思维视角横向扫描,缺乏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制约的各种因素,往往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四种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总是导致当今我们大学生动机与效果的截然分离。

大学生们在马列原著中看到了自身的缺陷,并以此调整着自己。面对大学生们思想的觉醒,社会上的人们是否也该与之一起自觉地调整一下思维方式,理一理思路呢?

应当这样说:在当今大学校园内,也还存在自诩为“托派”(考托福者)、“麻派”(玩麻将者)、“爱派”(恋爱者)等。但令人高兴的是,一大批青年学生已自觉地聚集在马列主义的旗帜下,坚持真理,捍卫真理。

70年前,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李大钊、青年毛泽东选择了马列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70年后,同样作为跨世纪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也选择了马列主义,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同样是青年,同样选择了马列主义,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造就了一个新时代的中国,而且也将必定造就出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读书会思潮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