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改名趣谈
1990-01-01雷世豪
雷世豪
华佗,我国汉代名医,原名华敷。由于华敷医术高明,民间尊他为药神——华佗。在梵语里“阿伽佗”即药神,译音为华佗。
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幼时名帝象,稍大后取名文,号日新。公元1886年,根据“日新”的粤语谐音,改名逸仙。至于“中山一名由来,有这么一段轶事。1897年7月离英东归,8月到达横滨的孙文,已被当作“谋乱分子”而闻名海内外。他一到横滨,就受到清政府驻日使馆的注意。日本革命者平山周秘密结识了他。平山周在替孙文填写旅客簿时,、因怕填写真名惹来麻烦,想起他们来时曾经过日比谷中山候爵的府邸,便随手写下“中山”二字。在日本,“中山”只是姓,此时孙文从平山周那里夺过笔,在“中山”两字后加了个“樵”字,并解释说是“中国之山樵”的意思。但后来人们都把他的原姓“孙”和“中山”连在一起,“孙中山”一名便和“孙文”、“孙逸仙”一样传开了。
前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原名许元文。当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时,因读了著名作家艾芜写的题为“咆哮的许家屯”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东北一个叫许家屯的村子,村民们奋起反抗日寇的故事,给许元文以强烈的感染和灵感。以后许元文毅然用“许家屯”为笔名投稿,以后干脆将名字改为许家屯。
曾任红三军军长的黄公略,原名黄汉魂。少年时代读了《留侯世家》和《留侯论》,很佩服西汉王朝的开国谋臣张良,更崇拜张良的老师黄石公。传说黄石公有“三略”,故他改名为黄公略。黄公略牺牲时年仅37岁。毛主席诗词中“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写的正是他!
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从小聪明用功,14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公费留学日本。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姓名”栏填了年岁“十四”,当时又没有钱另买一张表格填。急中生智,他把“十”改成“李”。又觉得“李四”不好听,便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寓“四面光明”之意。就这洋,原来的李仲揆变成了以后大名鼎鼎的李四光了。
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因为崇拜马克思和伊里奇,因而改名艾思奇。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母亲叫鲁瑞。念其慈母,取其“鲁”字;“迅”是表示先生对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谢冰心原名谢婉莹,其笔名“冰心”,出自唐诗《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表达自己不爱功名富贵的节操。曾写过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的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取南唐后主李煜《鸟夜啼》诗句,告诫自己不要让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肖军原名刘鸿霖,曾以“肖三郎”作笔名写了两篇小说寄鲁迅。鲁迅看了笔名,觉得不安全。即复信说:“小说署名要改一下,因俄有一个肖三,在文学上很活跃,现即多了一个“郎”字,狗们也即刻以为就是他的。”刘鸿霖接鲁迅信后便改名肖军,因他曾是一名军人,后一举以“肖军”成名。我国著名篆刻艺术家、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李骆公,原名李英,因喜爱沙漠中吃苦耐劳的骆驼,改名骆公。
著名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曾先后担任过家乡三个学校的图画教师。离家30多里,徐总是徒步往返。一次徐去吃喜酒,因穿布长衫未穿绸衣而遭人冷落,从此立志不穿绸衣。他想进学堂深造,却无法弄到学费,深感世态炎凉,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悲鸿,并一直以哀鸿自况,发愤绘画,终成大师。
我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原名聂守信。他从小耳朵特别灵,对各种声响反应敏捷,于是母亲把他的名字改为“聂耳”,有全身都是耳朵之意。
赵丹,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大师。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是赵凤翱。凤者,鸟中之王也。翱者想回旋于天地之间也。其父意可想而知。但赵丹20来岁时,仍以穿红袜子为荣。为了表白自己对红色的酷爱,自作主张改名为“丹”。
(摘自《科学之友》)