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与忧虑同在

1990-07-15

读书 1990年6期
关键词:罗素科学化人性

赵 予

《我的信仰》这本书是伯特兰·罗素的两部论著的合集,即《我的信仰》和《科学的观念》。前者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后者从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角度综述了对科学发展史及其与社会之关系的见解。也许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才使它在许多年之后仍然对我们有所启发,仍然令人感兴趣。我想,译者把这两部作品合在一起,固然有篇幅上的关系,更多的则是出于其内在联系上的考虑。这对于读者是方便的,连贯阅读可以清晰看出作者某些思想倾向的各个侧面,益于全面了解。

毫无疑问,科学已经成为支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它与宗教、艺术等相比是很年轻的。照罗素的说法,科学之占据相当的地位始于伽利略,因此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段时间里科学的进步呈加速度运行的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给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罗素认为:“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我们可以不尽赞同他的观点,但应该承认,美好的人生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在很多前人的宏论之后,我们今天还在涉及这个并不新鲜的题目,实在是现实的人生远非完美之故。自然,最善之境也许并不存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个无限的过程。罗素开出药方中的两味——爱和知识恰恰都是无限可延的并且为人所需,我们可以判定它至少带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爱是比较虚泛的概念,解释可有多种。在罗素这里它是多种情感的复合体,是在普遍人性的意义上来使用的。爱心虽然属于人之善的一面,却毕竟太弱了,即便和知识相比它也只是一种“软件”。罗素明确指出,他所说的知识是科学的而非道德的,书中对传统道德观念颇有微词。现代科学对道德的冲击十分强烈,道德自身的惰性使之常常落后于科学、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在科学与它的大敌——愚昧的对抗中,道德往往帮了倒忙。道德是需要的,但它应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作为一股促进人生美好的力量存在,而不是束缚正常人性。

罗素把通向幸福人生路的“赌注”下在了科学上,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关键还是把握科学技术的人,所以只有知识尚不够,还需智慧的增加。这种智慧不仅包括个人的聪明、理智,更体现在集体的智慧、社会的科学化。从罗素断然否弃了基督教的个人拯救观,倡导社会拯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人在希望之中渗入忧虑的成份,正如书中所说:“科学使人从善和作恶的机会都增加了”。且不说各种杀人武器的精致化、犯罪手段的愈趋诡秘,只要看看一直殷勤伴人的愚昧幽灵就足以让人不能高枕无忧了。凭直感,科学的发达应伴以愚昧的萎缩乃至渐趋消亡,可事实却和人开了个玩笑,非但愚昧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未绝,反而向“高级”化发展,披上“科学”的外衣到处招摇。科学精神与愚昧乃是人性的两极,人都有求实求新的愿望,希望真理在手从而增加控制能力,同时又难以摆脱个人功利的纠缠和观察世界的片面角度,由此带来必然的思想局限。愚昧行为多是不自觉的,唯其如此,也就更难于克服,以致人类每一点进步都要付出相当的内耗代价。人能否甩掉这个包袱,前景似不乐观,疗治痼疾,仍须张扬理性精神。

对于社会科学化,罗素看重两个方面:教育和政府。在他看来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产生智慧,一是训练公民。这是为生活幸福和社会整体秩序所必备。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经济发达无不是良好的教育作基础。至于科学政府则是个有弹性的说法,罗素大约觉察到他的建立世界政府、天下一家的理想难于实现,所以寄望现实政府的尽可能科学化,此情甚可理解。

作者的殷殷期望与绵绵忧思充溢书中。不管怎样,科学造福人类的力量应是无限的,我们尽可在努力中期待,“未来的希望至少与忧虑一样合理”。

(《我的信仰》,〔英〕伯特兰·罗素著,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3.90元)

猜你喜欢

罗素科学化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加强纪检工作科学化的探讨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充满喜悦的生活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