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流行“意识”的析说

1990-08-28肖林

中国青年 1990年3期
关键词:西学现实生活群体

肖林

现实生活是靠意识来把握的。然而,并非任何一种意识都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现实生活。湎于其中而又习焉不察的偏谬意识,往往使我们与现实生活脱离。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无疑馈赠我们许多新的意识,但未必每个“新”的意识都能透射、反映新时期生活的实质和底蕴。所以,审视、评估已有的以致流行的“意识”,矫正偏误,充实完善,必然成为我们回顾过去,开辟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盲目否定的“激进”意识

由于青年所具有的生气、活力、敏锐等特点,很自然会成为改革开放的热情支持者。他们不拘泥于古旧,不蹈袭于陈说,常常以不落世俗的行为引人注目,又常常以新颖独到的见解令社会关注。

在变革的环境下,一些青年以激进的态度和情绪面世是很自然的。旧事物、旧观念如此根深蒂固,确实需要针砭的力度、激情和冲劲,而针砭、变革的过程又很难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一些青年中,“激进”已变成了一种追逐的偶象,成了一种时髦的象征和标志。他们唯恐对过去历史的事物有所肯定或肯定过多而涉嫌保守,生怕对过去历史的事物否定不多或不够而显不出顺乎变革潮流的激进姿态。在他们那里肯定和否定都已失去了科学的意义和充实的内涵,而成了规避“保守”、表示“激进”的一种标签。于是,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他们已不愿或不屑再作艰苦细致、求实科学的分析,只须一个劲儿不加限制,然而是轻率地行使“否定”,从否定建国以来“左”的那一套开始,进而否定共和国40年的历史;从否定传统文化中腐朽、荒谬的东西开始,进而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从否定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官倒现象开始,进而从整体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的确,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否定,需要一种批判、否定的精神和行为,但这种批判、否定必须是求实的、冷静的、合乎理性符合科学精神的。客观事物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不听命于任何人主观情感的好恶。改革中需要否定的东西是指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及维护这种桎梏的僵化思想,而不是指我们全部现实生活、整体传统文化和5000年来的全部文明史。肯定一切是荒谬的,否定一切同样也是荒谬的,如果抛开对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盲目地一概否定,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反动的,延缓、阻碍社会向前发展。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未来不同于现在和过去,但又是从过去、现在中延续发展出来的,其间并没有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沟壑。过去的、历史的、传统中的好的东西,对今天社会发展有益,理所当然要加以肯定,这绝不是什么保守:过去的、历史的、传统中的坏东西,不适应并阻碍今天社会的发展,理所当然要加以否定,但也绝不是由于“激进”的原因或“激进”所致。

一味否定的“激进”,自然说不上建设,因而也不可能看到前途和光明;更要紧的是,这种否定到头来是要被现实否定的,因而又迟早会走向苦闷、彷徨和颓废。这也否定,那也否定,虽然来得痛快,实质上苍白无力,在现实中绝对行不通。五四运动前后,有些文化人相当激进,不仅要打倒孔家店,还主张不读中国书,不学中国字,在现实中碰壁后,有的觉醒了,有的从此沉沦,一蹶不振,陷入苦闷和颓废。鲁迅先生曾对此做过深刻描述和批评。

二、贬抑群体的“个性”意识

改革、开放需要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激发和解放每个人的创造力。因此,追求和表现个性以及自身价值,避免平庸无为,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

本来,人的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而且,个性的充分发挥,乃是社会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然而,也不能不注意到,有些人对个性作了偏狭的理解,把个性的选择和展示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利益截然对立起来,把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价值建立在排斥、贬抑他人、群体、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在他们看来,他人是地狱,是竞敌;群体和社会都是虚幻的、无价值的;他人、群体、社会都是异在的、压抑禁锢个性的东西,只有打破这种禁锢,才会有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有些青年热衷于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出人头地,很少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群体、社会造成什么后果,很少顾及群体和社会的规范,甚至在“个性解放”的名义下,抗逆维护社会健康存在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规定。

这种排斥、贬抑群体和社会的个性意识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社会与个人关系上,过去确实有失当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把个人利益、要求不问究竟、不加区别地和个人主义等同混淆。因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对个人聪明才智的呼唤,对个人创造力的激发,不可避免地带有矫正偏误的意义。

然而,这种对偏误的矫正,却被有些青年夸大了,以为群体、社会曾经吞噬了个性,那么对个性的寻求就要反过来否定群体和社会,从而使问题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只要认真想一下,就会清楚自我只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离开群体与社会的自我,不要说个性了,就连生存和发展都会成为问题。置身于,并且须臾离不开群体和社会,每个人就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发展群体和社会的利益,就应当有一种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拒斥、贬抑群体和社会的个性,最终会被群体和社会所拒斥和贬抑的。有的青年常常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失落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过于醉心自我,过于关心个性。生活道路的选择,个人才干的发挥,无疑要着眼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根本还在于顺应社会和历史的要求。如果和社会、时代隔膜、疏远,那么感到个性的困顿和失落,就毫不奇怪了。

三、妄自菲薄的“西学”意识

中国谋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文化。突破封闭状态,确立引进、拿来的“西学”意识,是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王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然而也得承认,现代流行的“西学”意识中明显裹挟着失落和否定自己民族的虚无主义情绪和妄自菲薄的心理。

对外开放使我们强烈地感到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奋起直追,才要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东西,目的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遗憾的是,在中西差距的压力下,一些青年失掉了宝贵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味鞭苔我们民族的现实和历史,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奋斗、顽强创业的现代史被一笔抹掉了。与此同时,他们又盲目吹捧、模仿西方,以为西方的一切都好,政治、经济制度要横移,精神空虚而引发的种种消极情绪也要横移。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一直走在文明的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大大落后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民族近百年来苦苦求索的结果,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无论过去和现在,中华民族都有许多令人自豪、令外国人赞叹的东西。中西文明发展的道路不同,因而谋求现代化的途径也会不同。我们只能走符合自己民族特点和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鄙夷自己民族的“西学”意识,绝不会把我们导向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抱残守缺,闭关自守的国家进不了现代化的大门;而缺乏民族意识,丧失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国家也同样实现不了现代化。失落、否定民族的结果,只能使一个民族主权国家成为别国的附庸,难在现代化的行列中占一席之地。

我国曾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消极意识中,既有封闭保守、夜郎自大的一面,也有盲目崇外妄自菲薄的一面。前者是封建的产物,后者是殖民地的产物。尽管历史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掀开了新的一页,但那些消极的意识仍残留下来。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强烈的西学意识,当时也夹杂着指责、谩骂自己民族的虚无主义声音。历史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未必就不会有这种历史的余音。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确实需要抵御、警惕否定自己民族,崇洋媚外的殖民意识重新泛滥、流行。

猜你喜欢

西学现实生活群体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
假期归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